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建设的教研组建设研究”调 查 报 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03
/ 3

“基于学科建设的教研组建设研究”调 查 报 告

王春花

旺苍县佰章小学

一、调查背景

教研组作为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活动的基层组织,是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团队。教研组的建设水平,决定着一个学校教科研水平和学科教学质量,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在学校硬件建设日趋达标,不断推进内涵发展的背景下,学校领导班子不约而同地把加强和改进教研组建设作为提升学校软实力的重要抓手。为此我校承研了市级子课题《基于学科建设的教研组建设研究》,为使课题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2017年11月21日,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此发现学校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建设优秀教研组的良方。下面就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谈点看法。

二、教研组建设现状及归因分析

(一)管理者和教师认识偏差,导致教研意识不强,教研氛围不浓。有的管理人员认识上不去,错误地认为搞教研是务虚、浪费时间。有的不懂教研,指导教研没有底气,报不反对也不支持心态。在一切让位于分数的背景下,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参加教研活动有抵触情绪。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急功近利的质量观使教师们热衷于向题海战术要分数,认为本身承担着繁重的教学考试任务,再搞一些形式化的教研,势必会影响教学考试。有些老师即使能够认识到教研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但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懒于抽时间主动研究,缺乏行为上的自觉。

(二)教师承担杂事多,工作量大,专用经费欠缺,教研组活动时空保障。信息化大数据、扶贫攻坚、各色调查统计等种种原因,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较为繁重,一天到晚忙于各种事务,根本没有空闲的时间静下心来钻研教材,研究教学。加之学校语数教师多,一到六年级跨度大,难于调整出都没有课的空堂时间,分学科集中一起搞教研。且学校正值发展关键时期,用钱的地方多,一时难以设立教研专项经费。

(三)教研机制不活,导致教研活动内容单一,活动流于形式,实效性差。一是原有的教研组设置不能适应学校发展和时代前进的需要,尤其语数学科,由于人数众多,年级跨度大,时间不好统一,内容不好确定,活动组织难度大。二是缺少相应的教研管理机制,教研随意性大。教研活动前,只是负责的教师准备,其他教师主动参与性不强,未作充分准备,对于教研课的安排,也缺乏有效性,孤军作战多,集体合作少,几乎感觉不到教研组存在的意义。三是缺乏专业引领。部分教师也有认识到,将自己在课堂中碰到教学问题和同事们一起讨论研究,对自己很有帮助,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引领,使得问题得不到真正的解决。缺乏特色与风格的教研活动,不能激发老师的兴趣、引起老师的共鸣,无法形成教研自觉,不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四)忙于事务,疏于学习,导致教师多实践、少反思,个体受益甚微。虽然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问题有感性认识,就能谈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设想,但由于平时工作繁忙,缺少一定的理论学习,一旦涉及到比较深层次的理论化的内容,就不能从新的理论角度出发来进行研讨,因而更愿意“听别人发表意见”,其主动参与“教研”过程的积极性就不高,这是其一;其二,不善于主动质疑,创新精神欠缺。不习惯总结和反思他人与自己以往的经验与做法,自主反思的能力、主动解剖自己的意识较弱。而教师专业成长也遵循一个螺旋上升、循环往复的规律,是在不断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的。

三、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对策

(一)根据校情,合理设置学科教研组,建立专业发展“实践共同体”从问卷调查统计结果看,教师普遍认为,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应该是集体研讨比独立钻研好、有专家指导的研讨比只有同伴的研讨好、同事之间的研讨比教研组的常规活动好。由此可见,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发展需要有一个“实践共同体”,专家的引领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学科教研组无疑是承载这一任务的最佳团体,教研组设置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一般以学科为单位,设立一个教研组。而我校规模较大,语数学科需要分学段或年级、分学科设立教研组,其余按学科设立学科教研组,学校领导按兼课情况或专业编入相应的教研组。每个教研组人数以不超过20人为宜,有利于教研活动时间的安排,教研任务落实,教研内容选择,交流分享通畅。

(二)建立保障教研组建设有序推进的良好机制,加强氛围营造,形成正向教研文化

1狠抓教研队伍建设,确保教研组工作顺利运转。重视教研组长人选物色、培养和培训,带出优秀的学科团队。实行学科教研员制度,选拔学科教学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强、教学理论功底深、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强、听课评课能力强的人担任学科教研组长(学科教研员),使他们成为学科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组织者与带头人。

2明确教研组长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给教研组长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在本学科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如教师调整的建议权、学科内教师专业能力的考核和评定、征订教辅用书、资料刊物的建议权、派教师外出学习建议权、享有教研津贴。教研组长要精心制定教研组学期计划、严格落实教研工作任务、创造性主持开展教研活动、参加学校和上级机关组织的教研活动、提交学期教研总结和下一阶段教研建议。

3设立教研组专项资金保障教研组活动的时间和场地专项资金用于购买专业书籍和设备、订购资料、安排外出学习、文稿打印和成果奖励等。

4建立教研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智慧共享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如奖励其作一次全校业务讲座、奖励其参加一次市级教研活动等,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校级评优制度,用来激励校本教研过程中出现的优秀教师。将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情况纳入学期绩效考评。注重隐性教研,提倡业余时间、办公时间不拘形式的个别探讨,引导教师随时随地切磋交流,在团队力量的引领下,促使教师增长教学智慧,提高个体教学能力。

(三)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出发,丰富教研组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形式、提高活动实效。实行每周一次的错时学科教研组例会或教研组活动,坚持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主题内容,保证活动时空。开发丰富的活动内容,着力加强教学设计的研究、课堂教学的研究、作业设计与讲评的研究、测试与评价的研究、课程教学资源和小课题研究,让活动内容与教学密切相关,服务教学而不会成为额外负担。设计多样的活动形式,扎实搞好集体备课、课例研究与课题研究,提高活动实效,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新型教师(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打造新型课堂(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

1、抓实集体备课,提高课堂实效。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方面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转化,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不断更新和全程优化。要切实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采用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教案复查的备课形式,提高备课质量,做好课前准备,提升教学效益。

2、上好公开课,抓好平时课。公开课要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分层要求,以新教师上汇报课、青年教师上达标课、一级教师上优质课、高级教师上示范课、特级教师上研究课的要求,开展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研课磨课活动,议课评课时,讲课教师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评课教师发言时优点要讲够,缺点要讲透。公开课要体现“集体智慧”,“传达”理想教学观念,平时课则更多体现教学个性和风格。要上好公开课,抓好平时课,同时创新课堂教学研究形式,如课题研究类型:课题研究中期汇报课、课题特色展示课、科研成果推广课等;团队研究类型:师徒携手课堂教学、同组同课异构教学、各组优秀赛课教学等;个人研究类型: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研究课、经验教师展示课等。让尽量多的教师参与进来,让每一个参与教师都有所得,能促进教师在活动中反思、自省、参悟,促进教师之间互动与互助,促进形成积极健康的教研氛围。

3、以课例为载体,建立合作专业指导。调查发现,教师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来自专业人员、校内专家、网络、资料的帮助。现在网上资料容易获得,但如何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对象,利用好网上获得的有用资料,如何运用新的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如何捕捉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在教研活动中进行深入的、能用理论指导操作层面的研究探讨等,既需要从自己的实践需要出发探讨、解决具体问题,又需要借助专业人员的理论指导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指导、互助、反思的不断循环,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4、主题式研讨与个体化反思相结合。平等、民主、互动的“主题式”研讨,能提高教研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一是课例教学解剖式,以改进课堂教学实践为目标,以课例教研观摩活动为抓手,共同提高;二是问题探究沙龙式,让教师作为主体参与,以一个问题为中心,每一个教师都是交流者和对话者;三是课题研究深化式,根据学校、教研组层面的课题研究,开展相应的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搜集资料、交流心得、问题研讨等,形成各抒已见的“头脑风暴”状态,并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知识。

教师个体化反思要求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这是目前教师最欠缺的,但却是提升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一是教学案例反思,以审视教学行为、分析教学缺憾为目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备而来的听课,互相交流研讨,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内化。二是教育叙事研究,由研究者本人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在叙述、收集研究资料和解释研究资料的过程中,使教师的经验性教学转化为反思性教学。

5面对面交流与网络交流相互补充教师的交流往往是通过研讨、专题讲座、外出参观等方式进行,常常受到时空、经费等物质条件限制,解决不了随时随地的交流问题。网络教研借助网络技术,形成跨地区、跨人群、多角度的教研网络,实现专家和教师交流面对面,沟通零距离,教师能够全员参与,使有引领作用的教研活动能够介入教学全程,贯穿在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的各个环节中,能够对教学问题及时回应。

(四)重视资料规整、资源库建设,放大共享功能。引领教师树立档案意识,确立教研资源管理原生态思想,留下教研“痕迹”。资源库建设是提升教研组品位的重要工作,必须从资源共享的基础工程抓起。可先抓好以下几点:典型课例、教例集;学生个案研究材料;教学重难点突破思路;典型题型解题方法与思路;有一定梯度的各种典型习题;学生典型错题集;教学日志、随笔和反思笔记以及其它教学素材。在共享静态资源同时,骨干教师还应当经常为组内普通教师搞一些基本培训,随时解疑答难。各教研组若能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建设有共享功能的资源库,用不了几年,教师素质和学科质量必将有质的飞跃。

(五)开展校际合作,架构教研联合体,加强专业引领。对小学科和薄弱学科教研组来说,因客观条件制约,教研工作难以开展,长此以往,教师会进入校本教研“集体无意识”的怪圈。面对这个问题,教研组长要主动出击,及时收集教研资料和各种有用信息,积极做好教学教研参谋,运用“借鸡生蛋”的办法,通过和兄弟学校结对子,寻找教研合作伙伴,架构教研联合体,实行“捆绑”式发展;通过不同形式的借势造力,在“输血”的同时,逐渐提升教研组的自我“造血功能”。

5f50a0dbe83b5_html_a7f2c80b1db8369.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