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的消毒与监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5
/ 2

内镜的消毒与监测

马新花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疾控中心,山东泰安 271400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内镜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适用范围越来越大,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内镜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感染问题,主要是因为内镜消毒不当或者管理不到位所致。为此,各医疗机构需要做好内镜的消毒与监测,提高内镜使用安全性。为此,本文对内镜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分析了内镜的消毒与监测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相关医务人员。

关键词:内镜;消毒;监测

引言:内镜是目前临床诊疗操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医疗设备,集合了传统光学、人体工程学以及现代电力、精密机械以及软件技术等为一体,是一种应用范围很广、应用效果很好的检测仪器。内镜的消毒与监测效果直接决定着内镜的使用效果,必须结合以往的消毒和监测经验,不断调整和优化消毒方法,严格落实监测措施,进而保证内镜的消毒效果,强化医院内镜消毒管理。

一、内镜分类和应用

内镜按照其发展和成像构造不同可以分为硬管式内镜、软管式内镜以及电子内镜三大类别,按照内镜功能分类则主要有耳鼻喉内镜、口腔内镜、神经内镜、腹腔镜以及关节镜等,种类较多[1]。内镜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用来检查胃肠道疾病、胆道疾病、胰腺疾病、肝脏疾病以及呼吸道和泌尿道疾病等。同时可以进行内镜手术,具有微创、手术便捷、易维护等特点。

二、内镜的消毒方式

(一)内镜消毒设备

内镜的消毒是内镜使用管理的重点,需要在每次使用完内镜后对其进行全面且细致的消毒处理,以此保证其下次的正常使用。在进行内镜消毒的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到多种消毒设备,例如流动水清洗消毒槽、超声清洗器、负压吸引器、高压水枪、计时器、通风装备以及干燥装置等,同时需要配备相应的消毒剂、灭菌器械以及各种刷子、注射器和棉棒、纱布等。

(二)内镜消毒基本要求

在内镜消毒操作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消毒效果,需要遵守以下消毒基本要求:(1)在使用不同部位内镜进行诊疗操作时,需要在不同的操作室进行。(2)在进行上、下消化道内镜诊疗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分室操作,但是需要分时段操作。(3)不同部位的内镜在进行清洗消毒操作的时候需要分开进行,并使用不同的设备。(4)在使用内镜进行诊疗操作时,需要在满足手术标准的诊室内进行,同时需要参照手术区域的要求进行内镜使用管理。(5)内镜消毒人员在进行相关消毒工作时,需要按照工作操作规范穿戴必要防护用品,例如灭菌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医用防护帽、口罩以及手套等等。(6)内镜的消毒室和诊疗室应当分开设立并保证通风良好。

(三)内镜消毒基本流程

内镜消毒的基本流程为预处理-水洗操作-多酶清洗-清洗-消毒-冲洗-干燥。消毒流程不可打乱,并且需要严格按照消毒操作规范进行,保证消毒效果。

预处理。在对内镜进行消毒预处理的时候,消毒人员需要使用湿的医用纱布对内镜进行全面的擦拭,擦掉内镜外表面的污物,并进行送气和送水操作,反复进行,最低10秒钟。在内镜外表面污物处理干净后,要将内镜的取下并装好防水盖,并放置在合适的容器内送往消毒室进行后续处理

水洗操作。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人员需要将内镜放在清洗槽中,在流动水下进行彻底水洗,并且医用纱布反复擦洗内镜身 ,同时需要做好内镜操作部的清洗。将内镜的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以及送气送水按钮取下,使用清洁毛刷对活检孔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进行细致刷洗,注意在刷洗中需要两头看见刷头,将刷头上的污物洗净。在内镜上安装全管道灌流器、插塞和防水帽等,使用吸引器反复抽吸活检孔道,并在全管道灌流器上连接一个50毫升的注射器,吸入清水注入送气送水管道,最后将活检孔道水分吸干并擦干内镜身。内镜的其它附件也需要在清水中用小刷进行全面清洗并擦干[2]

多酶清洗。按照产品说明书配置和浸泡多酶洗液,在擦干后的内镜放入多酶洗槽中,使用注射器吸100毫升的多酶洗液,对送气送水管道进行冲洗,使用吸引器将多酶洗液吸入到活检孔道,使用多酶洗液擦拭内镜操作部。内镜的附件需要在多酶洗液中浸泡,并使用超声清洗器清洗5-10分钟。多酶洗液需要在清洗完一条内镜后及时更换。

清洗。使用高压水枪或者注射器对内镜各个管道进行全面冲洗,将管道中的多酶洗液和污物去除干净,并清洗内镜外表面。使用50毫升的注射器向内镜管道中冲气,将管道内的水分排出,避免造成消毒剂稀释。

消毒。将内镜全部浸没在消毒液中,使得各个管道内都灌满消毒液。常用的消毒液是2%碱性戊二醛,对于非全浸式内镜的操作部,需要使用清水擦拭后再用75%乙醇进行擦拭消毒。不同内镜的消毒浸泡时间不同,需要严格按照消毒操作规范和标准进行。

冲洗和干燥。内镜的消毒操作完成以后,操作人员需要更换新的手套后再取出内镜,并使用注射器向各个管道内注入空气,将残余的消毒液去除。然后需要将内镜放在冲洗槽中使用流动水进行冲洗,并用纱布清晰内镜外表面,反复抽吸清水冲洗后的各个内镜管道和孔道。使用纱布擦干内镜的外表面,抽吸干净各个孔道,将消毒清晰中使用的各种专用管道和按钮取下,装上诊疗时的必备附件,最后使用洁净压缩空气等方式进行干燥,存储在洁净柜或者镜房内,悬挂镜体。

三、内镜消毒效果监测

内镜消毒效果直接关乎到患者使用内镜进行诊疗的安全,因此需要对内镜消毒效果进行监测,保证内镜消毒彻底,无死角,为内镜的下一次使用奠定基础。影响内镜消毒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消毒操作不规范,消毒液浓度不够,多酶浓度不够,消毒细节把控不到位等,影响内镜的再次使用,容易发生内镜感染事件。内镜的消毒监测主要采用的是生物法,即将内镜中心终末清晰消毒水和内镜洗脱液作为样品,进行生物检测。一般情况下需要采集终末漂洗水300ml和洗脱液100ml,在4h内送检。

将终末漂洗水100ml注入到无菌过滤杯中,使用三联不锈钢过滤器进行抽滤集菌,将滤膜取下并贴在TGEA培养基和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进行生物培养。其中TGEA的培养条件为温度20℃,培养时间168h,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的培养条件为温度36℃,时间48h,计算菌落数[3]

洗脱液需要在充分混合后取1ml接种平皿,并将其按照每皿倾注15-20ml规格放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条件为36℃,时间为48h,计算菌落数。剩余的洗脱液需要平分后进行试剂盒过滤集菌和传统过滤集菌,计算菌落数。通过上述监测方法,可以确定消毒后内镜的菌落情况,以此判定消毒效果。

结语:总之,内镜的消毒与监测是必不可少的,是保证内镜正常使用的前提,需要严格按照消毒和监测操作规范进行,做好操作管理,熟悉各个消毒工序,注意各个消毒细节,以此保证消毒效果,降低内镜感染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缪文.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与效果监测[J].上海护理,2015,15(7).

[2]王云.解析消化内镜规范化清洗消毒技术[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8,18(74):200-200.

[3]宁培勇,纪学悦,丁津华,等.不同检测方法对内镜消毒效果监测的应用性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9,025(006):67-71.

作者简介:马新花(1973.11-),女,汉,山东省泰安宁阳县,副主任护师,本科,研究方向:消毒与感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