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认同危机与应对

/ 3

跨文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认同危机与应对

梁玉 2.李嘉图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文化也随之在世界各地交融,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随之而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西方文化强势输出,使世界文化交流逐渐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这样的历史语境使中华文化的民族认同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本文通过分析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及社会当前现状,探寻中华文化在时代浪潮中该何去何从。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中华文化

  1.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提出后受到广泛认同,其含义为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提供服务、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它是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文化全球化”的概念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对于文化全球化这一概念当前社会对其看法仍有较大的分歧,大体看法可以分为四类:第一是文化全球化只是一种伪命题,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第二是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同化趋势,简而言之就是文化同质化;第三是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殖民的美化说法;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文化全球化正消融着民族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技术、市场、资本的全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其文化随着资本和技术输往世界各地,同时因为其资本和技术通常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具有话语权和决定权,其思想文化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压制着当地的民族文化,强烈冲击着他国文化,逐渐形成了文化殖民和文化帝国主义。

  1. 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及意义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对一个群体或文化的身份认同(感), 又或者是指个人受其所属的群体或文化影响,而对该群体或文化产生的认同感,民族文化认同就是对该民族身份和文化的认同。

民族文化是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它记录并展示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同时也这个民族未来发展的方向,昭示着民族的未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本国本民族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伴随着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变迁,民族文化也会被赋予相应所不同的时代内涵。民族文化是一个名族的精神纽带,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内心寄托之所,是一个民族存在的基石。民族文化留存着这个民族所传承下来的对社会的认知和价值的取向,是抵御外来文化冲击的重要防线。民族文化同时还彰显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底蕴与辉煌,这是这个民族中每个人铭刻在骨子里的骄傲,是行走在社会中由国家和民族带给他的底气,是内心中民族自豪感的来源,同时这也是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是这个民族中的个体在困境中的精神支撑。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也进入了崭新时期,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民族文化认同问题就是国家的生死存亡问题,文化之间的竞争就是国与国之间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是国家之间在世界舞台上的实力的比拼。当今世界的现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自身文化随着经济和技术的绝对优势,输出推向了全世界,以国内情况简单举例,西方最为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和功利主义思想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的资本与技术进入国内,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国人,当我们仔细观察分析时不难发现,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出生的国民,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等相比更早出生的人均有不小的差异。西方文化的大肆入侵已然严重冲击着中华文化的民族认同感,形成了跨文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认同危机。重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刻不容缓。

  1. 跨文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认同危机

当我们在局促的午休时间想要吃上一顿饱饭你会选择牛肉面还是汉堡?当我们约上三五好友寻觅一个地方坐下畅谈你会选择咖啡厅还是茶馆?当我们要举行一场十几人的聚餐你会选择炒菜火锅还是自助式?当我们仔细思索这些问题,你会恍然发现生活中已经有了这么大一部分来自西方文化的生活习惯。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西方的饮食文化在这三十年间悄然入侵着我们的传统饮食文化,占据了我们生活中很大一部分,这仅仅是西方文化入侵的一个缩影。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现在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西方化,更准确的说就是美国化,全世界大部分地方都有人热爱着肯德基、麦当劳的汉堡和炸鸡,有人喜欢着星巴克的咖啡和哈根达斯的冰淇淋,有人痴迷于美国大片的精彩与刺激,有人钟情于西方知名品牌作为一种价值符号所给予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借用曾经发生过的一件公众事件举例,当我们认为喝咖啡是高雅而吃大蒜是庸俗时,这就证明我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重大问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文明演进中,创造过无数辉煌璀璨的文化结晶,朝代更迭,时代变迁,无数思想碰撞交融呈现出如今灿烂而深邃的中华文化。西方文化的不断扩张使得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认同危机,其大体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价值取向的改变。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随着资本和技术大量涌入,流行音乐作为第一批媒介将西方文化快速传播,而近些年来的大量电影电视剧在多种媒介的推广下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人的认知结构,商业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在当代青年人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注重享乐,看重利益,超前消费等种种行为越来越多。而与之相比,年轻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变得越来越少,对于自己国家和民族历史的了解越来越少,对民族精神的了解也越来越少。从浅显出就可看出,青年人崇拜的对象大多已不再是民族英雄、科学家、军人等,而逐渐转变为演员、歌手等等,对流行文化日益追捧,追求时尚,崇拜明星,更喜欢过西方的节日,价值观发生了扭曲。

第二是道德的淡化。中国现代化进程伊始,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开始逐渐受到质疑,对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的爆炸让人们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想法,人们单一的信仰开始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也因为种种原因开始受到许多批判,金钱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古语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在西方文化的不断刺激下,社会逐渐多了些浮躁,少了些秩序,信息的爆炸出现了更多的机会,让许多人获得成功,却也让许多人开始迷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传统社会所形成的道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社会秩序也受到严峻的挑战,受到西方某些片面思想熏陶的国人开始否定自身的道德准则,原有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成为了某些人“成功”的阻碍,同时新的社会道德准则尚未完全成型,这就使得一部分人道德的行为规范作用淡化,道德对社会成员失去了有力的约束。这种道德的淡化主要表现为部分职业道德的丧失,如医生、教师收取甚至索要红包;公共道德的的缺失,如高空抛物,由于其危害较大,已被国家及时立法规范;家庭传统美德碰壁,如许多家庭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经常因为经济问题产生家庭矛盾等等。

第三是优秀文化遗产遇冷。一个民族的传承的纽带是其文化及其精神内涵,而民族文化及精神内涵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而这其中又以文字表现形式居多,同时还有剪纸、版画、舞蹈、戏曲等等。近年来,年轻一代的生活却是与上一代人大相径庭。海量的网络小说占据着空闲时间逐渐取代了文学经典;流行音乐的发展让各类戏曲传承日益艰难;一手漂亮的书法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逐渐变成了艺术的排版和整齐的字体;剪纸、版画等物件则成为只存留在许多人小时候的记忆中。新事物所带来的冲击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退居二线,从大众文化逐渐变为只属于少数人的爱好。

  1. 中华文化认同危机的应对策略

文化是人类文明最为重要的部分,国家政权抑或是社会经济等等都难免随着时间的推移更迭动荡,但文化的传承却往往有着更强的生命力。一个国家和民族想要发展,就必须要制定符合国情、符合时代特征的文化战略,以提升民众对本国家、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第一是坚持独立自主,坚持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西方文化侵略最容易的时候便是拿来主义的盛行之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鼓吹所谓“研发不如制造,制造不如买成品”,我国当年自主研发的大型客机项目夭折就是惨痛的教训,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才有底气有资本与西方的帝国主义作斗争。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国力强大,自身实力过硬,才是对抗文化霸权的最佳方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式,只有自己在实干中得出的成果,孕育出的文化,才是真正能够得到我们认同的文化,才能更好培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更被我们自己所认同。

第二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为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在当代中国,我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在必行。

第三是要创造性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能被广泛认同的中华文化,应当是能立足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创造性的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过时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让其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只有创造性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的精髓,才能让中华文化百花齐放,实现文化繁荣兴盛。

第四是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三字经》、《弟子规》等等仍然不失为儿童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优秀读本,四书五经在当今时代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我们才能更好的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1. 结语

自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破开国门,西方思想文化的入侵便从未停止。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可谓如浪潮一般涌入中国,受到了青年一代的热烈追捧,同时对历史教育的缺失进一步导致中华文化的衰弱,本国家本民族的人尚且不能认可,又何谈将中华文化传播发扬。跨文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认同危机是历史和时代多重作用所导致的结果,复兴中华文化,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郑海霞.《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认同危机表征与重建》[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12),18-21.

  2. 贺程.《全球化传播语境下中国文化认同和谐的危机与应对》[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2,(2),15-18.

  3. 张昊.《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新闻世界》2011,(8),322-323.

  4. 张二伟.《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J].《新闻世界》.2009,(8),81-82.

  5. 胡丽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6.

本论文是黑龙江省艺术科学重点项目(2019A025)《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本论文是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专项项目(19YYD227)《“一带一路”背景下黑龙江省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国际化能力现状调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1. 梁玉,女,1974年3月,汉,哈尔滨,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翻译,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林园路4号哈尔滨理工大学南区外国语学院

手机号码13796676532

2. 李嘉图,男,1997年2月,汉,哈尔滨,研究生在读,英语翻译方向,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南区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