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4
/ 2

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

黄兴镇

灵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西 钦州 535499

【摘 要】目的:分析病原微生物检验在儿童细菌性腹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中心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集的50例小儿细菌性腹泻患儿作为观察样本,予以病原微生物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0例患儿的病原微生物检出率为84.0%(42/50),其中42.86%为志贺菌,28.57%为肠致病性大肠杆菌,19.05%为弧菌属,9.52%为其他。结论: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弧菌属、志贺菌与儿童细菌性腹泻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病原微生物检验有利于提高检出率,为临床制定和实施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检验;儿童;细菌性腹泻

细菌性腹泻主要指的是多种细菌导致的肠道传染性病症,主要症状就是腹泻,患病人群以儿童为主,其作为临床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会让小儿患者出现大便性状改变、排便次数增加等症状。本病发病急骤,腹泻症状明显,持续时间过长极易让机体水分丧失,导致电解质紊乱、脱水,甚至会导致休克,对患儿成长发育、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病原微生物是临床诊断细菌性肺炎的常用方法,其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收集我中心收集的50例小儿细菌性腹泻患儿作为观察样本,现作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收集我中心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集的50例小儿细菌性腹泻患儿作为观察样本,其中男患儿28例,女患儿22例;患者最小年龄4个月,最大年龄5岁,均值(2.6±0.7)岁;病程最短15h,最长7d,均值(3.6±0.5)d。

    1. 方法

(1)采集样本的方法:通过一次性无菌棉签对粪便标本进行采集,在C-B运输培养基中放置;采集病毒/寄生虫标本时,选择患儿的粪便5g,于无菌粪便采样杯中放置。(2)具体检测方法:以《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有关操作标准作为依据,对全部患儿进行药敏试验、病原微生物检测,检测样本的病原菌,制作样本为涂片的方式,给予染色处理,于SS培养基中进行接种,SS培养基的温度标准为35℃,时间限定在18-24h内。通过和培养结果进行结合,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别。

1.3 观察指标

对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进行统计,主要包括的病原微生物有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志贺菌、弧菌属、其他。

2 结果

50例患儿检出病原微生物42株,阳性检出率为84.0%,其中8株为弧菌属,12株为肠致病性大肠杆菌,18株为志贺菌,5例为其他,具体见下表所示。

表 1 50例患儿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评析

组别

株术

百分比

志贺菌

18

42.86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12

28.57

弧菌属

8

19.05

其他

4

9.52

3 讨论

临床儿科中的儿童细菌性腹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情特点主要为发病突然、变化速度快、流行性发作,不及时治疗或选择的治疗方法不当,会让患儿的生命安全受到直接性威胁。通过病原微生物检测的方式,有利于对引发疾病的各种病原菌进行明确,以便对病原菌耐药特点进行准确掌握,同时对病原耐药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确保采取的各种干预措施适用于患儿,对病情进展进行有效控制,积极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2]。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可知,50例患儿经过病原微生物检测后,其阳性率达到了84.0%,其中最高的是志贺菌,共18株,百分比为42.86%,一次为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弧菌属、其他病原菌,百分比分别为28.57%、19.05%、9.52%,这一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学者的基本符合,提示志贺菌是引起儿童细菌性腹泻的最主要病原菌。志贺菌在临床中又名痢疾杆菌,其主要是由福氏、宋内、鲍氏、痢疾4个菌群组成的,成人与儿童对志贺菌的易感性均比较高,其需要经历1-14d的潜伏期,任何病毒携带者,都能够被列入到传染源的范畴中。病原菌感染后,会在人体内进行几小时甚至几日的潜伏,将大量内毒素分泌出来,造成机体内循环紊乱,增加疾病的发病危险。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属于腹泻型大肠杆菌,其在19世纪50年代时就已经被确定为引起婴幼儿腹泻的病原菌,传染性极强,带菌者、患者均属于传染源,其在任何年龄的人群中发病,其中最为多见的就是小儿患者。病原菌对肠道进行侵袭后,就会在肠黏膜上皮细胞中黏附,同时对肠黏膜微绒毛造成破坏,致使出现相应的生理变化,如黏膜充血水肿、皱襞萎缩扁平等,最终引起腹泻。弧菌嗜盐性比较强,所以弧菌属感染与患者经常食用污海产品、破损皮肤与海水接触具有直接性关系。强化细菌性腹泻患儿的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可对致病菌进行掌握,制定符合患儿需求的干预措施,避免病情持续恶化,获得良好的预后

[3]。治疗细菌性腹泻期间,需要结合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对治疗方案进行合理性调整,对科学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正确选择,以免致病菌产生耐药性影响临床治疗效果[4]。家长需要监督儿童保持勤洗手的良好生活习惯,清洗瓜果蔬菜后再吃,禁止生冷、不卫生的食物。尽量不要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以免儿童接触到细菌性腹泻患儿,将传染源从源头上切断。日常生活中需要提供空气流通、采光良好的房间环境,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多呼吸新鲜空气,增加晒太阳的次数,提高其自身适应能力;依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避免受寒或过热,增加感冒几率;餐前便后需要吸收,定时修剪指甲,保证卫生达标[5]

综合上述分析,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弧菌属、志贺菌与儿童细菌性腹泻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病原微生物检验有利于提高检出率,为临床制定和实施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孙春涛,盛优静.儿童细菌性腹泻54例病原微生物检验情况及药敏结果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20,42(02):162-163.

[2] 俞桂秀.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临床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32(12):1758-1760.

[3] 王珍珍.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临床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19,26(08):996-997.

[4] 韦卓起,冯兰兰,谢秀琼.病原微生物检验在儿童细菌性腹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5):235-236.

[5] 张仙云.儿童细菌性腹泻的260例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18,47(05):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