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某地下隧洞不良地质段施工技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4
/ 3

新疆某地下隧洞不良地质段施工技术研究

李强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41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在地下隧洞不良地质段采用一种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法,使之适用于地下隧洞不良地质段施工,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隧洞;不良地质;施工技术

0 引言

在新疆某地下隧洞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围岩破碎或存在弱膨胀性等,易发生塌方、掉块及变形等,施工安全风险大、效率低,为了确保安全、快速施工,采用一种适用地下隧洞不良地质段的施工工艺方法。

1 概述

新疆某输水工程某标隧洞总长为18.2km,主要包括TBM施工段(15.632km)及钻爆法施工段(2.568km)。钻爆法施工段断面形式为城门洞型,隧洞尺寸为宽6.94m×高6.84m;在施工至KS270+900桩号,开挖揭露围岩岩性以二叠系砂质泥岩为主,夹少量砂砾岩,发育一条断层,断层面上有揉皱现象。该处地层界线以断层接触,呈碎块,碎块表面多有黑褐色揉皱光亮镜面,且有明显擦痕,岩体强度低,粘合力较差,开挖后垮塌严重。

2 施工工艺措施

2.1施工方法

根据“短进尺、弱爆破、早封闭、强支护、勤量测”的施工原则,采取“上下台阶分层”法及预留核心土法相结合的开挖方式,机械人工开挖为主,爆破开挖为辅措施。

2.2超前地质预报

主要采用激发极化超前地质预报、地震波超前地质预报相结合的超前地质预报,探明掌子面前方具体的地质围岩及富水情况;采用超前钻孔对超前地质预报进行复核验证。

1)激发极化超前地质预报

激发极化探测方法是电法勘探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围岩和含水地质构造的电性参数差异为物理基础。通过在掌子面布置一定数量的电极,在掌子面上布置测量电极和供电电极,同时在边墙上布置多圈供电电极。探测时,供电电极供入直流电(A、B电极),测量电极(M、N电极)测量两个电极间的电势差,从而计算出视电阻率剖面。本工程探测采用CEI综合电法仪,通过1根多芯电缆连接供电电极与测量电极,另外通过1根多芯电缆连接电极B和N,测量时电极接触掌子面并保证电极与掌子面良好耦合。超前探测掌子面前方30m范围富水情况,对掌子面前方涌水进行分析、判断,为隧洞开挖支护施工提供施工分析依据。

2)地震波超前地质预报

地震探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在于当地震波遇到波阻抗差异(密度和波速的乘积)界面时,一部分信号被反射回来,一部分信号投射进入前方介质。波阻抗的变化通常发生在地质岩层界面或岩体内不连续界面。地震的震源和检波器采用分布式的立体布置方式。工作过程为:在震源点上锤击,在锤击岩体产生地震波的同时,触发器产生一个触发信号给基站,然后基站给无线远程模块下达采集地震波指令,并把远程模块传回的地震波数据传输到采集主机,完成地震波数据采集。

采用SAP地震超前探测设备超前探测掌子面前方100m的地质情况,对隧洞开挖支护施工提供施工分析判断依据。

3)超前钻孔探测

在物探探测手段确认前方无大的危险情况下,坚持进行短探孔探测。短探孔采用隧洞钻孔设备(YT-28钻机),在每循环爆破钻孔时,利用其中的一部分孔(原则上在掌子面周边布置5~7个孔即可),钻孔深度5m。

2.3开挖施工程序及方法

1)上台阶施工

开挖前先沿顶拱进行注浆小导管施工;然后机械辅助人工开挖上台阶岩石,台阶总长度不能大于5m;每个循环完成后安全排险,素喷混凝土封闭岩面,上半部钢拱架安装、挂网、锚杆及喷混凝土施工。

2)下台阶施工

若围岩破碎需要实施超前小导管时,按照上台阶的方法实施超前小导管;采用机械辅助人工开挖下台阶部位,且分左右半幅两次进行开挖,半幅开挖之后及时进行支护,支护施工完后再进行另半幅开挖及支护施工;每个循环完成后安全排险素喷混凝土封闭岩面,下半部钢拱架接腿安装,钢支撑底脚各施工单根锁脚砂浆锚杆(L=4.5m,入岩深度不小于4.2m),立即安装Φ8钢筋网@200×200mm;钢支撑底部伸入底部开挖面25cm,考虑围岩较破碎,为了保证钢支撑底脚稳固,每榀钢支撑底部均焊接同规格钢支撑横撑,沿钢支撑底脚浇筑C30拱架条形基础混凝土,宽度30cm,浇筑高度为底板两侧平面顶面高程,注意高程的控制,以免影响后续衬砌混凝土施工;复喷C30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2.4 支护技术参数及施工方法

1)超前小导管施工

超前小导管采用热轧无缝钢管制作,环向间距根据围岩自稳情况确定,但不大于30cm,实施范围根据现场实际开挖揭露地质围岩情况进行超前小导管实施;

小导管距后端1m范围内不钻孔,其余管段按梅花型钻设布置对穿溢浆小孔,孔间距为20~3cm,孔眼直径为φ6~8mm;

钻孔应顺直;

小导管外露端长度一般为30cm,尾部与钢架焊接成一体,连接孔口阀门和管路,小导管插入钻孔后应做好封孔处理;

为减少注浆形成对围岩进一步软化,一般以水泥砂浆为主。

2)砂浆锚杆

采用L=4.5m的锁脚(锁定)锚杆,当钢支撑架设后必须及时施做锁脚(锁定)锚杆,每榀钢支撑实施锁脚(锁定)锚杆不少于5点,其中两侧边墙底脚、起拱及拱顶部位各设置1点,尽量由相邻的系统锚杆代替,端部弯制成“L”型,入岩深度不小于4.2m,“L”型短边与钢拱架搭接采用双面满焊,以增强一次支护的整体性;

系统砂浆锚杆(L=4.5m,入岩4.4m),间、排距1.0m,矩形布置;

上台阶施工时,由于受空间限制,顶拱范围砂浆锚杆无法实施,因此顶拱实施3根长3.0m的锁定锚杆,顶拱砂浆锚杆在喷混凝土前采用预埋PVC管或钢筋桩等做好标记,后续进行补打。

3)钢支撑

根据现场开挖方法,分台阶安装钢支撑,先进行上半部钢拱架安装,榀距0.8~1.0m,左右侧各施工单根锁脚(锁定)砂浆锚杆,L=4.5m,由于受上台阶分层高度的影响,无法实施长度4.5m的锁定锚杆,因此,顶拱实施3根长3.0m的锁定锚杆;待下半部开挖完成后安全素喷C30混凝土3~5cm,立即进行下半部钢拱架接腿安装,左右侧各施工单根锁脚砂浆锚杆,L=4.5m。

钢支撑伸入底部开挖面25cm,并清除底部杂物及虚渣后,每榀钢支撑底部均焊接同规格钢支撑横撑,并浇筑整体C30拱架条形基础混凝土,浇筑厚度25cm,浇筑宽度30cm,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实施。

钢拱架背后不得存在空洞,在塌腔部位应沿钢拱架外缘根据塌腔规模架设副拱、拱上拱或短钢支撑(规格同钢拱架),与岩面顶紧。

应加强对钢拱架腹板范围内喷砼质量的检查,当喷砼不饱满时应采取人工补喷或灌浆填充等加固措施。

4)挂网钢筋及喷混凝土

开挖后,沿开挖面先喷混凝土封闭,再铺挂钢筋网,并与锚杆或者锚筋连接牢固,最后分2次至3次施喷达到设计喷护厚度。

根据开挖实际情况,若存在较大塌腔时,先靠近岩面挂设1层钢筋网,并喷一层混凝土;待钢支撑安装完成后在其背面再安装一层钢筋网,再次进行喷混凝土施工,形成一个拱圈,以便后续进行空腔回填施工。

3 异常情况处理

3.1超前导管弯折或锚固段塌落

1)将小导管环向间距减小,加密布设,两排小导管搭接长度加长。

2)在小导管施工完成后,在小导管内安插1根与小导管长度相同的钢筋,以增强超前小导管的刚度,增加其棚护作用。

3)缩短开挖进尺,减小钢支撑安装间距。

4)若采取以上措施仍无法控制掌子面的稳定时,采取超前固结加固处理。

3.2锚杆无法成孔

1)在喷混凝土前,必须在无法实施系统锚杆部位预埋PVC管或者采用钢筋桩等做好标记,采用埋藏式锚杆;

2)若喷混凝土后进行补打时,出现卡钻、塌孔等致使无法实施时,将砂浆锚杆调整为自进式锚杆;

3)以上措施均无法满足要求时,考虑在需要补打系统锚杆的部位先采用引孔顶入法实施小导管,同时在小导管内安装锚杆。

3.3收敛变形超标

1)及时进行支护参数调整;

2)若采取支护参数调整仍无法控制围岩变形,暂停掌子面开挖支护施工;

3)采用水平及竖向工字钢将已安装的每榀钢支撑进行对称加固,以限制其变形;

4)对应已安装每榀钢支撑立柱之间及时进行底部水平钢支撑安装,并用纵向连接筋连接,钢支撑中间布置砂浆锚杆,并及时封闭浇筑混凝土形成拱圈;

5)在原系统锚杆的基础上,在两排系统锚杆中间补打埋藏式锚杆;

6)若变形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及时进行衬砌混凝土施工。

3.4塌方掉块处理

1)塌腔深度小于30cm

在塌腔小于30cm部位,一次支护按照上述方案,塌腔部位采用分层喷混凝土确保钢支撑与喷混凝土密贴。

2)塌腔深度在30~100cm

塌腔在30~10cm之间时,先初喷,紧贴喷砼面挂φ8@200×200mm钢筋网片(根据需要),网片与该段锚杆焊接牢靠,随后在超挖部位将设计钢支撑安装到位,根据钢支撑与超挖后岩面的距离,现场实测长度并在综合加工厂加工短钢支撑,将短钢支撑一端通过钢板(15×15cm,厚1cm)焊接在原设计钢支撑上,另外一端同样采用钢板(15×15cm,厚1cm)顶在岩面。喷混凝土前提前预埋Φ50~Φ75注浆管及排气管,距离岩面5~10cm,并采用编织袋将管口堵塞,以防止喷混凝土时将管口堵塞。

及时按照要求进行塌腔回填施工,采用水泥砂浆进行回填处理,回填灌浆压力不大于0.1MPa;若塌腔深度大于0.5m,采用分层多次进行回填施工。

3)塌腔深度大于100cm时

在塌腔深度大于100cm时,先初喷,紧贴喷砼面挂φ8@200×200mm钢筋网片,网片与该段锚杆焊接牢靠,随后在超挖部位将设计钢支撑安装到位,根据钢支撑与超挖后岩面的距离,现场实测长度并在综合加工厂加工短钢支撑,将短钢支撑一端通过钢板(15×15cm,厚1cm)焊接在原设计钢支撑上,另外一端同样采用钢板(15×15cm,厚1cm)顶在岩面。喷混凝土前提前预埋Φ50~Φ75注浆管及回填轻质混凝土管,距离岩面5~10cm,并采用编织袋将管口堵塞,以防止喷混凝土时将管口堵塞。

待喷混凝土凝固后及时对岩体塌腔部位进行处理。先采用水泥砂浆进行回填处理,厚度1.0m左右,回填灌浆压力不大于0.1Mpa,采用分层多次进行砂浆回填施工,每次回填厚度不大于0.5m;待砂浆回填施工完成后,重新进行清孔并采用轻质混凝土进行回填。

4 施工效果评价

本工程该不良地质段长为220m,通过采用上述施工工艺方法及异常情况下的处理措施,安全快速的完成了该不良地质段施工,月施工进度达60m,且较好的保证了施工过程中安全及施工工期。

5 结束语

在地下隧洞不良地质段采取“上下台阶分层”法及预留核心土法相结合的开挖方式,机械人工开挖为主,爆破开挖为辅措施;同时加强支护并做好安全监测工作,适用地下隧洞不良地质段施工。

参考文献:

[1]师华永.浅议水利工程隧洞施工技术及处理措施[J].居业,2018(11):134+136.

[2]周亚波.水利工程隧洞施工技术的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8(08):69-70.

[3]扎西顿珠.水利工程隧洞施工技术及处理措施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08):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