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聪明”,他很“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2

他很“聪明”,他很“笨”

杨静

成都高新区行知小学 610041


“何柏霖,please answer the question!”

当我的目光落在这孩子身上,他稚嫩的脸上立刻挤出一道深深的川字,眼睛也虚着光,他微微弓着身子站起来,仿佛全身都捆住了似的不自在。

我看他这般窘迫,便赶紧给了个台阶-“看来小何还需要一些时间来思考。Sit down please.”

小何仿佛得了赦免令一般,赶紧欠身坐下。

为了不让课堂冷场,我绷住笑点了几个高高举起的小手,“优等生”们果然不负期望迅速进入状态,自信地挺着胸脯侃侃而谈。气氛迅速地热了起来。

“叮铃铃......”下课了,我长舒了一口气,抱起教具就赶紧冲到下一个班去了。

一天的教学完了,我精疲力尽地开始准备明天的课。那个愁容满面的小何没有再映入脑海......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孩子们迎来了单元测试,大伙儿的分数都已见分晓。在整理试卷的过程中一个刺眼的分数“38”跳入眼帘。对于小学四年级来说,这个分数无疑是特殊的。是谁呢?原来就是那个拥有川字纹的何柏霖同学。

忘记了是看过了小何多少次面对问题和试卷时的窘迫,我似乎慢慢将这个孩子对英语的不自信当成了自然。

“也许...他就是属于学习吃力的孩子吧。”说完,我就在心里默默地给孩子贴上了一个标签。思绪就在这里戛然而止,把责任理所当然地推到孩子身上。却并没有想着怎么才能解决问题。

直到有一天下午,我的QQ里闪烁了一个头像“何柏霖妈妈”,小何妈妈对孩子的英语成绩非常不满意,“为什么他成绩这么差?孩子说听不懂!班上成绩好的孩子是因为他们去补课了!”每句话都跟钉子一样扎在我的心上。为了找出孩子学习落后的原因,我赶紧联系班上的英语课代表拿出了学习情况记录表,不出意外,何柏霖同学的作业和背诵等栏目都是空白的,平时的努力几乎是没有的。看到这个结果,我倒是松了一口气,仿佛拿到了护身符,赶紧拍照给小何妈妈。

QQ那头,小何妈妈的“气焰”似乎一下就灭了。不再觉得老师应该承担所有责任。但她说出了一句让我至今都难忘的话:“老师,其实他真的很聪明,请多给他一些机会。”

不得不承认,在我心里,这孩子似乎从未和“聪明”挂上钩。是我误解这孩子了吗?我真的做了所有老师该做的工作了吗?我不禁重新审视自己。

这天,我把小何从教室里叫出来,他满脸疑惑地看着我:“老师,有什么事吗?”“小何,我看你单元测验分数不太理想,你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我想帮助你,你告诉我你的困难吗?”我看他面露难色,说道:“你放松心态,老师只是想跟你聊聊。”“老师...”小何欲言又止,他还没有准备好对我敞开心扉。“我听妈妈说,你是很想学会英语的,只是现在信心还不够,还不知道怎么学是吗?”他害羞地点了点头。“孩子,英语是一门语言,跟学咱们的普通话的窍门是一样的。你看,当你刚生下来的时候,就在中文的环境里,爸爸妈妈同学都是跟你说中文。所以,你不需要费力就可以学会中文。但是英语却是等到咱们六岁了一年级了才开始学的,一周七天中也只有两三节课,加起来也就两个多小时,如果咱们只是在课上听,下课却不会去用做作业和听读等方式去巩固,那么肯定是没法真正的消化和内化这些知识的。”说着,我拿出学习情况记录表给小何看,“孩子,你看看课代表梳理出来的学习情况记录表,你找找你的名字在哪儿?”小何,指了指自己的名字,旁边作业,回答问题等栏目几乎全是空白。“看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跟老师谈谈的吗?”“老师,我没有努力学习英语。”“孩子,你说中了问题的核心,你不是能力不行,是努力程度不够。努力程度是你自己可以掌握的,对吗?”“听妈妈说你现在还没养成天天听读的习惯,我想我们可以先从这个角度入手好吗?”小何缓缓抬起头,眼神中闪烁着光芒,终于明白他是可以改变这个事实的。

经过这次谈话,小何上英语课的状态居然发生了神奇的变化,上课时总能发现他举起的小手,回答问题时,腰板挺得直直的,两眼炯炯有神,额头的川字纹再没有出现过。课后,我特意去翻开他的课本,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了许多笔记。“小何,你最近在坚持听读吗?”“是的,我妈妈要求我每天都听读半小时。”“现在听课还吃力吗?”“老师,我能听懂一大半了,我觉得英语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难。”就这样,无助的小何变成了自信聪明的小何。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5f9a576b72fb1_html_2936035734ed54d3.png













六个因素中,只有努力是内在不稳定且可控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如果学生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将会预期以后的考试还会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努力不够,那么学生就会努力学习。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

同时,“刻意练习”法则研创者、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Anders Ericsson, Phd)在他的著作中阐述到,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证明,杰出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人人都可以学会的。天才的能力并非生而有之,刻意练习可以创造我们以前并未拥有的技能。这个道理应用在教学中亦然。作为老师更应该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赋,更不应该带着这样的天赋论智商论给孩子贴标签。当孩子的学习脱离了正轨时,老师应该做的是及时与孩子和孩子家长沟通,与他们建立心与心的链接。给予孩子和家长安全感。虽然,老师面对的是很多孩子,可是,每个孩子却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教书育人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担当,一言一行都将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留下痕迹。

愿小何的故事能唤起同是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同仁们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