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红色遗产 传承红色基因——记土地革命时期在开封牺牲的河南省委领导同志

/ 2

挖掘红色遗产 传承红色基因——记土地革命时期在开封牺牲的河南省委领导同志

张仲慧

开封市委党校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开封一直是党领导河南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作为党在河南的领导机关,与开封这座英雄城市的命运休戚相关。中共河南省委领导人带领全省乃至中原地区的革命斗争和革命建设,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剧目,是我党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永续学习、传承和发扬。

土地革命时期。大革命失败后,严重的白色恐怖笼罩了开封。从1927年7月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是河南党组织历经曲折、艰苦备尝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国民党在国统区实行白色恐怖,对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又因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和干扰,在开封的中共河南省委、开封市委机关连续遭受严重破坏,党的力量几乎丧失殆尽。中共河南省委3委书记英勇就义、血染古城。他们展示了革命者高尚的品德、坚定的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精神,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篇章。

吉国祯

吉国桢(1899—1932),又名吉凤洲,字干卿。陕西省华县人。1924年在上海大学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赴苏联学习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回国,任中共陕北特委书记。1930年7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兼西安市委书记。1931年5月,到开封组建中共河南省委并任书记,迅速恢复发展全省党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反蒋抗日斗争,派遣地下党员到国民党二十六路军准备宁都起义,部署指导巩县兵工厂工人罢工和豫北西区农民暴动,抵制党内“左”倾错误,支援鄂豫皖苏区和红军。1932年7月,在郑州被捕,8月在开封牺牲。

“英雄夫妻”曾斯廷、杨玉英

1931年,开封斗争形势十分严峻恶劣。蒋介石嫡系刘峙接任河南省主席,实行白色恐怖,疯狂破坏党团组织。短短3个月就有包括省委秘书长、团省委秘书长在内的十余位省市领导遭到逮捕,刚刚建立的河南省委形势岌岌可危。曾斯廷,这位从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的年轻共产党员,与杨玉英(又名杨斯萍)刚刚新婚不久,就受党委派来到汴梁大地重建河南省委。

3月26日,曾斯廷从外地返回开封,为了防止意外,他没有直接进城,而是来到南关一个秘密接头处。可是万万没有想到,接头人早已叛变。就这样,曾斯廷遭到了逮捕。在押赴刑场的最后一刻,曾斯廷还嘱咐战友:“不要被敌人的淫威吓倒,要坚持斗争,直到胜利的那一天!”

此时的杨玉英已经身怀六甲,当她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时没有哭泣,因为她知道,哭泣和悲痛换不来革命的胜利。她把对丈夫的思念,化作对敌人的满腔仇恨,拖着笨重的身体,继续战斗在革命的第一线。1931年8月,已经年满30周岁的杨玉英在开封分娩。孩子的降生,给她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她爱自己的孩子,更思念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丈夫。可是,肩负革命重任的杨玉英深深懂得,现在不是沉溺于舐犊深情的时候,她将幼子托付给一位老乡抚养,自己则再次投入到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这个被寄养在老乡家中的婴儿从此杳无音讯。

1932年7月,中共河南省委再度遭到破坏,杨玉英在郑州被捕。很快,她被转押到开封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这里正是她的丈夫曾斯廷被关押和牺牲的地方。杨玉英百感交集,想起了丈夫,想起了刚满周岁的爱子,想起了牺牲的战友和未竟的事业。于是,她挥笔写下了生命中最辉煌豪迈的诗篇:羁押在天涯,心事如麻,晨昏抛尽恨更赊。党狱沉沉何处岸,歧路回车。自信意无邪,炎日云遮,俱焚玉石总可嗟,微志未酬身便死,如此年华。

一对坚定无畏的共产党人就这样如彗星般陨落。和千千万万革命志士一样,在死亡面前,他们做到了毫无惧色、大义凛然。因为,在他们心里,有一个共同的誓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

许包野

许包野(1900-1935)原名许鸿藻,曾用名许宝如、宝尔等。祖籍广东省澄海市,生于泰国。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获德、奥两国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任教。1932年回国,任中共厦门中心市委书巡视员、书记,领导工农运动,支援苏区斗争。1934年7月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1934年,由于中共河南省委遭受破坏,党中央又调许包野到河南任省委书记,化名老刘。他从上海到开封赴任,同行有小汪(陈绿漪,女)、小叶(往河南任团省委书记)。他到河南工作时,适逢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军也开始西征,白区地下党的工作遇到更大的困难。在极其艰苦险恶的情况下,许包野不顾个人安危,天天早出晚归,为着恢复发展党的力量,发展武装队伍和建立革命群众组织而奔忙。正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还在准备搞武装暴动的时候,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1935 年2月19日(农历正月16日)下午,许包野到省委宣传部长张国诚(化名老王,同小叶小汪住在一起)的住处等待党中央派来接头的交通员。当时,张发现接头地点有陌生人,知情况有变,通知许赶快从后院走。许和小汪从后院走脱,张与小叶从前门出走时即被国民党特务捕获。许没有返回原来住处,立即和小汪分头通知有关同志转移。由于叛徒出卖,第二天晚上,许在旅馆被捕。

许包野被捕后,敌人对他使用各种酷刑,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不久,敌人将他同张国诚从开封解往南京国民党特种监狱。在监狱里,敌人又对他采取了各种各样的软硬兼施的手段,先是用金钱美女勾引,后又用高官厚禄拉拢。当这些手段失败后,敌人采取了法西斯最野蛮、最残酷的刑罚,用竹针扎进他手指,用辣椒水灌进他鼻子、眼睛,用小刀割破他的耳朵,扎进他的大腿、小腿,一直扎到他皮开肉绽、头破腿断。而许包野则以最英勇最坚强的革命精神与敌人斗争到最后一口气。终因伤势过重,于1935年春牺牲在南京监狱里。

无论路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最初的起点;无论时光怎么飞逝,初心的光芒都永不黯淡。那些在革命峥嵘岁月留下的革命英烈的故事,是我们前行路上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缅怀先烈,致敬英雄,重温历史,汲取力量。革命英烈事迹是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关于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保护利用红色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为我们全面推进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遗产,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让英雄和先烈的精神激励全体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广大青少年从红色基因、革命传统中汲取营养和力量,用红色文化补钙铸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社会的发展和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