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口述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5
/ 6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口述史研究

黄作银

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225002

摘要:针对此次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事件,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务人员口述史研究团队拟就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务人员开展口述史研究,旨在留存战“疫”记忆,挖掘战“疫”人物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关注疫情对民生的挑战与战“疫”防控措施,为民生保障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提供某种启示。

关键词: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口述史

一、研究背景

(一)国外研究现状

现代口述史学在国外的发展,呈现为一个较明显的发展走向。它发轫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兴起于加拿大和英国,20世纪80—90年代逐步辐射、推广于世界各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口述史学研究的范围更为普及,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史、政治史、企业史、部落史、文化史、科学史、妇女史、体育史、艺术史、儿童生活史、军事史和建筑史等。美国出版的口述历史读物,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口述访谈为基础的普通历史读物;另一种是以口述历史项目为基础的个案研究,重点探讨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口述历史访谈技能,很少涉及口述史学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尤其是口述历史和记忆,记忆和认同感等方面。

口述史学在英国迟至20世纪80年代还没有被职业历史学家所接受,所以口述史的研究在英国,也只是对传统史学的一个补充。比如,在研究政治史的过程中,英国学者感到很多现代人物的档案资料缺乏,甚至没有留下任何详细的私人和政府文件,给研究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撰写这类公众人物的传记时,传记作家也只能从在世的亲人、朋友、同事和政敌中搜集口述回忆,从而填补史料的不足。

至1993年为止,加拿大口述历史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做了大概的统计——整个加拿大的口述历史项目和研究机构总共达到一千八百多个左右。[1]与英美的口述史研究有所相异,加拿大的口述史学从一开始就是记录和重新撰写加拿大“下层社会”历史的主要手段。

新西兰是大洋洲地区口述史学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他西方各国的口述史学研究亦在有条不紊地展开。由于非洲的历史大都是通过口头传授下来的,很少有文字记录,口头传统在非洲历史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过去40年来,非洲口头传统和口述历史的搜集和记录工作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口述访谈资料的搜集,其主题已经涉及政治、社会、经济、民俗等各方面,在研究上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口述历史”、“口头传统”和“大众记忆”等术语已经在政府政策声明和政府立法中明确提出。[2]

很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口述研究的普及面之广,涉猎范围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不仅是在发达国家地区有了长足进展,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口述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热门”学科正在悄然兴起。目前,口述研究已成为这些国家史学研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虽然国外对口述史已形成较系统的研究,但就已知的数据库与搜索平台而言,从事疫情医疗方面的口述史研究尚不多见,更遑论针对疫情中某一类现象的口述史研究。对于类似新冠肺炎病毒这类大型传染病的口述史研究成果,一般难以查阅,以埃博拉病毒为例,只有霍尼斯鲍姆的《人类大瘟疫》和普雷斯顿的《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从而可见,国外口述史在这方面的空缺是肯定存在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

自21 世纪起发展至今,中国的口述史研究理论和实践日趋规范化。国外的部分口述史学著作被翻译成汉语出版,国内学者也更加关注口述史研究理论,开始撰文出版,相关成果颇丰。

《季羡林口述史》《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山西抗战口述史》《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等口述史研究的代表作均体现出我国传统口述史对重大历史事件衍生以及精英人物生命历程的关注。[3]

与此同时,口述史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关联性进一步增强。社会学口述史近年成绩显著,发表学术著作和论文数量如雨后春笋,学者们从社会学的视角,用口述史的方法研究农村社会生活,进一步分析挖掘隐藏的时代问题。

近些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力开展,口述史调查随之成为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此前,广东省曾开展“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但对抗击疫情口述史研究而言,仅为个例。如今,自国内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以后,抗击疫情口述史研究在国内兴起,但大多集中于对前线医生、康复病人、宅家群众的简单采访记述,未能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深入解读,缺乏对战“疫”这一长期性事件的过程性梳理与阶段性总结。

二、研究意义

(一)留存战“疫”记忆

口述史是以采集当事人口头史料来研究或保存历史记忆的一种方法,通过记录普通人的口述影像和文字,形成证史存史的资料。其特点之一是具有时代性,记录当下最鲜活的历史,更能反映时代特色。通过对战“疫”一线的医务人员的访谈,保存最时新的战“疫”第一手资料,更为今后的新冠肺炎疫情研究保留了一份史料。

(二)挖掘战“疫”人物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采访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务人员、记录战“疫”故事、挖掘民族精神,正与我国提倡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宗旨不谋而合。借用口述史研究,可以挖掘先进典型,培养学生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志,进一步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有机融合,激扬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三)丰富口述史研究范围

国内外对于疫情医疗相关方面的口述史研究较为稀少,通过访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务人员,开展战“疫”口述史研究,可为传统口述史研究的主流范围增加一个新视野。

(四)关注疫情对民生的挑战与战“疫”防控措施

新冠肺炎疫情自爆发之初至演变为全球性传染病,底层民众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均被迫改变。对此,个人、社会、国家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战“疫”措施,取得的防控效果也不尽相同。通过战“疫”口述史研究,关注战“疫”防控措施,借用历史研究方法,总结战“疫”措施的阶段性特点,可以为将来回顾这段战“疫”历史提供宝贵信息。

三、研究对象

33名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医务人员:

蔡苗、陈庆丰、方丽、房会娥、高宏彪、胡丹丹、黄艳、黄玉民、冷俊岭、李娟娟、李晔、林建琴、林志娟、刘高园、龙丹、毛月、钱伟玲、圣玲玲、孙颖、王新宇、韦青、吴丰芹、吴红、吴天姿、吴晓燕、相潇潇、许思瑶、杨明、杨旭、余娟、张扬、郑庆斌、朱敏。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调查法

在口述采访进行之前,利用文献调查相关的疫情知识,增强对医疗防护知识的了解。

(二)访谈法

访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务人员,保存音频视频资料及访谈随笔。

(三)比较研究法

对相同采访问题的不同答案合理分析背后原因,并做相关总结。对比2003年非典时期所采用的应对措施,突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所采用的进步措施及其影响力。

(四)新媒体研究法

利用网络与新媒体资源,广泛获取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务人员抗击新冠肺炎的相关报道。

五、研究内容及相关分析

(一)援鄂请战书

高宏彪是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中唯一的男护士,他在援鄂请战书中写道“作为一名男护士,我有足够的体力应对瞬息万变的疫情形势,是援鄂的不二人选。”李娟娟则递交了两次请战书,更表示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有义务、有责任奔赴疫情一线支援。吴天姿在前期新冠肺炎诊疗、护理措施尚未明朗的情况下,毅然递交请战书,她说,“如果有些事情必须需要人去做,我希望我成为那样的人。”

(二)援鄂前的准备工作

援鄂医务人员个人均有深入了解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并整理随身物品,如换洗衣物、生活必需品等;部分医务人员自行准备了简易防护物资,如口罩。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开展了疫情防控方面的培训,指导援鄂医务人员做好必要防护措施,并提供大量防护物资、医疗药物、即食口粮等。江苏省卫健委也提供了充足医疗物资,为广大援鄂医务人员提供完备的后勤保障。此外,由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是凌晨接到紧急支援武汉的通知,相关队员并无充裕的时间做好相应准备,故个人层面大多只整理了随身物品便匆忙支援武汉。

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务人员中,以蔡苗、钱伟玲、吴丰芹为代表的部分女队员在援鄂前剪去了长发。据钱伟玲称,剪去长发是为了减少被感染的风险。此外,身穿防护服时,由于防护服的密闭性,防护服内异常闷热,加之流汗增多,剪去长发可以提高舒适度。

(三)援鄂前的心情

作为医务人员,所有受访谈的援鄂医务人员均表示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中,孙颖在报名援鄂时十分激动,在将前往武汉时十分兴奋,表示自己终于可以为国家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相潇潇作为最后一批援鄂队员,在看到同事奋战疫情一线的身影时,表示十分感动,想要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为他们分担一份压力。

(四)援鄂前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预判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在重症医学领域有类似的一些流感病例接诊、收治经验,包括从识别、防护、救治到最终康复,还有心理疏导方面,相关医务人员日常都进行着大量的工作。陈庆丰作为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当时已时刻关注国家出台的新冠肺炎治疗方案,无论在一线还是在后方,都做好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准备。

其它科室的护士由于平时工作并无过多接触类似的传染病患者,故对此次疫情没有过多的预判。其中多数仅知道疫情的诊疗已经刻不容缓,湖北急需大量医务人员。

(五)援鄂动力、信念及对“援鄂使命”的理解

呼吸科与重症医学科的援鄂医务人员认为其本身专业对口,在应对新冠肺炎这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时具有相对成熟的诊疗、护理经验,理应冲在抗疫前线。其它科室的援鄂医务人员以为身为医务工作者,就必然要担起肩上救死扶伤的职责,哪怕自身存在风险,也当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援鄂医务人员中有着大批中共党员,他们都勇于发挥中共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广大群众做出积极表率。

时值1月份,武汉乃至整个国内,全体民众都很紧张,社会各界包括医务人员、警察,社区工作人员等各行各业都全力以赴地加入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黄玉民认为呼吸危重症医学科相关医务人员是本次疫情的主力军,在这场战役中本身就是一个先锋、先头部队。至于“援鄂使命”,也就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六)援鄂前与家人的沟通及家人对其援鄂的态度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务人员在告知家人自己将要援鄂的消息后,其家人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了一些担忧。虽然部分援鄂医务人员出于避免让父母过于担忧的心理,选择隐瞒父母这一消息,但父母在得知其援鄂后也都表示理解与支持。

其中,黄艳的丈夫希望妻子能留在家中照顾年幼的孩子与父母,但黄艳说“落棋无悔”,表示自己已经接到了援鄂通知便不能反悔,最终也取得了丈夫的理解。黄玉民作为双职工家庭,其爱人也是医生,因此家人对其援鄂表示充分的理解与支持。杨旭并未与父母提前沟通,便直接告诉了父母自己将要援鄂的消息,其父母也表现出了担忧。余娟由于自己独生子女的身份,在援鄂前向父母隐瞒了自己将要援鄂的消息。等余娟的父母知晓这一消息后,夜不能寐,时刻担忧女儿的安全,直到疫情逐渐平稳后,才慢慢放下心来。像房会娥、圣玲玲、方丽等援鄂医务人员在告诉孩子自己将要援鄂后,孩子都放声大哭,但通过类比的方式,将自己援鄂战“疫”比作消灭病毒这一“怪兽”,孩子也都表示理解,更为自己的父母的英勇事迹表示骄傲。

(七)援鄂期间与家人的交流

多数援鄂医务人员援鄂期间都会与家人微信视频,报个平安,但林建琴则表示由于自己多在凌晨值班,有时难以与家人视频,大多都是通过微信聊天的方式,向家人汇报自己一天的生活;有时也经常好几天不联系。

冷俊岭、圣玲玲、黄艳的孩子都为父母写了一封信,表明自己等着父母凯旋,还让父母吃好喝好休息好。其中,黄艳给孩子也写了一封信,告诉他自己援鄂的理由以及援鄂期间所做的一些事情,以求孩子的理解与肯定。

(八)开展医疗护理支援前所接受的培训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及湖北本地的医院均有提供培训,主要是熟悉防护服穿脱流程,防护手套、护目镜处理流程,必备的消毒隔离措施,诊疗、护理中的各项规章制度,还包括呼吸道专科疾病的护理技能以及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支援武汉,在武汉培训了两天左右,再进入感染病房;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支援黄石,在黄石进行相关培训后,须经考核通过方可进入感染病房;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支援武汉,在2月14日进行了一天的培训后,于2月15日正式进入感染病房。

(九)负责病区及岗位安排

扬州援武汉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市第一医院的两个危重症感染病区,即27和28病区,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主要负责28病区,都是确诊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相关医务人员分为消杀班、主班、治疗班、护理班等,各司其职。

黄石当地主要有黄石市中医院、黄石中心医院、黄石有色医院与矿务局医院这四家接收新冠肺炎患者,其中的黄石有色医院与矿务局医院主要收治普通型及轻症患者。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黄石医疗队中高宏彪、黄玉民、刘高园、吴丰芹、吴晓燕、余娟等人均前往黄石市中医院开展医疗支援,仅李晔一人被派往黄石有色医院支援。黄石市中医院共开放7个病区,其中有1个危重症病区,2个重症病区,以及4个普通病区。黄玉民是1号楼6楼的重症病区医务主任,也是当地的医疗负责人。他自13号入病房到23、24号在黄石中医院工作,后来则被派往下陆区城市职业学校隔离点,担任巡查组组长。

(十)第一次进病房时的状况

武汉市第一医院由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接管的传染病房是妇产科病房临时改建的,相关防护隔离措施在初期还未完善。医疗队队员刚进入病房时,病房是空的,等到做好三区两通道等院感防控措施后才开始正式接收患者。据第一批援武汉医疗队队员韦青称,最开始由于病房数量不足,存在确诊患者与疑似患者混杂的现象,作为医务人员仅能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对保险的防治措施。

黄石市中医院在援鄂医疗队到来前,医务人员人力明显不足,病房内有些混乱,病人病情十分严重且数量众多。黄石有色医院接收的都是轻症患者,病人意识都很清醒。

(十一)病区在支援前后的变化

据吴丰芹称,援鄂医疗队撤离的时候,所接管的病区基本上清零了。刚来的时候,病房里全是病人。由于是在重症病房,病人都是上呼吸机、插管的,病人病情都特别重,病房满员。等到撤离的时候,再进去查房,只有极个别复阳的病人在接受治疗。

(十二)救治方案

关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方案主要依据国家出台的指南实施。此外,中医团队和西医团队开展紧密协作,中医对症下药,采用祛湿、补气等调理脾胃的药后,患者恢复速度大大增加,还在提高医务人员的免疫力方面提供了很大助益。西医层面,如针对新冠肺炎导致呼吸衰竭的病人,积极使用气管插管、呼吸支持,并增强其液体管理,避免挂太多水以增加心脏和肺部的负担。

除患者生理上的诊疗、护理外,患者的心理也得到医务人员的贴心关怀。由于患者孤身一人隔离在病房,无家人探视,面对日益严峻的疫情形势,其心理压力与日俱增。医务人员考虑到这一状况,都会与患者多沟通,聊一些病情以外的事情,以转移患者注意力,或是利用手机,让其与家人视频联系,缓解思念之情。针对压力过大的患者,医务人员会要求其做问卷调查或是抗抑郁量表,随后由心理医师展开专业干预治疗。也有以钱伟玲为代表的医务人员们会带领患者跳呼吸操,既加快其病体恢复,又能舒缓患者心理压力。

(十三)诊疗、护理经验

由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并非扬州市定点的感染病医院,大多医务人员并未有处理严重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他们接触最多的是有消化道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也仅限于床边隔离,对像新冠肺炎这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基本没有接触过。但重症医学科的相关医务人员对仪器的使用具有充分的经验,像无创呼吸机,有血管活性药物以及机械通气,即有创呼吸机,还有高流量通气等相关设备的使用都有扎实的技术基础,为其援鄂开展医疗护理提供了很大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李晔在03年非典时期曾参加过发热门诊工作,并且援鄂前,在扬州就已接诊过新冠肺炎患者。据他说,自己基本上每一两年都要参加一次传染病的隔离演习,但并不像新冠肺炎这样严格。不过,他表示埃博拉病毒要比新冠肺炎还要有风险。

(十四)平时工作与新冠肺炎患者护理工作的区别

新冠肺炎患者护理工作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务人员平时工作相比,存在被感染风险,所以在护理过程中需要严格的防控措施,如需身穿防护服、工作服、隔离衣,需戴手套、护目镜。一系列防控措施使援鄂医务人员在护理工作中难度增加,如视线模糊,静脉穿刺难以找到血管等。新冠肺炎患者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家人禁止陪同,援鄂医务人员还需负责患者的生活起居照料。援鄂医务人员更需关注患者的心理,对表现出孤独、无助、焦虑、不安的患者要反复交流沟通,以达到安抚患者心灵的作用。

(十五)对感染风险的担忧

在已知患者确诊新冠肺炎的情况下,医务人员会有意识地更加做好防护措施,在可控的范围内,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被大大降低。所有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务人员都表示危险是可控的,所以并未有过多的担忧,都是义无反顾地奋战在抗疫一线。

(十六)援鄂期间遭遇的困难或不适

脱防护服时需要排好几个小时的队,大大增加了援鄂医务人员的体力消耗;所戴护目镜容易起雾,导致援鄂医务人员视线模糊;戴多层手套,导致援鄂医务人员穿刺时没有手感,摸不清静脉;眼罩会勒得援鄂医务人员面部溃疡、压力性损伤;部分援鄂医务人员进病房前不吃不喝,导致护理时体力跟不上;相关医疗仪器、湖北当地的电子病历系统不会使用。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第四批援鄂医务人员支援武汉的最初几天,遭遇大雪。为保障空气流通,酒店的窗户不能关闭,使得房间内的温度很低。房间内也只有一床空调被,所有援鄂医务人员都十分寒冷。

饮食方面,武汉提供的食物重辣,且每日同一个菜色,米饭过硬,与扬州本地的食物口味偏差较大,大多援武汉医务人员在初期未能适应,多靠方便面裹腹。

(十七)克服困难的办法

进病房前,在护目镜上涂碘伏或手消液,可以延缓起雾,但时间久了,效果并不显著。针对体力消耗问题,所有援鄂医务人员都会互帮互助,对体力不支的队员及时施以援手。针对仪器使用问题,所有援鄂医务人员相互指导学习,定期召开技术交流会,相互汲取经验。总的来说,所有援鄂医务人员依旧是靠着自身的信念,不断克服诊疗、护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衣食住行方面,随着后勤的不断完善,所有援鄂医务人员的生活都得到了充足的保障。扬州市政府更为扬州市援鄂医疗队派去了十名扬州大厨,专门为扬州援鄂医疗队烧制本土菜肴,彻底解决了扬州援鄂医疗队吃不惯武汉菜的现象。

(十八)后勤保障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务人员出发援鄂时的所有行李均是由武警托运,所住的酒店、往来医院的接送均由湖北当地的政府安排。湖北当地还有爱心志愿者为所有援鄂医务人员的生活问题提供帮助。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的领导也时刻慰问援鄂医务人员,切实解决援鄂医务人员所遭遇的各种问题,不时会为援鄂医务人员寄去医疗物资、生活用品。医院领导更会前往援鄂医务人员的家中,慰问其家人,并送去防护物资与生活必需品,减轻援鄂医务人员的家庭负担。

总而言之,一应俱全的后勤保障,为所有援鄂医务人员排除其它干扰,使其得以全身心地投入战“疫”。

(十九)自我缓解工作压力

少部分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务人员自身抗压能力较强,表示在援鄂期间并未积蓄过多工作压力,其它援鄂医务人员均会通过与家人视频联系,畅聊每日工作、生活情况,或是通过看小说、刷抖音、追剧等方式,缓解自身工作压力。

此外,在援鄂期间,冷俊岭写了《武汉的色彩》和《苏醒》两篇散文,林建琴也写了多篇散文,这也是他们缓解自身工作压力的一种方式。

(二十)领导协调工作

陈庆丰作为武汉市第一医院28病区医疗组负责人,主要采用两种方式领导协调工作:第一,落实责任到人,保证每个病人都有对应的管床医生;第二,在整个医疗过程中,陈庆丰负责整体医疗方案的审核与调整,特别是治疗危重型患者时,采取一些更具针对性、更复杂的诊疗措施。

房会娥在武汉主要负责医疗物资调配,她当时在保证每位医务人员每日有可用物资的情况下,保管多余物资。援鄂期间,她所在武汉市第一医院28病区并未出现物资分配不均的现象。

高宏彪是黄石市中医院第三护理组组长,主要通过提起与小组成员沟通,获取其护理经验,再根据其特点分配相应患者进行护理,并不时巡查病房,保证护理工作有序进行。

冷俊岭作为扬州市援鄂医疗队副队长,也主要依据队员的个人特点分配工作,充分利用队员专长。

林建琴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的护理组对接人,负责制定抗击新冠肺炎在护理上的流程及规章制度,并时刻监督援鄂医疗队队员个人防护措施是否到位。

郑庆斌是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由于队内其它五名队员都是女性,情绪、生理方面偶有问题,郑庆斌都予以了贴心的照顾。排班工作则主要依据江苏省医疗队的统筹安排。

朱敏是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院感组组长,在进病房当天便组织人员做好临时病房内三区两通道等必要隔离防控措施,并制定好病房及酒店的消毒隔离流程规范。之后,她也会在队内组织院感流程的相关培训。

(二十一)团队磨合与协作

由于电子病历系统不同,湖北当地医务人员会协助援鄂医务人员熟悉运用;由于一人难以完成患者的俯卧位通气,许多队员会一同协作完成。团队成员会就医疗仪器的使用问题互相交流学习,增长经验,有时会通过微信群、腾讯会议进行线上技术交流。

据吴天姿称,有位武汉当地的护士甚至每天让她丈夫给援鄂医务人员做饭加餐;圣玲玲则表示每次搭班前都会建一个群,同班的队友一起交流工作职责,还会相互为来不及吃饭的队友打饭。

(二十二)援鄂期间庆祝元宵节与妇女节

元宵节当日晚上7:00左右,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所住酒店的工作人员推着满满一车的元宵,依次向援鄂医疗队队员发放,并送上“元宵节快乐”的祝福。

妇女节当日,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工会为本院援鄂医疗队寄来妇女节礼物。当日的早饭变成自助餐,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吃到了来自武汉的著名小吃——热干面。当天晚上,在援鄂医疗队队员群中有抢红包的活动,援鄂医疗队中的男队员更是承包了当天晚上所有的夜班。妇女节的第二天,援鄂医疗队中的男队员集体为女队员们录了一段视频,他们还每人拿一束玫瑰花,挨个敲女队员的房门,送上“妇女节快乐”的祝福。

(二十三)武汉的街景

林建琴用“黑暗、寂静、萧条、悲凉”形容武汉的街景,她说武汉的街上一个人都没有,甚至连一只猫一条狗都没有。哪怕是白天,都会感到异常压抑。武汉长江大桥上面也一个人都没有,只有光秃秃的一座桥和远处高楼上架设的灯,上面孤零零地闪烁着“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八个大字。

(二十四)援鄂期间的入党流程

高宏彪、龙丹、王新宇、韦青、吴晓燕、张扬等人均在援鄂期间火线入党。当时需要递交两封入党申请书,一封申请书交到当地党支部,一封交到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党支部。党员会一对一发展培养对象,通过微信视频、语音,和培养对象谈心谈话,了解其入党动机,对党性、党章的理解认识,以及在武汉的工作、生活、心理情况。入党时,临时召开党支部会议,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王伟书记进行线上党会,随后预接收发展对象对着党旗入党宣誓。

(二十五)党员在抗疫中发挥的作用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均认为党员在此次抗疫行动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无论是在临床一线,还是在平时的工作岗位上,中共党员都冲在一线。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社区的门卫、村口的保安,哪怕是快递大叔都用自己切实的工作努力为群众服务,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牢牢组成抗疫的群众防线。

(二十六)照顾亲情与照顾病患的共通之处

高宏彪认为无论是照顾亲情还是照顾病患,都有自己的责任需要承担;黄艳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一直视亲情更为重要,但经历了此次疫情之后,更加意识到了自己身上对患者生命的职责。她表示今后无论什么情况,只要是身为医务人员该尽的职责,便会勇于承担。房会娥在做护士长期间,总会将与病人的矛盾发泄到家人身上,但经过此次疫情的换位思考,她也意识到家人与病患同样都需要自己的理解。

(二十七)对“抗疫精神”的理解

冷俊岭将“抗疫精神”总结为四个方面:英勇无畏、无私奉献、团结互助和乐观精神。他与高宏彪一样,关注到了此次抗疫除了广大医务人员以外,还有社会各界人士的身影,这是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深刻表现。冷俊岭还认为,“抗疫精神”是中国人的本性,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传承下来的优良品质,是扎根于中国人血液的民族性。

(二十八)回扬后参与扬州本地的疫情防控工作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考虑到援鄂医务人员的辛劳,并未安排其到发热门诊进行核酸检测等疫情防控工作。回扬后的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务人员均回到原来的科室进行正常工作。

(二十九)援鄂后的成长与收获

大多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都认为自己找到职业的价值的所在,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也更上一层。其中,蔡苗觉得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扎实自己的操作技能,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并将自己的微笑服务理念带给患者。方丽意识到健康自由是最重要的,更表示今后将更加珍惜生命、敬畏生命。黄艳在对待患者方面,心态变得更加温柔平和。毛月认为自己变得更勇敢,并学到了许多护理技能,在护理病患时更加得心应手。朱敏则认为在援鄂期间,自己对整个人生,包括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沉淀,心态变得更缓和、更积极向上了。

作者简介:

黄作银(1999-),男,汉族,浙江温州人,扬州大学本科在读,中国史方向。

基金项目:

本文系扬州大学2020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011117030Z。

参考文献:

[1]华汝国.国外口述历史研究综述——以28家外国口述历史机构为考察对象[A].创新:档案与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优秀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40.

[2]侯儒.国内外口述史学研究回顾[J].世纪桥,2017(7):37-3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