从新冠疫情看协同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3
/ 3

从新冠疫情看协同创新

傅俊翔

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北京 100000

2020年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冠疫情爆发后,其波及的地域、影响的人群、牵涉的问题广泛而复杂。面对这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全国人民同疫情展开顽强斗争,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当前疫情在中国以外的地区肆虐,据世界卫生组织4月5日数据,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113万例,受疫情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00多个,而国内已经开始有序的复产复工,这不仅归功于奋战在抗议一线的白衣天使,也归功于各条战线的科研工作者们,他们以科技为盾、创新为矛,歼灭疫情,共促发展,为抗击疫情提供强力支撑。

协同创新是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以及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取长补短,整合多方资源,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我国打赢新冠疫情的总体战,整个社会的协同创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科技力量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创新发挥了攻坚作用,协同发挥了融合作用。所谓“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针对应急科技攻关来说,协同创新则是一种制度创新能够为科技创新“赋能”,只有拥有良好的制度环境,才能确保科技创新动能能够充分释放。应对疫情的协同创新正是通过国家和政府的有序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各个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对疫情的技术、产品,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

一是政企多方努力,集成优势,推进复产复工

我国率先利用大数据推出的健康码就是一个协同创新的典型范例。健康码最初是政府解决对流动的人口和复工复产的企业进行审批的一个APP,是杭州市余杭区在2月4日建立10人协同开发团队开发的,这就是最初的“余杭绿码”;在此之后杭州市政府建立“企业员工健康码”平台,杭州市数管局承担管理,阿里巴巴发挥技术赋能作用,帮助修改此前的APP并改善性能,成为在支付宝和钉钉上线的“杭州健康码”,杭州在春节期间连续运营和第一批复工复产的1462家企业,其员工都需要在“钉钉”企业复工平台上申请个人健康码。在“健康码”从区级到市级完成验证的基础上,浙江省政府宣布由省大数据管理局牵头,在全省推行健康码。2月24日,阿里“健康码”已在全国近200个城市上线。全国复工率领先的18个省份中,有八成开通了健康码。3月2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码在支付宝小程序上线,标志着这个创新正式走向全国1

可以看出健康码的全国推广其最初开发需要有牵头机构(如大数据局)来统筹,但是整个创新中协同是核心,政府仅仅是提出需求,然后通过企业运用已经成熟的商业技术,在短时间内就完成创新活动,这种创新不仅仅是新的软件应用,而是一种治理理念的创新,成为政府实施行政管理的有效手段。

二是企业协同联动、创新服务,实现科技抗疫

疫情期间企业员工多在家办公,互联网科技企业研发了大量的线上办公软件,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5G+应用、网络诊疗、数字生活等新业态加速发展。传统医疗需要病患去医院就诊,而疫情期间,催生了远程问诊,让更多的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医生的专业诊断,并通过网上购药满足就医需求。这样的例子还有如生鲜电商、无人配送、在线教育等依托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新兴技术,将传统行业与线上经济进行协同创新,形成的新兴服务,不仅能够满足疫情期间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也刺激了市场消费需求,对提振经济、有效缓冲疫情带来的下行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百度、旷视科技、千方科技、格灵深瞳等企业积极开展新型智能测温设备与系统研发,并在机场、车站实现落地应用。佳讯飞鸿、视联动力等企业迅速搭建了疫情防控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互联互通视频会议系统等信息化平台,保障疫情防控体系的高效运转。百度、云知声推出“疫情防控机器人”,可作为人工排查的有力补充,提升社区疫情防控的效率2。中国电信用12个小时成功搭建解放军总医院与武汉火神山医院5G远程会诊系统。中国联通5G智慧医疗服务平台服务于各级卫生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多个医疗机构之间、同一医院不同院区的医护人员可安全、便捷地进行远程交接班、移动查房、远程视频会诊等。中国移动携手合作伙伴部署基于5G通信技术的可移动式医用测温巡逻机器3

三是产学研合力协同、科学作为,跨领域协同创新

在新冠肺炎成为全球大流行病的当下,如果说疫情是一场战争,那只有疫苗的诞生,才能彻底为它插上胜利的旗帜。如何研制出疫苗成为了战胜疫魔的关键,这要求研发者们超越空间、单位限制,需要科技工作者们将中西医学、免疫学等多学科协同攻关,发现致病机理,研究出提升人体免疫能力、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是一项内在有机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高度综合,打破学科隔离和技术隔障。

1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成立,科技部会同国家卫健委等12个部门立即组成工作专班,并成立了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组织动员全国优势科技力量开展攻关。科技部还会同药监局向社会发布现场快速检测产品研发应急的项目招标指南,动员社会和企业力量来参与急需的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指南发出之后,在不到一周时间之内,收到了327项申请。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北京义翘神州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找到了新冠肺炎多种全人源抗体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团队联合华为云,基于中科院饶子和院士团队提供的新冠病毒相关蛋白晶体结构,通过超大规模计算机辅助药物筛选,一周内找到5种可能有效的药物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等单位合作,率先完成了转基因小鼠模型和恒河猴肺炎感染模型2种动物模型的构建,并通过了科技部鉴定。

以往的疫苗从研发到上市普遍要经历10-15年,每种成功疫苗几乎都使用过当前所有的研发手段,所以面对新冠病毒我国采取万箭齐发的方式,在科研攻关中安排了多条技术路线,包括灭活疫苗、mRNA疫苗、DNA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五种研发路线,大部分研发团队4月份都能完成临床前研究,启动临床试验。中生集团武汉制品所和北京生物制品所部分承担了灭活疫苗的研发;中科院微生物所、军科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等单位在研发重组蛋白疫苗;军科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和天津康希诺合作开发病毒载体疫苗。可以看出,我国为了疫苗研发,不计成本,多路并进,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进行了良好的协同创新。

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协同推进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科技支撑。全国科技战线在这场战“疫”中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就取得了积极进展,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可以看出通过协同创新模式,是加快科技创新的有效举措,总结我国抗疫的有效做法,围绕暴露的问题,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和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就需要做好以下两点。

一是均衡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具备完善合作创新支持体系的群落,是内部创新主体与其他主体进行协同创新并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网络关系。一个好的创新生态系统需要同时吸纳大小企业,高低层政府来形成一个均衡多元的环境,基层政府组织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和发现问题,并为企业开发和技术创新提出需求;高层政府组织有更多的权限和影响力,能够整合多方资源,综合统筹;小企业创新活力强,能够在创新过程中根据一线反馈快速更新;大企业拥有更强劲的技术能力,可以为后续的产品化提供了大范围推广普及。从健康码的研发及推广就可以看出,大小企业相互配合的均衡创新生态系统,能够提高协同创新效率,促进各类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是政府主导与非政府主导并重

在组织能力方面,我们发现如果政府主导技术路线选择等决策,可能既慢又不准。相对来说,政府部门应强化组织能力,通过等“枢纽型机构”来增进跨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在重大项目可研攻关中,由于需求的资金庞大,技术复杂,如新冠疫苗的研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机构来完成协同活动,这次成立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就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统筹了整个疫苗研发的协同创新活动,实施了大范围的科研动员。但也不可以忽视非政府主导的协同活动,比如各地最初创立的健康码就是通过大数据管理局来实施的,因为政府主导来选择技术线路,需要比较长的决策周期,可能既慢又不准,通过一些“枢纽型机构”来增进跨部门的业务协同,既能有效粘合政府和企业,也能加强不同部门信息共享,在激发创新活力上可能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发力共战疫情[OL]https://mp.weixin.qq.com/s/KvQBjo3nMsYT9NOMt7Nwtg

  2.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协同创新 牢记使命 助力打赢防控疫情阻击战—— 向产学研界的倡议[M]中国科技产业2020.02

  3. 张晓峰.从新冠疫情防控看社会大协同[OL]https://mp.weixin.qq.com/s/f0G3pii2dGyCj-EOxYvDGw

  4.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 企业渡难关还得靠创新[OL]中国经济网2020-2-11

  5. 抗击疫情,民营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OL] 中国经济网2020-4-8

  6. 明海英 张译心.依靠科技力量协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OL]中国学派2020-3-6

  7. 史晨,马亮.协同治理、技术创新与智慧防疫——基于“健康码”的案例研究.党政研究[DB/OL].https://doi.org/10.13903/j.cnki.cn51-1575/d.20200421.01

  8. 张越.“科技战疫”中关村的责任[M]中关村前沿:36

  9. 卷首语.大国重器创新科技奔赴抗疫战场[M]中国科技产业2020.03

1 史晨,马亮.协同治理、技术创新与智慧防疫——基于“健康码”的案例研

究.党政研究[DB/OL]. https://doi.org/10.13903/j.cnki.cn51-1575/d.20200421.001

2 张越.“科技战疫”,中关村的责任[M]中关村前沿:36

3 卷首语.大国重器创新科技奔赴抗疫战场[M]中国科技产业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