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化活动激发教师共同体的自我迭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2
/ 2

以项目化活动激发教师共同体的自我迭代

邵瑜

常州市武进区林南小学 江苏常州武进人 邮编 213101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我校围绕“养根育林,让每一颗种子遇见最美的自己”的办学愿景,启动了教师立根培养工程,以常州市重点课题(课题编号CJK-Z2020015)《基于项目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研究》为主阵地,唤醒每一位教师发展的愿望和内在的潜力,形成了一支“青年教师有活力、中年教师有实力、年老教师有能力”的良性发展团队。

一、拓宽途径,探索研究项目的多元生成机制

学校在教师发展问题上,除了顶层设计发展愿景,依据教师年龄和特长,分层规划自主目标,通过核心价值引领、教学任务驱动、校本培训实践等有效途径,探索教师发展项目的生成机制,还通过教师自主申报,学校双向协商等形式形成多元发展项目。

1.自上而下的学校顶层设计。在我校“养根育林,让每一颗种子遇见最美的自己”办学愿景引领下,学校结合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制定教师发展“立根工程”,对各层次的教师发展需求进行分析,整体规划,生成学校项目:“四有·真课堂”学科教学研究项目、“雨润”课程建设项目、“五有少年”责任教育之学生活动项目及学校前瞻性“智慧学习”信息化教学改革项目。

2.自下而上的教师自主申报。教师个人在课堂教学、学生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产生的真实问题,经过整理、筛选、归类,转化为可以解决的、可操作性强的项目。这些项目由教师自主申报,学校进行审核,对有发展前景和可操作性的项目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和学校设立的项目享受同等的发展待遇。如低年级语文组戚微琪老师的“自主识字”项目、中年级语文组王丽春老师的“小古文”项目、高年级语文组郑芳老师的“整本书阅读”项目、数学组张君老师的“伪合作调查与对策研究项目”、学生中心张佳慧老师的“品读农耕”项目等。

3.基于双向的协同共商项目。在学校顶层设计和自主申报的基础上,学校发展中心、课程中心、学生中心对所有项目进行整体审阅,并纳入学校顶层设计的项目活动范畴中,对申报有重复交叉的项目,进行适度调整,使项目的指向性更专一。对没有意义的项目,进行辅导重构,在和教师共同协商中完善项目的生成。如数学组赵晓霞老师长期任教毕业班,在提高毕业班学生复习课效率方面有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她提出开展数学思维导图研究项目,同年级英语老师、语文老师发现思维导图对于提高学生梳理知识,融会贯通迁移知识能力大有帮助,纷纷要求加入赵老师的项目小组,学校发展中心结合美术组进行的思维导图研究项目,引导两个小组合作开展共同的项目研究。

经过以上三轮项目的生成机制,学校每年制定了基于课程、教学、活动的多元项目,并进行发布,每学期进行一次中期督查,每学年进行考核评比,第二年进行动态滚动,不断丰富和优化学校的项目设置。

二、多元设计,形成基于项目的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一个学校教师的发展,不能仅靠一个人的独行,要形成“有共同的愿景、有可分解的任务、有共享的规则、有互惠的效益、有凝聚的力量”发展团队,并通过有效的项目化研究,激发每个教师为发展“场”贡献自己的力量,形成同行共长的局面。在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上,学校主要有以下方式:

1.学校招募。学校顶层设计项目,招募项目负责人(核心人物),负责人招募具有相同研究兴趣或研究方向的成员组成一个发展共同体。

2.自主申报。教师自发建立研究项目小组,由一位核心人物组织成员开展学习、研究活动,自主组成发展共同体。

3.共享规则。共同体一般由3-8人组成,每人参加项目组原则上不超过2个。成员必须遵守共同体相关规章制度,增强共同体成员间的“规则意识”,感受到个人在团队中进行项目研究学习对自身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经过两年的“顶层设计、自主申报、协同共商”多元生成项目,并通过项目负责人,组建项目研究共同体,围绕研究重点,融入教学实际,扎实开展校本化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四有·真”课堂之学科教学研究、“雨润”课程之课程建设研究、“五有少年”责任教育之学生活动研究三大类20多个以项目,并以发展共同体形式推进项目的实施。

三、整体协调,架构教师发展共同体项目化运行的策略

教师发展共同体项目化运行就是要调动每一个主体,在团队合作共享的氛围和行走方式中,实现由知识为中心的传统工作群体向关注师生人的发展为目标的转变。学校在教师发展共同体的项目化研究运行过程中,采取了以下策略:

1.愿景——寻找前行的发展动能。愿景是一个共同体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只有形成统一的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参与到项目中来,真正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师团队文化,寻求村教师团队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在具体实施中,我们通过学习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制定个人三年奋飞计划,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学校发展的大愿景中,增强教师归属感及使命感,挖掘教师发展共同体运行的动力源泉。同时,我们还通过榜样示范,如身边的最美教师宣讲,以工会小组为单位讲述一位成员的教育故事;或年轻教师为采访团,收集讲述中老年教师的育人故事;或以学科组为单位,讲述同师教学研究中的成长故事。在这些活动中,被宣讲的人产生了幸福感和责任感,聆听故事的老师们明确向榜样看齐的目标。这样的活动,把每一个教师作为一个赋能者,并实现由自我为中心的正能量辐射,使群体成员在互相激励中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追求。

2.团队——专业发展的前行伙伴。学校是一个整体,发展需要行政有整体的思维,从发展的整体来规划与架构,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全体执行者又是一个整体。团队领衔人招募具有共同研究兴趣的各学科教师成立核心研究小组。领衔人在项目组内交流对话、持续互动协作,推进项目实施。共同体成员在核心领衔人及专家指导下,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参与项目相关活动。同时,各不同共同体组织及一个组织内的不同成员,都会在这样集体的发展氛围中看到各自的榜样,形成自我追赶的动力,使本研究形成良性循环。

3.深植——基于实践的项目运行。教师的发展,不是学校行政的强制性命令能转变的。只有在实施的过程中,开设符合教师发展意愿的一个个项目,激发自我的发展内驱,形成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实现在项目操作下的快速成长。具体来说,为教师项目共同体搭建好三个平台:一是交流平台。邀请名师到我校讲学,聘请专家跟进指导,每年有计划地组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学校考察、学习,畅通交流渠道,为广大教师搭建学习平台,拓宽教师教育视野和知识视野,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二是科研平台。核心人物通过带领全体成员开展专业阅读,以理论支撑共同成长。通过专题研修以任务驱动项目研究过程。通过专业写作,以反思提炼项目成果。要求每人参与一个子项目研究,每月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案例分析报告或教育叙事,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每学期做一次教研活动的中心发言人,每学期写一篇经验总结或科研论文,每学年开设一节优质观摩课。三是展示平台。坚持每月开展基于项目化研究的教学研讨和主题沙龙活动,以竞赛或者是校际联谊、城乡结对、骨干培育站、送培活动为契机,搭建展示共同体的项目研究成果。

4.激励——整体协调的制度保障。在基于项目化研究的教师共同体发展过程中,首先学校行政下放领导权,保障项目领衔人在项目组的决策权。其次,下放研究空间,把教师共同体发展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在时间上、经费上、空间上给予优先保障,确保围绕教师发展的培训、科研、课程改革及基础建设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真正降低管理层级,实施扁平化的管理形式。学校仅在制度上进行规范约束,完善原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制度,规范开展项目研究的各项流程,发挥项目组的自组织力量。同时,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健全考核、奖励制度,依托“天启教育基金”,评选团队魅力奖、团队教科研奖、个人风采奖等,激励教师成长,提升教师幸福感。

项目实施以来,唤醒了教师内心深处的原生力量,教师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重新认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找到专业成长的自信,在最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里遇见了最美的自己。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意识、科研意识,发挥了团队协作互助作用和创新精神,教师们在团队学习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未来生长点,不断发现自己的潜力与实力。

【作者简介】姓名:邵瑜 出生年月:1976年2月 性别:男 籍贯:江苏常州武进人 学历:本科 职称:中小学高级教师 从事的研究方向或工作领域:语文教学研究

本文为常州市“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项目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JK-Z202001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