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技术在鼻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5
/ 2

鼻内窥镜技术在鼻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韩荣师

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心医院 , 山东 泰安 , 271200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技术在鼻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鼻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给予观察组患者鼻内窥镜技术治疗, 就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术中出血量的多少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82.50%) 明显高于对照组 (72.5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看,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鼻科手术中, 鼻内窥镜的应用价值高, 可充分暴露手术视野, 具有安全、直观、微创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值得在鼻科手术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鼻科手术 鼻内窥镜技术 鼻科疾病 应用价值

近年来, 鼻内窥镜技术是鼻科新技术之一, 技术发展日益成熟, 在神经外科、眼科和头颅外科均得到了良好的应用。鼻科手术由于手术操作视野小、照明光线不足, 使得手术操作空间较小, 需要寻找新的辅助技术。本研究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鼻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探讨鼻内窥镜技术在鼻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鼻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5例, 女35例;年龄21~76岁, 平均 (56.4±11.5) 岁;病程1个月~3.2年, 平均 (1.0±0.4) 年;鼻中隔偏曲30例、慢性肥厚性鼻炎20例、慢性鼻窦炎18例及鼻出血12例。按照随机分配表和入院序号将所有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检查和基础治疗, 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鼻内窥镜技术下接受手术治疗, 具体如下。

1.2.1 鼻中隔偏曲治疗

鼻内窥镜技术深入鼻腔, 照明光线充足, 充分暴露手术视野, 在鼻中隔偏曲治疗上起到重要作用。患者取仰卧位, 用浓度1%丁卡因盐酸肾上腺素棉片于鼻腔表面行麻醉, 采用浓度1%利多卡因肾上腺素行鼻中隔黏膜下、皮肤和偏曲侧鼻中隔黏膜交界处局部浸润麻醉。在鼻内窥镜技术辅助下于中隔黏膜和皮肤交界处行“C”切口, 用鼻中隔黏膜刀充分剥离黏骨膜与黏软骨膜, 然后切开中隔软骨, 分离对侧黏骨膜, 在保留鼻中隔软骨时使用鼻中隔多关节咬骨钳切除偏曲骨质, 并用膨胀海绵填塞双侧鼻腔], 于2 d后在鼻内窥镜辅助下取出。

1.2.2 慢性肥厚性鼻炎治疗

在该疾病的治疗上, 低温等离子技术可消融离子液化组织, 吸收流出的液化部分, 保持黏膜的完整性。手术操作: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浓度1%丁卡因盐酸肾上腺素棉片行局部麻醉, 待麻醉生效后, 于鼻内窥镜下1%利多卡因肾上腺素液行鼻甲浸润麻醉, 插入等离子探头, 在鼻甲后端打3~6个孔, 打消融针, 用于改善鼻腔通气功能。

1.2.3 慢性鼻窦炎治疗

手术操作为: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浓度1%丁卡因盐酸肾上腺素棉片行局部麻醉, 并注射1%利多卡因肾上腺素液用于浸润麻醉解剖部位周围的黏膜, 充分开放额窦、上颌窦、筛窦和蝶窦, 完全彻底清除鼻腔内脓液和病变组织, 带操作结束后于鼻腔内填塞膨胀海绵, 并于2 d后在鼻内窥镜辅助下取出。

1.2.4 鼻出血治疗

具体操作为:患者取仰卧位, 行局部麻醉, 取出鼻腔内填塞物, 用吸引器吸出血块, 充分暴露出血部位, 找出出血点精准止血, 用微波或电凝法止血。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重点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程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中出血量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拟行下列标准, 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 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值, 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不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工作;无效:相比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恶化迹象。总有效率= (治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字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5f3786749c2eb_html_f51e4a56e5ea8280.jpg

2.2 两组患者出血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 (59.05±35.84) ml, 对照组患者平均出血量为 (68.24±36.24) ml, 观察组患者平均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鼻科常规手术视野小, 对手术操作不利, 同时由于额镜、头灯等照明设备光线不充足, 导致手术视野能见度差, 存在盲区。而鼻内窥镜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辅助技术, 其系统配有冷光源、显示器和摄像机, 其镜头为0°~120°镜头, 照明光线充足, 可深入到鼻腔内, 可显示出鼻腔内的微小病变。与无影灯相比其亮度高20倍, 将3.5 mm小孔病变组织放大500倍, 因此可为手术操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与传统破坏性手术相比, 可在彻底清除病灶病变的同时, 最大程度上保留鼻腔生理功能,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治愈率高的特点, 不但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而且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鼻腔疾病为常见的临床疾病, 包括多种类型, 主要包括肥厚性鼻炎、鼻出血、鼻中隔偏曲和慢性鼻窦炎等。本研究80例行鼻科手术患者中, 均有上述类型的疾病。具体来说, 鼻中隔偏曲 (外伤、鼻部疾病与先天畸形是鼻中隔偏曲的主要病因) 手术矫正治疗可治愈;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是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的主要症状, 病因为鼻腔黏膜血管舒缩功能失调、植物神经紊乱, 导致鼻腔黏膜静脉扩张、肥厚和增生, 出现鼻塞憋气和打鼾等症状, 严重者甚至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慢性鼻窦炎:目前, 慢性鼻窦炎的病因尚未明确, 临床治疗上以手术治疗为主。而鼻内窥镜技术在恢复鼻窦引流、通气等操作上, 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鼻腔外侧壁有鼻丘、鼻甲和钩突等解剖结构;鼻出血治疗:鼻出血为常见病, 出血量大、止血难度大, 出血位置的准确确定有困难。填塞鼻孔等传统止血方法效果不佳, 且并发症较多。在鼻出血的治疗上, 分析找出出血原因、明确出血位置, 特别是隐蔽出血点是关键, 鼻内窥镜可扩大手术视野, 多角度、充分暴露鼻腔内血管, 对于明确出血点有很大帮助[12]。鼻内窥镜技术通过借助内窥镜光照充足、配套手术器械等, 规范手术操作。与传统根治性或全部刮除鼻窦内黏膜破坏性手术相比, 能够在完全清除病灶病变的同时, 保证引流和通气良好, 最大限度上保留鼻腔与鼻窦正常的黏膜与结构。同时, 鼻内窥镜手术还可根据患者病情严重性, 依靠鼻腔、鼻窦自身生理功能治愈鼻息肉、鼻窦炎和鼻炎等。鼻内窥镜技术导光性强、手术视野清晰、多角度, 能够直接窥视鼻腔内各鼻窦开口、鼻窦内部隐蔽狭窄处、鼻咽部细微病变等重要的病变部位。在辅助手术治疗的同时, 鼻内窥镜还可摄像、保存资料, 对于会诊、教学观摩和科研总结等也有重要作用。在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降低术后复发率作用明显。临床实践数据显示, 80%鼻腔疾病患者均可在鼻内窥镜技术辅助下治愈, 达到根治的目的。

综上所述, 鼻窦炎、鼻炎、鼻出血等鼻腔疾病, 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需给予手术治疗。但传统辅助技术视野小, 操作难度大。本研究认为, 在鼻科手术中鼻内窥镜技术可充分暴露鼻腔手术视野, 确定病灶, 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