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闲暇时间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3
/ 3

民办高校大学生闲暇时间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陈建红,许慧敏,沈淑婷,朱皓玮,陈思敏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学前教育系 241008)

摘要: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让本科生忙起来。让大学生“忙”起来,客观上要求现代大学生具备较强的闲暇时间管理能力。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闲暇时间管理存在闲暇时间丰富,缺乏计划性;闲暇活动丰富,层次性较低;闲暇环境不佳,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提出要增强主体意识,做闲暇时间管理的主人;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善闲暇活动组织形式;要营造良好氛围,满足多元化闲暇需求的三点对策,以期为大学生闲暇时间管理与科学规划提供理论指引。

关键词:民办高校,闲暇时间,有效管理,问题,对策

一、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闲暇时间管理问题所呈现的现状

“闲暇”是一种特殊的时间,也是可以获得自由的时间。“大学生闲暇时间”是指除去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所安排的课业活动以及个人生活基本需要以外剩下的时间,给予大学生更多选择空间和可能性,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使其可以自由选择闲暇方式的一种休闲娱乐时间。1995年起我国开始实行5天工作制,2007年起实施了新的节假日制度。发展到现在为止,全年国家法定节假日(含周末)达116天之多,这意味着一般工作人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的。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而言,其闲暇时间更为充裕,每年的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周末,加在一起有170余天。[1]这不仅仅意味着可支配时间的增多,还时刻提醒着广大民众要在劳逸结合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宝贵的时间资源。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统筹安排学习时间的同时,还要学会管理零散的闲暇时间。

(一)国外学者对“闲暇时间”的研究

国外对闲暇时间的讨论以及研究开始的时间较早,最早涉足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当为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自由教育”中提出,要实施文雅教育,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闲暇时间,二是要有自由学科。他倡导自由民只有在足够的闲暇时间的条件下,才能运用和发展自己的理性,进而获得身心的自由发展。

而最早对“闲暇”进行学术上探究的当属美国经经学家凡勃仑,其在《有闲阶级论》[2]一书中阐明了一个主旨:什么是评价经济人的标准?“有闲”本身的经济意义是什么?凡勃仑以社会分工中的贫富差距为线索点,揭示“越位越休闲”的本质。深刻剖析了闲暇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贫富差距上,也体现在人类的精神需要上。有闲阶级正是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本领,从而使得进化过程更加完善。

(二)国内学者对“闲暇时间”的研究

“闲”的繁体字结构为“门”中“月”(“閒”),具有哲学美学与现实文化的双重意义。虽然中国古人的闲暇思想大多数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但从历史古迹的字里行间中可以明见古人对悠闲的向往。据《学记》记载:“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3]。“居学”是配合“正业”的,主张把正课学习与闲暇游乐结合起来。近代学者胡适在学术上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提出“闲暇定终身”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往往决定了这个人的高度;近代名人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指出:“我们有了闲暇,才能感到生活的乐趣”,在他看来,闲暇之时间如室中之空隙,鼓励人们合理分配自己的空闲时间,追求人生的至高境界。

综合国内外众多文献,多数学者对闲暇或休闲的概念进行探讨,并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界定视角,认为闲暇不是静止的状态,而是不断发展前进的状态。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闲暇时间管理也是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身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对于他们现实及未来的生活质量也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然而现有研究也存在些许问题:(1)对“闲暇”理论的探讨、对影响闲暇时间问题管理的因素缺乏具有总体效度的研究方法。忽视了影响闲暇时间管理问题的情境因素和个性因素。在这一方面,还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来完善人们对闲暇时间管理问题的认识。(2)研究对象方面,主要限于中小学生及少数青年群体,包含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民办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闲暇时间管理问题的现状。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以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向理工类、人文类等42个不同专业发放了345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04份,能够比较全面的基本了解民办高校学生闲暇时间管理能力的现状。根据调查研究表明:民办高校部分大学生对闲暇时间对概念不够明确,对其还有着模糊的理解;对闲暇时间的利用价值不高,上网、看小说、娱乐活动等价值层次不高的活动占据了民办高校学生闲暇时间的主体部分;民办高校部分大学生闲暇时间管理具有盲目性,大多数学生对闲暇时间的利用没有计划,没有实际意义。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闲暇时间管理的问题揭示

(一)闲暇时间丰富,缺乏计划性

民办高校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闲暇价值观,缺乏闲暇生活对于自身价值完善的主体意识。部分大学生片面地认为闲暇时间就是用来玩耍、放松,根本没有意识到闲暇生活也能够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价值,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抱着“花高价,拿文凭”的想法来就读。调查数据表明(图1),大多数学生(88.9%)能够意识到自己有充足的闲暇时间,11.1%的学生并没有计划安排其中22.2%的大学生表示有明确的计划,能够充分的利用闲暇时间进一步的提升自己;66.7%的大学生对于计划安排较为模糊,一定程度上说明他们在闲暇时间安排上可能过多或者计划性不明确,从而导致闲暇时间利用率不高。

如此看来,当前民办高校部分大学生对闲暇时间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对于具备良好学习习惯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会合理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通过闲暇活动来提高自身能力,而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大学生往往会缺少自觉性,不能够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缺乏长远的计划、目标,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5f856e875e31f_html_42c332d610f0b593.jpg5f856e875e31f_html_44c997f23b8711be.jpg

(图一) (图二)

(二)闲暇活动丰富,活动层次较低[4]

大学生的闲暇活动大致可分成两类活动:一类为娱乐休闲活动,如睡觉、运动、上网、约会、聚餐等;一类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活动,如学习、读书、参加社团活动、做兼职等。为了解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闲暇时间的课外活动安排情况,我们做了相关的问卷调查研究,本研究用两个方法展开调查,以问卷法和访谈法的形式在民办高校大学生中做了进一步调查,结果表明(图2),民办高校部分大学生在闲暇时间中经常从事娱乐休闲活动(上网、运动、约会、睡觉、聚餐等)占比56.5%;大学生在闲暇时间中经常从事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活动(学习、读书、参加社团活动、做兼职等)占比43.5%等。

由此,闲暇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载体,已然是校园生活中隐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素质起着潜移默化地作用。但部分民办高校在教育模式上仍以文化教育为主,在教育指导环节中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系统且明确的指导训练,疏于对大学生闲暇时间管理的有效引导,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低效和无效活动的出现,直接扰乱了大学生原有的时间安排。大部分高校只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对于学生的闲暇时间管理安排很少,只进行相关的文化教育活动,而忽视闲暇教育。我们从表格中也能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闲暇时间没有管理计划,只是单纯地在潜意识里认为闲暇时间就是用来休息,用来放松,用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很少考虑闲暇时间还需要使用一些恰当且适宜的管理计划,自己也可以通过闲暇时间,来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自己生活质量。这就是研究闲暇时间管理的意义所在,通过调查来研究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闲暇时间生活管理状况,进而“对症下药”,通过这两张图表(表1、表2)可以发现民办高校的大学生闲暇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在自己的娱乐休闲方面充分利用,但是活动层次比较低,在陶冶情操、发展自己能力的活动方面还有所欠缺,没有意识到通过闲暇时间也可以提升自己。

  1. 闲暇环境不佳,配套设施不完善

闲暇活动需要适度的空间和必要的闲暇资源。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生活空间,也提供了充足的闲暇时间。目前,部分民办高校受培养目标的制约导致闲暇教育意识薄弱,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相对忽视人文素养及精神的陶冶,不够重视闲暇教育,使得部分民办高校缺乏闲暇时间的“校风”,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无系统、无方向的闲暇时间管理局面;也受培养经费的制约使得部分民办高校的硬件设施不完善,导致大学生的闲暇活动缺乏良好的环境,从而使得学生没有很好的硬件配置去支持他们的闲暇生活。闲暇生活管理和指导体制的缺乏,这也间接影响了学生闲暇生活的质量。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正是处于活跃时期,未完全脱离学校,随着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越来越多,他们既需要有相应的提升空间,同时也需要适当的指导,不得不要求高校尽快健全闲暇环境有关配套设施。只有在“硬件”与“软件”相互配合的基础上,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除此之外,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对大学生闲暇生活有一定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教育观使得部分父母忽视闲暇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出现“过于关注文化教育”和唯“成绩论”的现象,导致孩子在闲暇时间判断与管理中出现差别。大学往往被视为一个重要的闲暇市场,成为商业、娱乐业的目标。其中,大众媒体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娱乐媒体方面,部分学生在微信聊天、刷网剧、玩游戏投入了大量闲暇时间,慢慢丧失了时间感,对学业造成一定影响。

总体看来,民办高校大学生闲暇生活总体是丰富多彩、学习与娱乐兼顾的,但娱乐休闲活动占据民办高校大学生较多的闲暇时间,同时活动类型较单一、层次及水平较低,无形中消耗了宝贵的闲暇时间。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闲暇时间管理的对策探析

民办高校学生闲暇时间管理之所以产生上述问题,不仅与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个人闲暇生活的技能有关;与当前高校闲暇时间教育的滞后、缺失有关;也与民办高校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有关。通过观察与访谈对民办高校闲暇时间管理中的积极案例与消极案例作以分析,得出以下三个角度的研究成果,具体如下:

(一)增强主体意识,做闲暇时间管理的主人

民办高校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正确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确自己肩负的职责,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适时进行自我发展。要科学合理地安排闲暇时间和各学科的学习任务,培养闲暇技能,主动参与更高层次的闲暇活动,做到劳逸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个性发展、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民办高校大学生要加强自我监督,积极主动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增强自身的主体性。同时,加强自我的管理的意识,将闲暇时间均衡分配和安排,明确学习目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高效实施计划。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给大学生带来各种诱惑,民办高校大学生要加强自我控制力,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活动的关系,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保持理性和自制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改善闲暇活动组织形式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学校闲暇教育的长远目标,在学校中开展闲暇活动也是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闲暇生活的有效方法。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不要认为学校教育就是用来单纯地教学生文化知识,它更是教学生如何合理去管理自己做一个优秀正直的人。部分民办高校往往容易高估自己学校的大学生,如:过于高估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忽视了对于大学生闲暇时间的管理教育问题,一定程度上也会致使一部分大学生忽视时间管理的价值,导致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时间管理出现错误认识以及观念偏差。对于此类问题,民办高校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应适当开设闲暇教育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观念,减少大学生主体对闲暇时间管理的困惑,从而让学生达到合理安排闲暇时间的教育目的。同时,也要管理并改善闲暇活动组织形式,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校内外各种比赛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大学生各项综合素质。这些课程和活动的开展,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闲暇时间管理安排,以此来促进闲暇教育的顺利开展。

  1. 营造良好氛围,满足多元化闲暇需求

闲暇活动需要适度的空间、必要的闲暇资源和良好的文化环境,学校应当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加强建设。“硬件”方面,学校应为大学生提供闲暇活动所需的物质准备,包括场地、基础设施以及相应的人财力的支持;“软件”方面,学校应当营造良好的氛围,包括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校气氛围以及自由探讨学术问题的氛围等等。除此之外,家庭和社会也应与学校积极配合,争取三方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满足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多元化需求,既要保证大学生拥有合理的闲暇时间与学习时间,逐步提高学习质量和个性发展,又要为他们的成长、全面发展尽到责任。

  1. 总结

大学时光是人一生成长历程中的黄金阶段,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要通过大学生的主观努力与实践参与才能实现,都离不开高效的时间管理水平。民办高校大学生应当主动学会管理闲暇时间,高效、积极地利用好闲暇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学校、社会甚至整个国家也应当给予高度关注与重视,三方应形成合力,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闲暇时间管理进行有效引导,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阵地,以育人为主要导向的和谐文化氛围,真正做到让大学生“忙”起来。

参考文献

[1] 卢莉丽.浅谈大学生的闲暇教育[J].教育探索,2010(12):128-129.

[2] 张顺婷.大学生闲暇素养及提升策略研究—以西南大学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8:35.

[3] 刘赟.研究生课余时间的利用和管理的调查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8:46.

[4] 孔雯.大学生闲暇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27.

本文系2019年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91361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