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抑郁症怎样就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5
/ 2

得了抑郁症怎样就医

张久玲

成都市青白江区精神病防治院 , 四川 成都 610307

随着近些年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生活、工作压力的不断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明显。许多朋友因为平常生活状态极差,再加上心理层面上存在比较严重的负面情绪,导致许多朋友都认为自己换上了抑郁症,但是出于对抑郁症的理解、认知,并不愿意去就诊,此时便会到处询问、找测试题。对此,本文基于抑郁症进行简要科普,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科普作用。

1.抑郁症的诊断

首先,确诊为抑郁症的基本前提在于情绪低落,其他的抑郁症状都需要建立在情绪低落基础上,假设没有情绪低落,有其他任何症状都不应当确诊为抑郁症。但是需要注重隐匿性抑郁症,这一类患者诊断期间只是单纯强调自身的躯体状况,表面上并没有悲观的情绪,但是内心其实是“强颜欢笑”,只有深入挖掘他的内心情绪才可以暴露出抑郁情绪,此时才能够确诊;其次,除了情绪低落以外,还需要注重其他的抑郁症状,例如对什么事物都无兴趣、容易疲劳、没有愉快的感受,自我评价非常低,悲观失望并且存在孤立无援的感受。

基本上诊断抑郁症的标准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患者感受自己已经痛苦难耐,第二个是抑郁症状已经明显的影响到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如果被确诊为抑郁症应当及时进行治疗,早期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抑郁症的治疗

抑郁症属于临床中一种比较容易反复发作并且带有慢性病变趋势的疾病,不仅会对患者的精神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还会对社会、家庭形成比较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抑郁症的发病原因相对比较复杂,属于多因素性疾病,涉及到的因素主要有生化、遗传、身心等多方面,这一些因素都会导致患者出现低落情绪、悲观与思维迟缓等情绪,从而导致思维迟缓、自责自罪等症状,最为严重时还会出现自杀倾向。虽然抑郁症影响明显,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需要接受临床治疗。

2.1非临床治疗

对于症状不是非常严重并且不愿意就医的患者,可以推荐采用运动疗法的方式实现对症状的控制。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临床中患者往往因为症状的影响,导致在临床中存在较差的预后心态,认为抑郁症可能会陪伴终身,导致自身情绪异常低落。近些年有许多研究发现,为抑郁症患者采取有效的运动康复,尤其是有氧运动,可以促使患者有效康复,不仅可以实现对患者情绪状态的改善,还能够实现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但是近些年相关研究对于有氧运动强度的研究并不多,其中不同强度对于患者的预后影响存在的差异仍然不明确。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水平,本文以我院部分抑郁症患者为例,探讨在治疗期间采取有氧运动的干预价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近些年随着人们对于抑郁症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对于抑郁症患者不仅要求快速缓解和控制患者的抑郁症状,还需要促使患者更加配合的执行康复功能活动。抑郁症在临床中的治疗方式主要是采用抗抑郁药物结合心理治疗方式为主,但是抗抑郁药物的治疗不仅存在明显的副作用,同时还存在比较突出的依赖性问题。心理治疗虽然无副作用但是许多患者因为社会环境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而拒绝心理治疗。对此,采取一种能够有效替代传统方案的治疗方式显得非常重要。近些年有许多研究发现,运动不仅可以让人保持一个相对健康、良好的状态,还可以实现对抑郁、焦虑以及其他精神障碍疾病的有效干预。但是不同频率与强度的运动方式对于患者的干预效果必然不同,因为随之频率与强度的改变,患者的耐受能力也会随之改变。在某研究中认为,耐力训练可以有效激发体内生物活性分子的浓度,例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有效释放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以及细胞因子,这一些生物分子可以实现对情绪的直接作用。同时,也可以实现对患者情绪、情感障碍的病理性调节。有氧运动方式还可以实现对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活性物质的浓度调节,这也是诱发5羟色胺在脑内合成与再摄取能力得以提升的重点。对此,认为有氧运动更适用于抑郁症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抑郁症患者,可以在患者能够有效耐受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发挥运动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

2.2临床治疗

对于症状严重并且需要接受临床医师干预的患者,往往会采用药物进行治疗。目前可用于抑郁症的治疗药物非常多,以近些年的临床用药经验以及相关研究来看,艾司西酞普兰属于临床中用于抑郁症综合效果明显的治疗药物。抑郁症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在于运转体激活受体,重吸收去加上腺素的异常分泌为主,从而导致患者的情绪低沉。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可以先以小剂量作为初始剂量进行治疗,一方面可以实现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提升药物性的作用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规避耐药性问题,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3.总结

综上所述,抑郁症并不可怕,但是需要及时接受相应的检查,对于怀疑自己患上抑郁症的人群,应当及时接受临床检查,不要因为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而自己判断,更不能随意选用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抑郁症,应当基于具体情况采取最佳干预模式,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目的,合理的优化与改进生活方式,从而降低抑郁症临床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