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实主义题材舞蹈《雏菊》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0
/ 2

浅析现实主义题材舞蹈《雏菊》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崔舒玉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 菏泽 ,250300

摘要:舞蹈《雏菊》是一部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为社会背景的典型的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编导运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将作品分为现实与天堂两个空间,通过过渡进行两个空间的转换。在现实空间中革命战士李素秋被捕后遭受到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最终被敌人残忍杀害。随后编导针对天堂空间延伸出美好的愿景,她的灵魂在天堂绽放,就如作品的名字雏菊一般,没有灾难,没有战争,只有那美好纯真和平的年代,表达了她内心深处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关键词:现实主义题材;舞蹈《雏菊》;人物形象

一、人物动作的表达

在舞蹈作品中,舞蹈演员是链接作品和编导之间的媒介,而舞蹈演员是通过肢体动作来传情达意,宣泄情绪与主题思想,诠释剧中人物形象,我们透过舞蹈动作,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故事、一场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份耐人寻味的思索,在舞蹈《雏菊》中,编导在第一部分运用了叙事性动作与表意性动作来交代情节的发展以及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复杂,在第二部分,编导运用叙事性动作与装饰性动作,来描绘人物的死亡同时推动剧中情节从现实空间过渡到天堂空间,在第三部分中,编导运用大量表意性动作来调节人物情感,渲染环境气氛。

舞蹈《雏菊》以侧身倒地动作作为舞蹈作品的第一个动作呈现给观众,舞蹈演员侧身躺在地面,左手的手指微微抽搐,她缓慢地转动着身体,挣扎着向观众诉说内心的恐惧,交代李素秋被捕入狱后遭受到了严刑拷打,同时也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出了铺垫,音乐配合“牢门”推响,舞蹈演员的动作也戛然而止,随后迈着慌乱而踉跄地步子向前走,她喘着粗气颤抖着身体将脸上的纱巾一点一点的扯了下来,慌忙丢在地上,我们可以通过这一连串的动作,看到一个十七岁的姑娘在被捕入狱之后内心的恐惧不安,舞蹈中运用了双手向上拉、拽、旋转等动作来表现人物形象想要逃离狱中的环境,舞蹈演员倒在地上,以脊椎为中心,双手撑地身体向后拧转,以此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痛苦挣扎,伴随着枪声的响起,编导运用现代舞的收缩与放松来描绘生命的陨落,舞蹈演员快速的抖动了两下身体,腹部发力收缩上半身向前倾斜, 带动四肢产生动势,膝盖弯曲,双手向伤口处捂去,舞蹈演员的姿态随着腹部持续发力收缩向地面压低,倒地后仍做收缩动作直至放松平躺在地,右手仍紧紧抓住胸前的丝巾,由腹部发力的收缩动作,是坚实且力量的,更能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舞蹈从三分三十秒至三分四十五秒,编导运用 15 秒钟的装饰性动作表现了人物灵魂重生的过程,舞蹈也从现实空间过渡到虚拟空间(天堂),前后两个空间的动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例如,前者与后者同样运用了旋转的动作,但相同的舞蹈动作在不同的情境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感觉与表达,前者的旋转是沉重的、压抑的,而后者的旋转则是轻松活泼的,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同时也暗示着经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基层迅速瓦解,共产党在群众之间的声誉迅速扩大,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舞蹈《雏菊》运用了一些可以展现人物内心活动细节变化的动作,刚柔并济,看似柔弱其实充满了力量,舞蹈演员通过这些舞蹈动作,对李素秋的内心世界进行了细腻的雕琢, 将李素秋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更加真实,更具感染性。

二、人物表情与内在情感的变化

“喜、怒、哀、惧”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四大情绪,我们的情绪一般是通过外部表现如面部的表情、身体姿态动作和说话的语调来展现给他人,其中人的面部表情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从心理学来讲,情绪与情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二者缺一不可,我们都知道情绪是与生俱来的,而情感则是后天所产生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在舞蹈《雏菊》中我们可以从舞蹈演员面部表情的一颦一笑来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李素秋是一位还未成年的革命战士,因此作品中人物情感与心理的矛盾主要源于人物设定的年龄,在讲述被捕入狱后遭到严刑拷打时,我们可以从演员的面部表情中感受到李素秋受尽折磨后的痛苦,以及面对未知的恐惧, 即慌乱又无措,此时情感的表达则主要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对反革命分子的控诉;在执行枪决时,可以从舞蹈演员的表情上看到,有即将摆脱痛苦的喜悦,也有即将走向死亡的恐惧,

同时还有无法继续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不甘,各种情绪交融在一起,情感交替变化。随着一声枪响,一切似乎都平静下来,希望的歌声响起,此时的喜形于色与被捕后的惶恐不安产生了鲜明的对比,灵魂得到重生后的女孩,在雏菊花海里尽情的舞蹈,通过舞蹈演员脸上洋溢着的笑容,观众可以感受到远离苦难后的女孩是幸福快乐的,同时情感的表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在歌颂共产主义战士的同时,从侧面抨击反革命分子,呼吁和平。通过舞蹈演员面部表情的塑造,使得李素秋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所传递出的情感态度也更加真实。

三、服装、道具对人物形象的衬托

一部优秀舞蹈作品中的服装与道具,都是富有生命的与舞蹈中的人物形象有着密切的联系。【1】服装可以在第一时间向观众传递出清晰的舞蹈风格、环境、人物的气质、年龄等多方面的信息,可以让观众更快的进入到舞蹈编导所勾勒的意境之中。舞蹈《雏菊》巧妙地利用了服装的特点,让它开口“说话”,从服装便可以推断出,李素秋是民国时期的一名学生、知识分子等重要信息;从演员的外部特征来看,两条凌乱的麻花辫、右边眉毛上的伤疤、没有丝毫血色的嘴唇以及服装上的血渍,透露着她的境况与遭遇,在社会动荡不安的特殊时期,什么样的人会被捕入狱,再配合已得出的线索,由此推出,李素秋是一名还未成年的革命小战士。

不只是服装,舞蹈《雏菊》中粉色丝巾作为舞蹈道具贯穿于舞蹈作品的始终,充分促进了舞蹈情节的发展。据记载,关于舞蹈道具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当代的舞蹈作品中舞蹈道具被赋予了更多功能性、艺术性与情感性等特征。粉色, 是纯洁的白色与热烈的红色相混合而形成的颜色,白色是纯洁的,同时也象征着毫无血色的死亡,不仅代表着天真纯洁的雏菊同时也代表着黑暗残酷的战争,红色是象征着幸福与希望,代表着信仰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将两颜色混合在一起,形成代表舞蹈

《雏菊》的粉色。一条小小的粉色丝巾,在不同的情节发展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开始时粉色丝巾代表着这个黑暗的“社会”, 是一个巨大的牢笼,它蒙住了双眼束缚了双手,此时丝巾是“白色的黑暗”,在执行枪决时,粉色丝巾代表着“信仰”,将它系在脖子上就如同一棵青松屹立于寒风之中,坚韧不拔,此时的丝巾是“红色的信仰”,在舞蹈的第三部分,丝巾是承载胜利果实的“希望”,此时的丝巾是“纯洁幸福的粉色”,随风飘扬,在舞蹈结尾处,演员再次将丝巾系在脖子上,是一种解脱、一种释然,两次系丝巾交相呼应,对应情节的发展变化,强化了人物情感的表达。

结 语

革命历史题材的舞蹈通过塑造真实的革命历史人物形象,揭露社会黑暗,讲述情感故事,传递深刻思想。舞蹈《雏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恰到好处,编导通过深入挖掘李素秋的形象特点, 运用现当代舞的表现手法对人物的性格、情绪情感、肢体动作等进行加工渲染,加之灯光、服饰、道具、音乐的配合塑造出独特鲜明的人物形象。一部好的舞蹈作品,离不开鲜活的人物形象, 只有舞蹈中的人物活灵活现,舞蹈所表达的思想才有传播的桥梁。如何塑造出好的人物形象,离不开客观条件的支持,向观众传递什么样的思想内涵,更应该成为许多编创者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贾安林.舞蹈批评导论及精品赏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 年一月第四次印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