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的系统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0
/ 1

孩子厌学的系统思考

刘翯

宜昌市优抚医院 湖北宜昌 443000

主题词:厌学 系统思考 建议

【摘要】目的:通过厌学案例,反思系统思考,经过临床实践,提供有效建议。

近年来,临床中接触接触厌学孩子越来越多。人们不禁开始问:厌学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孩子会厌学?

孩子厌学都有哪些表现呢?

轻度厌学主要表现为:不愿意学习,对学习有逆反,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下课不完成作业、抄作业或者应付作业等,轻度厌学主要是思想上的抵触。

中度厌学表现为:将思想上的抵触付诸行动了,不仅上课不听讲,还经常出现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等违纪行为,同学关系也会随之出现问题受到影响。

重度厌学表现为:由思想和行动发展到了心理问题,对学习充满了恐惧,甚至出现一些精神症状,心理上十分焦虑矛盾,不愿再回到学校,不敢面对老师和同学,这类学生往往会休学或退学。

孩子为何会厌学?

“厌学”其实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一些亚洲邻国,比如印度,日本泰国同样存在厌学的现象。因为经济发展比较早,也比较完善,所以西方国家对厌学现象的思考早于我们。

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们就开始注意到,在丰衣足食的幸福时代,居然有一群孩子不愿意上学。而中国是在这近10年来,经济较快发展之后,厌学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个中缘由因文化与社会现状的不同,与西方不尽相同。

孩子厌学本身不是心理问题,但厌学现象的背后,很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早年分离、亲子关系、家庭问题及各种心理障碍等。记得有这样一个从小在家庭中不管做什么都不被父母认可的男孩,他长大后拼命努力想要事业有成,以便能够在父母面前证明自己。结果由于各种原因他发展得并不顺利,而后又阴差阳错地娶了了一个自己不满意的老婆,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这个对自己的前半生和婚姻万念俱灰的男人,就把自己下半生“翻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儿子身上,从男孩懂事开始就一直给他各种“谆谆教诲”,几乎天天在她耳边诉说自己人生的“不幸”,她要求女儿争分夺秒地学习,希望儿子能够代替他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出国留学梦和富豪梦。

而这个从出生就肩负着爸爸委托的人生目标的男孩,正好赶上了这个注重分数和升学率的“鸡血”年代。男孩从小的每一步都由爸爸精心安排,虽然成绩优秀,但自己也不知道学习的真正意义何在,加上又未曾享受过童年的快乐,心中的委屈日益积累。

男孩上高中后,身处社会同龄人的惨烈竞争、爸爸殷切的期待、父母之间的冲突和不得安宁的家庭环境等多重压力之下,终于不堪重负,被诊断为抑郁症,无法继续上学。

从这个男孩的故事中你会发现,社会的残酷竞争、重视分数的学校、爸爸原生家庭代际传承、父母不幸福的婚姻、家庭教育理念和医学问题(抑郁症)的影响其实是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我们很难将某个因素单独挑出来看待或处理。

每个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孩子厌学的导火索,我们需要先有足够的耐心去了解到底哪些原因引发了孩子对学习的恐惧、厌恶或不屑,然后从我们最容易着手的部分开始下手,改变才更有可能出现,而不是在搞清楚问题所在之前,就想要一个“一针灵”的解决方法。所以孩子厌学是社会大系统出了问题。

如何解决孩子的厌学问题?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首先要面临的就是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围绕的家庭环境,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

一个人成年后的情绪管理、面对压力及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大部分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会是终生的。

那些从原生家庭中带来心理创伤、遗憾,对自己人生发展或婚姻状态不满的父母,更容易给孩子过高的期待,在孩子产生不良情绪时,自身情绪失控的概率更高,也更容易“养出”厌学的孩子。因此,要帮助孩子面对厌学,父母需要做的另外一件事是学会反思和整理自己的负面情绪、自己对人生的遗憾、自己对婚姻的不满、自己的童年心理创伤,甚至是与自己父母的未了情结。

这本身绝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因为这涉及对自我的重新认识、挑战和调整,其间要经历的痛苦、悲伤、遗憾、愤怒等情绪可想而知。但是,我仍然建议各位家长:要更好地帮助孩子,需要我们先帮自己。以下是我的几点具体建议:

●把父母的问题放在父母之间去解决,不要将孩子卷入婚姻冲突中。

●做愿意接纳和整理自己的父母。

●理解在先,建议在后。

●真诚地理解和安抚孩子的痛苦。

●把对孩子的期望变为“良药”,激励孩子前进。

●帮助和陪伴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

●做孩子的情绪缓冲垫,培养孩子面对逆境的能力。

●对孩子的任何微小进步都给予关注和反馈。

●该放手时就放手,别剥夺孩子享受成就感的权利。

每个人也许都曾身陷世俗的迷茫中,不得不在意世俗希望他在意的那些事情。但面对自己的人生,我们要鼓励孩子拿出百分百的勇气和信心,坚信自己的珍贵,爱己所爱,行己所行,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