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认同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5
/ 2

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认同机制研究

崔宏图

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天津市 300387

摘要: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观照现实、影射现实,将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搬上荧幕,这是现实主义电影或者说是电影艺术特有的功能。本文基于现实主义电影作品,从情感认同、身份认同以及文化认同三个方面分析主流观众对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认同机制的探究。

关键词:现实主义;情感认同;身份认同;文化认同

现实主义有其独特的创作价值和审美价值,无论是西方视域下的现实主义,还是东方语境下的现实主义,它既是一种创作方法也是一种艺术思潮,对于大众来说,是对现实生活的影射,是对人性的反思,也是对个体人生经历的再思考。文学、美术、戏剧等传统文艺从古典到现代的发展演进来看,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一直贯穿在不同艺术门类的创作实践中。对于当下而言,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影像来传达历史与现实的社会状态,而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功能也是承载着对社会生活的映照,为观众提供一个更加理性且直观的现实图景,从中能够产生共鸣,引起观众对影片文本内容的情感认同、身份认同以及文化认同。

一、情感认同

现实主义电影给观众的直接感受就是对影片的情感认同,观众在欣赏影片时会触动观众的情感中枢,使观众与电影之间产生一种情感共鸣,这种情感认同有时是感人的,有时是反思和体谅的。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这部影片中七段故事组成的一部具有家国意识的新主流电影,是对每个个体回顾重大历史时刻和社会变迁的记载,片中所展现的开国大典的前夜、举办奥运会、神舟飞船成功着陆等事件,通过历史时刻让观众深受情感认同,人们能够在祖国繁荣昌盛的背景下欢呼雀跃。观众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影寄予情感期待和情感寄托[1],主流电影为大众搭建遮风避雨的集体想象,使观众在精致和封闭的故事体验中获得一种荣誉感、使命感和尊严感。[2]

二、身份认同

当下的电影,在人物层面来说给观众最大的冲击就是情感认同。作为影片的人物,导演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说时刻在牵动观众的注意力,使之移情。在无形之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完成了观众对影片人物的身份认同。《中国机长》《无问西东》以其正能量的人物塑造,巧妙地展现了历史与现代两个方位的人物对给现实生活注入的生命气息,达成了观众对角色的身份认同。《中国机长》中的刘长健在飞机出现事故后,坚守到最后一刻,让飞机平稳着陆,保证了所有人的生命安全。这位机长凭借自身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更重要的是这个岗位需要的最基本的人格素质,在他的身上充分地展现出来,一位平白无奇的机长凭借一己之力带动了其他机组人员展开救援,最终度过了这场灾难。

《无问西东》的故事叙事从现代视角出发,追溯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在每段故事中都有一位主人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有着个体的使命。即使历史条件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但片中这些人物身上为了崇高理想,家国意识愈发强烈,这正是那个年代的缩影,对于当下环境来说,人物虽然变了,年华随之老去,但每个人都要在各自的人生际遇中保持清醒的认知,在迷茫中寻求希望,迎接挑战。总而观之,这两部作品在人物的身上都能洞察到一代代青年人那种自立和自强的精神,也表现了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本领,让观众在人物的身上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

三、文化认同

追根溯源,文化认同在某种程度来说是对我们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也是对外来文化的观察与理性吸收。对于当下而言,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体认,也是对当下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共同体语境下,对世界文化的有益借鉴和吸入。这一批现实主义对电影充分尊重了当下的主流市场与主流观众,让人们在电影屏幕前对本土与外来文化的正确解读,契合了主流观众的审美诉求和审美意趣。《流浪地球》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本影片中通过三代人的家庭故事作为主线,通过三代人等等视角见证了人类家园在穷途末路中奔向的新征程。刘培强和儿子刘启的父子矛盾,在最后一刻终于达成和解,这种动人的父子情恰恰是生活中某些家庭的原型。而在千钧一发之际,刘培强的家人从单独的个体转向为世界在千钧一发之际的集体救赎之中。这其中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体的无私奉献、舍身取义,为大家不惜牺牲自我的伟大。与此同时,也有其当下的责任意识,当前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同心同源,在地球受难之际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团结意识。可以说,这部影片沟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世界文化的共振点,是世界人民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社会的集体呼声,表现了这部影片的崇高之感。

近年来,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比过去的影片更注重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传达与表述更为深刻,现实主义电影对社会存在的一切进行了再次思考和追问。关注现实变迁、关注现实中个体命运、关注青少年、女性、少数群体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用电影“肩住黑暗的闸门”。[3]可以说,现实主义电影是对当下的催化剂,给当下的人们在屏幕前带来生活的曙光。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生活中,电影需要现实主义的元素和创作路数,让大众通过现实主义电影持续关注现实,照亮现实,思考现实。

参考文献:

  1. 张斌.新主流电影的产业动力与文化逻辑[J].编辑之友,2020(05):64-72.

  2. 尹鸿,梁君健.新主流电影论: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07):82-87.

  3. 尹鸿,梁君健.在多向选择中创新突破——2019年国产电影创作备忘[J].当代电影,2020(0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