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8
/ 3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杨莎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摘 要:文言文是我们了解历史缅怀先祖的知识之窗,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成果收效甚微。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广大教师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本文通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进而提出几点关于改进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现状分析;文言文教学;教学策略

  1. 引言

作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载体,文言文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缅怀先祖的知识之窗。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全面贯彻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学思维,改革教学方法,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全面发展。本文就是从核心素养出发,分析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现状,进而探讨教学策略,最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达成。

  1. 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文言文由于内容晦涩难懂,一直以来,是学生认为最难的部分。由于学生的畏难情绪,导致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效果比较差。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文言文功底参差不齐

文言文教学从小学贯穿到高中,不同学生对古典文学理解能力是存在差异的。阅读古典书籍多的学生理解能力强,平时读古典书籍少或者对古文兴趣低的学生则觉得学文言文很难。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素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目标实施教学,导致功底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功底差的学生不但越来越差,而且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意愿,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二)学生缺乏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文言词汇晦涩难懂,文言句法中的特殊句式更是难倒众多学生。而且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理念与我们当今社会差异较大,篇章理解起来更有难度,远不如现当代文学读起来轻松易懂。其次,高考试卷设置的古代诗文阅读本意是要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化的重视程度。但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便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识记考点,让原本充满丰富文化底蕴的古典文学失去了活力和色彩。这样更是导致学生丧失了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三)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不当

文言文能力提升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它需要积累词汇语法以及一定的文化积淀。但是很多学生急于求成,短期的专注没有收到期望的成效时便丧失信心,再加上畏难情绪,无法养成独立翻译文段、解读文本的习惯。同时,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言轻文”,只把重心放在逐字逐句的翻译上,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教学形式单一。因此文言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不当又再次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丧失了主动性。

  1. 教师文言文造诣不够深厚

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多老师自身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不浓厚,对于其相关的古典文学知识并没有太多积累,只是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籍;另外,教学任务繁重以及教师自身生活琐事也消耗了太多教师的精力,使得他们并没有时间专心钻研作家及其作品。我们常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自身文言文造诣不深厚的话,很难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更不用提挖掘文言文背后的文化价值了。

  1. 文言文教学改进策略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打好文言词句基础,建构文言学习体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和基础。且“文言”一直是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文言文教学不管是鉴赏手法还是体会情思,都要先扫清词句障碍。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明确指出:“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1对于高中生来说,既要指导他们复习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要调动其积极性去学习新的文言词汇。

首先,对于一些重点字词可以采用追本溯源的方式进行理解识记。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东道主”一词,今义是“请客的主人”,古义则是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结合当时的地图形势(秦在郑国西边),很容易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在这里也可以结合《礼记》中“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这一礼仪传统使学生明白“东道主”这一词古今异义的根源及其发展演变。

其次,可以采用语文知识树的方式对文言词汇进行归纳整理。语文知识树是魏书生老师提出来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通过对不同句式、实词、虚词等的分门别类,学生更易理解,也有利于拓展知识面。比如关于虚词“而”的用法,它可表示承接、修饰、转折关系。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而”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梳理的过程既是对“而”这一虚词含义的理解,也是对文言文本内容的熟悉和掌握。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要求:“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的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2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文言文教学目标,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融入文言文学习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最终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

问题设置是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思维的重要依据。在问题设置中精设问题,形成学习梯度,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本,提升思维水平。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究竟怎样说退了秦师呢?以主问题的形式切入,然后设置一串问题组:如果“亡郑”对秦国是否有利?如果“舍郑”对秦国又如何?晋国与秦国之前的结盟教训是什么?逐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探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就能明确:烛之武并不直接为郑国求情,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以“害”巧析形势,得出“邻之厚,君之薄也”的结论,降低秦伯的心理防线;然后以“利”巧攻心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坚定秦晋毁约的决心,最后以“史”巧施离间“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夫晋,何厌之有”彻底离间秦晋关系,达到退秦师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主问题逐层去分析文本,不但有利于激发他们阅读文本的兴趣,还能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巧妙的语言逻辑,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诵读与再创相结合,提升文言审美情趣

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指出:“语文学习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3古典文学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它有着古汉语文化最深的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品味文言文的语言,就成为提升学生审美意趣最关键的环节。

首先,文言文首先要注重学生的诵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很多文言文作品的语言读起来言有尽而意无穷。比如《赤壁赋》中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读起来舒缓悠长,给人一种肆意洒脱之美感。《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又给人营造出无尽的意境之美。《项脊轩志》中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寥寥数语,使人能感受到归有光对其妻子的深切怀念以及物是人非的悲怆之美。只有指导学生进行不断诵读联想,揣摩其中的韵味,才能体会到作者所创造出来的意境之美,才能涵养性情,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其次,可以通过对文言文再改写提升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好的方法就是能灵活运用知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了解作者意图以及理解文本深意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重新创造。例如要求学生运用现代汉语语言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翻译成一段有诗意的文字。学生将晴天碧水,天水相接,彩霞与孤鹜相应增辉的这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风景图描绘出来便是一次审美意识的再创过程。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挖掘文本架古今桥梁,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

文化传承与理解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4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经过层层筛选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对文本内容进行“重构”,包括文字、内容、思想等。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中那些主人公浓厚的民族情感和博大胸襟等,进而健全人格,丰富精神世界,并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并为之奋斗。

例如《论语》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解释,它是指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在今天也依然适用,那么“己所欲,施于人”这种做法又是否合适呢,通过反向提问学生,让其结合现实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更懂得为人处世之道;《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身居高位却时刻不忘民生疾苦、饱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的体现,通过细品语言,屈原的君子品行更能感染学生,进而也会对当今时代的爱国情怀理解地更为深刻。

通过架构古今桥梁,与古人对话,学生能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掌握诗人寄寓文本的情感价值,汲取其优秀的精神内涵,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做好优秀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1. 结语

总的来说,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难点,对教师的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生学情,以新课标的核心素养为纲,更新教学观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探寻优秀古典文化的兴趣,提升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提高自身审美水平,成为中华优秀文化坚定不移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1]张峰.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与革新策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王金虎.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20:15.

[3]张镯镯.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0:1.

[4]王庆华.中学语文文言文词汇教学策略微探[J].科学大众,2020:5.

[5]唐金燕.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文言文情境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3.

[6]周玉华.浅谈文言文的教学策略[J].语文·教研视点,2020:4.

作者简介:杨莎(1992-),女,回族,陕西省西安市人,学科语文硕士,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1 [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