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小学语文课前有效 预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1
/ 1

论 小学语文课前有效 预习

刘娜

陕西省 汉中市东关小学 723000

有效预习能为课堂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整个课堂效率;有效预习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预习能使课堂探究更深入。让学生学会有效预习,来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会有一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前预习 有效 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如果在语文课上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的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而课前有效预习可以让学生课堂上的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出学生兴趣,那么在课堂上他们就会有自己想要议论的话题,交流自己的看法,碰撞他们的思维,这样才能激起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兴趣,并能创造和谐、高效的课堂,还能很好的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结合我平时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发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意义

语文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必备的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从实践来看,语文课前预习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有效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形式。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是预习活动的独立主体。

可见,有效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因之这一习惯更应重视、培养和推广。

二、影响学生有效预习习惯养成的因素

有效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教学中尽管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每天都在要求着,却收效甚微,学生没有真正把预习作为自身学习的需要,自觉学习的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因素所致。

三、培养学生养有效成预习习惯的方法

1、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流利地读课文。做到五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写作技巧,有助于发现自己的问题学生,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不能忽视的一个主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2.圈。课前预习课文时,标上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词、成语,不理解的词句,上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然后给生字注上音,并将生字词写会。 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 4.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写出批注。 5.拓。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如:作者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还有的一些知识点,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之前,可以搜集李白、孟浩然的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关送别的诗。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为在课堂上学习,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6.问。在预习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还有的学生不会提问题,针对这种心态,我给学生讲清道理,使他们懂得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然后教给他们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文章的课题提问题,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三、及时评价反馈——让有效预习成为一种习惯 老师不可把有效预习完全当成学生自己的事,虽然教师有时在教室一再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但有惰性的孩子还是会敷衍了事。因此还需加强学生预习的趣味性与积极性。 教师要精心设计课有效前预习内容。有效预习的设计准备要敢于向学生智力的挑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在布置学生预习作业安排时,教师所设计的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尽量不要布置那些学生通过手边的资料就能获得答案的预习题。   总之,课前有效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学习的智慧。因此,作为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做好课前预习的每一个环节,进而提高课堂的听课率和吸收率,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成绩,打造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