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涵和方式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9
/ 2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涵和方式创新

孙阿娣 、朱元元 、龚玉瑾

江苏 大学 江苏镇江 212013

摘要:在此次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危机中,中国积极援助世界各国,彰显大国责任和担当,始终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携手抗疫充分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这就给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国际主义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激发出为国图强的时代担当。高校也应该充分利用抗击疫情过程中形成的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把握好爱国主义教育契机,能够在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上有所创新。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爱国主义教育;新冠疫情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涵

当今社会是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主题,是世界各国为之努力的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写进联合国宪章的重要全球治理新方案,被广泛认可采纳。“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要想让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有本民族的文化继承与发展,彰显中国大国担当,在当今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战略性的思想理论成果,其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创新性等思想精髓和理论品格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继承与发扬民族精神的核心,它随着社会历史条件以及时代主题在不断变化发展,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它将作为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的振兴。

2020年,一场突然的疫情砸入平静的生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从武汉开始蔓延,顷刻席卷全国。但这不仅仅是一场中国的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全球化时代下使各国都囊括其中。中国在此次疫情阻击战中,以四个月消灭的近十万人疫情,九零后挺身而出,担起时代责任,用行动表达爱国情怀。在疫情阻击战中,青少年更近距离地接触到了活生生的爱国情怀,这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检测。同时,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从不隐瞒关于新冠病毒的任何信息和攻克疫情的情况,在接受了其他国家的帮助后,我国也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对各国倾囊相助,自觉承担起国际责任,为青年一代树立了榜样。

通过此次疫情就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全球治理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给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当代的爱国主义情怀,也被深深地打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烙印。

  1.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存的问题

从日常的团日活动、到安排线上的“青年大学习”、“学习强国”等,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尽管各个高校采取了许多措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成效依旧不明显,爱国主义理论教育未能和实践教育紧密结合。从香港青年暴乱事件到985高校的留美博士后代表中国向世界道歉,以及我国科学和工程领域人才的高流失率,可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还存在欠缺之处。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1.大学生普遍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不够重视,一些学生甚至忽略了对思想政治和国家时政的学习。除了线下课程上座率较低,“青年大学习”等线上课程学习效率也不够高,很少有学生认真看完每一期课程。诚然,现在大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学业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多数同学会选择参加各类考试、打工兼职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也就忽视了自身的思想建设。

2.高校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落实程度不够。高校的思政课程一般包括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考核方式一般以书本内容为主,对于理科生、工科生可能缺乏一定的吸引力,课程上座率不高且课堂随意性较大。高校中线上学习调配松紧不够,在没有考核的情况下,线上课堂效果不够好。学校举办的爱国主义教育专题学习大多分为两种,以演讲和讲座为主,形式单一死板,而团日活动则过于频繁复杂,都未能达到教育的效果。

3.少数大学生未能理智爱国,有民族主义和极端主义倾向。这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关,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由于大学生缺少一定的社会经验,难以分辨出消息的来源和可靠性,很容易随大流,发表一些过激的言论甚至做出一些不合法的行为,如“钓鱼岛事件”后“抵制日货”并且当街毁坏日本进口的车甚至使得人员受伤。青年学生固然有爱国情怀,但不一定能长远地考虑到国际关系,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也需要加深。

4.对于社会问题的剖析不够深,不能正视主要矛盾,对国家前途没有信心等。在面对一些收入分配不公、法律不够健全、医疗体制的漏洞、教育系统的不适宜会使青年一代对国家未来发展失去信心。高校学生是国家未来的脊梁,刚走出象牙塔,满腔热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敏锐地察觉到社会上的一些问题,但社会阅历的缺乏和社会经验的不足使得青年一代没有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对国家前途没有信心。

5.少数大学生受到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崇洋媚外思想。在调查中发现,少数家庭或教育从业者给孩子灌输出国留学定居国外的思想,认为所谓的西方国家才是“上流社会”,购买商品时无论质量好坏都会选择进口产品,使得一小部分年轻人过分崇拜西方文化,爱国意识淡薄。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创新

1.结合时政和历史,选择合适的贴近的人物和事例,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趣味性。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冠疫情,各国互相援助,在援助物资上写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是历史的写照,也是全球治理理念的体现。民族英雄、爱国人士不受时空限制,在一次次国家大考共渡难关时涌现出来。时过境迁,高校应选择贴近生活的时代楷模,赋予爱国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使爱国情感上升到更高的高度,更加理性爱国。

2.以专题的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国家政策和未来发展有更明确的认识,增强对国家未来发展前途的信心。如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和平外交政策、国防政策等多个方面与其他国家作对比,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了解国家政策背后的多重考虑。通关专题学习也能有针对性地弥补爱国主义理论学习的不足,打破传统讲座课堂,通过专题引出话题,从而引发高校学生的思考。

3.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国际问题。大学生是比较有感召力的群体,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给我们带来的言论自由和信息透明度,更要求我们要谨言慎行,辩证地看待国际问题。通过《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获取准确信息,冷静、客观地发表言论。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杜绝不良言论。

4.借助重大国家事件把爱国情怀落实到实践中,培养青少年爱国的责任担当。高校的信息化程度和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越来越强,陈旧的灌输式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理念。高校应该提高大学生对爱国治国的参与度,培养高校学生主动参与爱国行动实践。如鼓励高校学生成为战疫情的青年突击队志愿者、在暑期宣讲实践中设置党史国情的调研宣讲等。通过落实“情融于景”继而“以情动人”,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探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 徐家庆.大学生理性爱国的教育与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26-29.

[2]张一澍,王永明.中国梦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探析[J]. 教育探索,2015(02):103-105.

[3] 张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 主 义 教 育 创 新 研 究 [J]. 党 史 博 采(下),2019(02):62-63.

[4]邢鹏飞,范张欣.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观念的新特点与教育方式创新[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6):93-98.

[5]翁良殊,屈晓婷. 厚植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三重维度[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5):125-128.

[6]孙宇博. “微时代”习近平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育路径探析[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6):1-3.

作者简介:

孙阿娣(1999-),女,汉族,江苏镇江人,江苏大学,贸易学方向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9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9C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