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律失常?如何防治心律失常?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2
/ 2

什么是心律失常?如何防治心律失常?

龙继平

珙县人民医院 四川宜宾 644501

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心血管病伴发。由于其发病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续累及心脏而出现心力衰竭,故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措施实为重要。

我国患有心律失常的病人在一千多万左右,并且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重,心律失常的病人也在迅速提升。尤其是本身便是高发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中老年人等,患上心率失常的概率就会更高。如果这类病人已经患上心律失常,那么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护理,高血压病人在控制心律失常的同时,也要控制盐的摄入量,而糖尿病病人由于身体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更应该做好充分的预防和控制。 心律失常的病因分为两种,分别为遗传性心律失常、后天性心率失常。遗传性心律失常绝大多数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而后天性心率失常是由于病人患有各种心脏病导致,如心肌病、冠心病等。此外,内分泌失调、经历过心脏类手术等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心律失常的症状主要受病情严重程度、类型等因素影响,比如病情较轻的窦性心律不齐、心动过缓等疾病,并不会让病人出现过于明显的症状。但有些病情严重的,如快速心房颤动、各种心跳过速等,就可能导致病人出现头晕、气短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让病人出现猝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5f69c1e852203_html_3035a8ff5ca74b9e.jpg 心跳过缓:这种症状通常表现为每分钟心跳数少于六十次,这样就会导致病人体内血液无法顺利运送到其他器官,从而导致病人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病人可以通过手术的方法,植入心脏起搏器来进行治疗。 心动过速(tachycardia)是一种快速而规律的异位心律,由3个或3个以上连续发生的期前收缩形成。根据异位起搏点的部位不同,可分为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与房室交界区相关的折返性心动过速或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由于房性与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在临床上难以区别,故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 早搏是心脏过早搏动的简称,心脏异位起搏点在正常窦房结发出电活动以外的心房、交界和心室等部位的异位起搏点发出激动,引起的心脏搏动,是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早搏也称为期前收缩、期外收缩。 心律失常在治疗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非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这种方法有电复律、心脏起搏器、射频消融等。电复律通常是用于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心室颤动等。是通过用短暂的高压电流来通过心脏,导致心脏短暂的电活动停止后,再重新用最高自律性的起搏器来对心脏进行节律。 心脏起搏器是通过植入病人体内,在通过它释放电脉冲来对心肌造成刺激,从而使心脏维持正常的跳动,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脏起搏器也在不断的被改善,目前心脏起搏器能够有效的治疗很多类型的心律失常,让很多病人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射频消融是通过消融的方式毁损异位起搏点,减少一些早搏或快速心律失常的源头,从而控制心律失常的治疗方式。 5f69c1e852203_html_4ded7399238785e5.jpg 第二种是通过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目前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有五十多种,由于药物的种类繁多,病人切勿自己胡乱服用药物,避免对身体造成影响。此外,经常服用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会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严重时甚至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影响。并且因为病人身体情况、疾病类型、严重程度等情况的不同,因此病人更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的服用药物,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副作用,避免导致不良症状的发生。 心律失常是一种概念广泛的疾病,指的是心脏跳动的频率发生异常,一般良性的心律失常并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干涉,虽然可能会让病人出现不适感,但并不会造成危害,但器质性心脏病、非器质性病变、恶性等情况引起的心律失常,就应该及时去医院就医,从而帮助病人逐渐恢复。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不仅病人要积极配合治疗,医护人员也应该协助病人缓解不良的情绪,从而让整个治疗过程更加顺利,从而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如果想要预防自身患上心律失常,平时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以此来降低心率失常发生的概率。 充足睡眠:平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对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划,来保证自己能够有充足的睡眠。如果日常生活中睡眠不充足,就可能导致身体过度疲劳,从而造成抵抗力下降、心脏负担加重等,因此平时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以此来起到预防的作用。 5f69c1e852203_html_f0c4ebc55583e208.jpg 合理锻炼:平时应该通过劳逸结合的方法来增强身体素质,根据自身的状况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如散步、慢跑等,这样能够有效增强身体素质、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加快新陈代谢等,从而保证身体更加健康,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此外,应该避免进行过量、剧烈的体育锻炼,避免对心脏产生负担。还应该注意室外温度变化,如冬天及时增添衣物进行保暖、夏天避免长时间暴晒等,不然就可能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情绪稳定:当病人确诊心律失常后,病人通常都会出现紧张、害怕、忧虑等情绪。不良的情绪会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的概率,因此病人家属或医护人员一定要及时帮助病人疏导情绪,保持情绪的稳定。要用平和的心情去看待事情,避免因为小事就出现大怒、大悲等情绪,同时也应该避免观看激情、恐怖的电影或事情,避免病情加重。 戒烟戒酒:香烟酒精会对心律失常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也会增加患病和恶化的概率,从而引起猝死、心肌梗塞等症状的发生。香烟中存在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尼古丁、一氧化碳等,当这类物质被人体所吸收后,会通过心血管、血液循环等方式进入,对正常呼吸造成影响,并且也会加重心脏的负担,从而导致患病概率增加。经常吸烟也会导致血红蛋白输送氧气的功能减弱,从而让血液的循环功能降低。此外,饮酒对心律失常也有很大影响,当人体饮酒过量时,就会让病人体内释放脂肪酸,从而提升肝脏合成蛋白的含量,对心脏功能产生影响,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所以病人一定要尽早戒除烟酒,从而降低对身体的危害。 定期检查:这种方法是降低心律失常发生最有的效措施,这种疾病的高发人群为中老年人,随着中老人群年龄不断增长,身体各项功能也在不断衰退,从而比起其他人更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因此定期进行检查可能直观的了解自身情况,根据检查结果来进行针对性的改善,帮助身体更好的恢复健康。

在医生指导下,规范化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相关疾病,有效地控制好相关疾病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增长,医学水平也在不断的发展。大部分心律失常病人只要及时发现,尽早治疗,虽然不能完全治愈,但都能让病情得到控制。此外,随着我国老龄化逐渐加重,心律失常的患病数量也会逐渐增加,因此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充分预防心律失常的措施,从生活习惯、定期检查、规范治疗等方法来避免心律失常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