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偏侧面肌痉挛对患者脑干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5
/ 2

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偏侧面肌痉挛对患者脑干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李娜 张寒凝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目的 探讨A型肉毒素(BTXA)注射次数不同对偏侧面肌痉挛(HFS)对患者脑干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本院范围内,以2019年1-12月为时间节点,选取HFS患者50例,均采用BTXA注射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组(首次治疗,27例)与B组(重复治疗,23例),开展电生理检测,评定对脑干、神经功能所产生的影响。结果 两组在药物注射后的患侧瞬目反射波幅R1、R2、R2'及CMAP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但组间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针对HFS患者,采用BTXA重复注射治疗,较小影响其脑干和神经功能,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偏侧面肌痉挛;A型肉毒素;脑干;神经功能

偏侧面肌痉挛(HFS)实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周围神经病,其典型特征为一侧面部肌肉出现没有规律性且不自主的强直或者阵挛运动。现阶段,此病治疗方法主要有抗癫痫药物、针灸等,尽管能够一定程度缓解患者症状,但却较难对肌肉痉挛程度加以改善,因而有着欠佳的疗效;一些患者选择手术治疗,但费用高,创伤大,且易复发。针对A型肉毒毒素(BTXA)而言,其实为一种神经毒素,有报道[1]指出,要具有缓解甚至消除痉挛的效果,因而在治疗HFS方面,受到管饭关注。但有学者强调,其对神经肌肉接头所具有的传导作用是可逆的,当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伴随神经肌肉接头功能的日渐恢复,肌肉的收缩功能也随之恢复。本文针对所收治的HFS患者,分别给予BTXA单次、重复多次用药治疗,观察其对患者神经、脑干功能的影响,现对此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在2019年1-12月这一阶段内,选取本院收治的HFS患者,共计50例,均经临床检查联合影像学检查明确为此病,排除近期(1个月内)服用有能使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情况加重的药物者,另排除严重脏器功能异常(肾、心等)及继发性HFS者。将患者分成两组(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27例中,最小年龄35岁,最大60岁,平均(50.7±3.1)岁,男17例,女10例。观察组23例中,年龄35~60(50.2±3.0)岁,男、女比为15:8。两组上述数据经综合比对,并无突出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A型肉毒毒素(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国药准字S10970037,规格:100U)治疗,在进行注射前,用氯化钠液(0.9%)先对其进行稀释,使之为25U/ml,根据患者发病部位、症状明确注射的剂量、位点。眼轮匝肌的注射位点为:颞侧眼轮匝肌皮下(距外眦1cm)、外1/3距睑缘2~3mm处及上、下睑内1/3,各位点注射2~2.5U;降眉间肌:每侧1点,每位点2.5~5U;颧大肌:每侧1~2点,每点2U;提上唇肌:每侧1点,每点2U,降口角肌:每侧1点,每点2U;口轮匝肌:每侧1~4点,每点2U;共有位点10~15个,总剂量40~60U。A组注射1次,B组重复治疗≥1次,两次治疗之间的时间间隔应<3个月。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1个月时,对两组开展电生理检测,用面神经电图对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进行测定,并用瞬目反射对波幅进行测定。其中,于刺激同侧,对记录的波形(潜伏10ms)为R1,而在双侧记录到的波形(潜伏期为30ms)为R2(同侧)与R2'(对侧)。

1.4统计学处理

SPSS17.0处理数据,针对计量资料,用t来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两组CMAP对比

两组注射前CMAP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而注射之后,两组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但组间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CMAP比对(5fa391eea28c7_html_cf298273468b9452.gif ±s)

组别

注射前

注射后

t

P值

A组

2.55±0.40

1.30±0.16

4.29

<0.05

B组

2.53±0.45

1.26±0.17

3.71

<0.05

t

0.16

0.84



P值

>0.05

>0.05



2.2两组瞬目反射波幅对比

两组在注射BTXA前,患侧瞬目反射波幅R1、R2、R2'经对比,并无突出差异(P>0.05);注射之后,两组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降低(P<0.05),但两组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瞬目反射波幅对比(5fa391eea28c7_html_cf298273468b9452.gif ±s)

组别

R1

R2

R2'

注射前

注射后

注射前

注射后

注射前

注射后

A组

188.26±51.11

121.70±35.17

306.23±65.17

165.20±44.14

308.23±51.17

206.17±45.20

B组

187.22±56.15

121.65±36.12

305.11±63.70

167.24±43.77

307.12±52.07

208.03±46.20

t

0.06

0.01

0.14

0.15

0.07

0.2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BTXA实为一种神经毒素,由厌氧型细菌肉毒杆菌所分泌,有着诸多优点,如保存简便、较好的稳定性以及制备方便等,当前,其在治疗眼肌痉挛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有报道[2]指出,BTXA仅能起到松弛肌肉(由神经支配)的作用,对突触前膜不会造成破坏,所以,此种松弛并不能长久持续下去。因而用BTXA对面肌痉挛进行治疗,需多次用药。但有关此操作的安全性,仍缺乏深入研究。

当前,有关重复注射是否安全,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热点,从本文结果可知,注射后,患者的CMAP有明显降低,原因为在释放突触前膜乙酰胆碱时,肉毒毒素对其有抑制作用,因而可以对神经肌肉接头所对应的终板电位进行阻滞,使兴奋肌纤维数减少,最终降低面神经周围支的整体兴奋性[3-4]。但用药后,两者差异不突出,提示重复注射用药不会明显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而从瞬目反射对脑干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得知,两组注射后的R1、R2、R2'(患侧瞬目反射波幅)较注射前,均有降低。其下降提示脑干神经元兴奋性有明显降低,证明此药在环节面肌痉挛症状方面,有着不错效果。但组间差异不突出。提示多次注射不会影响脑干功能。

综上所述,将BTXA重复注射于HFS患者,不会对其脑干与神经功能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有着良好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向云, 尉洋. 不同浓度肉毒素注射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8, 46(05):45-48.

[2]吴文波, 梁战华. 对偏侧面肌痉挛患者进行经皮面神经电刺激治疗前后瞬目反射变化的研究[J].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8, 027(002):81-83.

[3]崔燕. A型肉毒毒素对偏侧面肌痉挛患者的疗效及焦虑状况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9, 017(006):663-665.

[4]蒋向丽. 肉毒杆菌毒素A治疗偏侧面肌痉挛87例疗效观察[J].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 5(4):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