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差异对青少年责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9
/ 2

性别差异对青少年责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朱虹霖 章志豪

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225000

摘要:本文旨在假设前提“性别差异对于青少年责任教育意义重大”,从而进行阶梯式探索,即“如何在重视性别差异的情况下,增强中学生的责任感”的理念,最后结合现实,为教育过程提供材料参考。

关键词:性别差异;责任教育

  1. 引言

现有研究表明社会各界都认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非常之重要。与此相悖的,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容乐观,相较于前人有着明显的淡化趋势。有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 在若干因素中,性别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有显著影响。目前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重理论探讨, 实证研究偏少。

本项研究主要分析不同性别的青年中学生在社会责任感上是否具有实效性, 最后提出对应性措施提升其责任感。

二、正文

康德曾说过:“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 都要有所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 不是人而是物。”

1949年以后, 中国政府把提高女性的劳动参与作为提升女性地位、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一个重要措施。

粗略统计显示,在中国,女性花在照顾家庭等无报酬工作上的时间占总劳动时间的44.6%,而男性的这一数字仅为18.9%。这意味着,更多女性认同自己在家庭中照顾责任的实效性,相比起在写字楼中工作的生活,更多女性的现实生活都无法脱离操持家务、抚育孩子、服侍老人等无报酬的生活琐事, “照顾”二字是大多数女性生命历程中认同且无条件付出的工作之一。

相对应的,女性对于家庭的责任感在现代成为其就业意愿降低的基础因素之一。但现实表明,女性就业对于社会经济增长速度提高以及提升女性地位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些亚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增加女性就业率可以拉动内需、平衡经济增长。根据大数据预测,在我国,成年女性的收入每提高10%,家中女孩的存活率就提高1%,同时男孩和女孩的在校教育时间都会延长。而如果家中男性收入提高10%,女孩的成活率和受教育时间都会下降,对男孩则没有影响。

因此,改变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责任教育,对于实现性别平等、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非同寻常的实际意义。而在人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青少年时代,责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就显得尤为敏感。而中国目前的教育方式与我们此时的讨论内容所要达成的教育目的两者相互作用,必然会导致责任教育的开展形式要从两性着手进而引伸出两种教育内容——即男生的责任教育与女生的责任教育。

从我们最开始引入的角度,即女性对于家庭奉献的角度出发,我们在Y市的某所高校二年级投入问卷二百份。

经过初步统计,参与问卷的在校学生中男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分为2.1579分 (满分为3分),女生生活自理能力得分为2.0667分,可以看出参与问卷的在校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强,但参与问卷的在校学生中男性生活自理能力强于女性。在助人为乐方面,进行问卷填写的男生得分为3.4837分 (满分5分),女生得分为3.5803分,通过单样本T检验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在P<0.001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可以认为二者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且在这之中女生的助人为乐精神强于男生。综合各项数据来看,抽取样本中女生的奉献精神强于男生。以上数据直接证明,青少年时代的责任观对于未来其发展路径产生影响且有深远意义。

在经过合理的探讨并深入研究之后,我们认为不同性别青少年的责任教育中应当加入以下几点不同内容:

1.在男性学生的教育内容中加入 “合理分配责任”的理念。不论是在社会责任还是在家庭责任中,责任的承担都是需要集体的每一个人重视并实践的。男性由于其社会地位、性格差异的原因,往往会在一个集体中扮演领导者的角色,这就会使得某些情况下,他们会缺失“分配责任”的概念,走向两个截然相反的极端——承担所有责任或者推卸其身上应有责任。在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中注入“合理分配责任”的内容,助力于男生健全其责任意识,也是为其今后发展打上一剂“预防针”。

2.避免女性“标签化”的责任教育。对女生的责任教育部分进行调整,加入更多男生责任观塑造中的内容,让处在中学教育阶段中的女生未来对于责任的理解具有多样化思考。其实就是让女性在责任教育中获得其应得的平等权利,而不是一味地接受老旧的思想观念。这当然不仅仅是学校方面的职责,同时也要渗透进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下改变其责任观的具体内容。只有形成这种高压态势,才能彻底根除传统女性责任教育中的陈腐部分,实现本文的现实意义。

三、结语

本民族的传统观念影响深远,对于两性责任的具体内容多数人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即使系统地学习了,在实际的应用中并不能得到妥善的安排。比如:一般情况下,妇女产假是在为了保护妇女的生命健康权。在实际情况下,矛盾的呈现是多样的:在岗时怀孕,资本家为了剥削剩余价值,对于这样的情况是厌恶的,没有同理心的。另一方面,部分女性在了解到自己的权利的情况下,有时候为了争取权利而越界,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样的,在男性身上,法律和社会道德赋予个人的权利也需要履行相应的责任。有因为认真履行职责而牺牲,也有贪恋权利而贪污腐化的。这里所说的的责任,是在法律上对个人做出的,统一的却有区别的法律责任,如果说道德的责任不能很好的划分出来,那么我们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辨证的研究。随着法治国家建设的推进,应当使得我们的青年一代知晓个人在法律上的责任,用具象的责任条文来框定个人的责任建设的道路。我们在可以法律责任的教育中,实现更好,更快,更全面地形成责任意识,结合个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责任教育,双管齐下。

男女性的责任变化区分是历史的传统,平权的社会企图利用“平等”模糊社会复杂的责任划分,忽视个体个性的发展,这违背了我们全面发展的初衷,现代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旧有的错误观念不能纠正,劣币逐良币的情形就会屡次上演,我们的责任教育道路也会越来越曲折,甚至误入歧途。

尊重性别差异,在性别差异中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在承担自身责任中迈向更加坚实的未来人生。只有这样才能将个人这颗小水滴融进社会的海洋,完成自身质的飞跃,为国家效力。

作者简介:

朱虹霖(1998-),女,汉族,江苏无锡人,扬州大学本科在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9年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X20190103。

参考文献

[1]姜丕之, 汝信.康德黑格尔研究:第1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10.

[2]李鹏君,曾鹏. 理科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性别差异分析——基于兰州大学的实证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9,(10),2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