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早期325名医务人员心理状态调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2
/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早期 325名医务人员心理状态调查

宋萍 王利平 郭少丽 黄蝶卿 刘沛珍 吴小琴 阮红娟

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耳鼻喉科 , 广东广州, 510080

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早期医务人员的心理状态。方法:于2020年2月1日至2月3日应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问卷,以问卷星网络问卷发放形式,对多家医院325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针对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面对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问卷显示医务人员在抑郁、神经衰弱、恐惧、强迫-焦虑、疑病5个维度得分分别为:7.77、6.20、12.04、7.11、2.62,恐惧维度得分最高;不同岗位、不同性别、不同现居住情况、家属支持方面在不同维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早期,医务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应重视不同类型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充分利用良好的社会支持,在疫情应对中除加强相关防治信息外适当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健康行为指导等课程,以积极的应付方式来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务人员;心理状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事件的频繁发生、众多新型传染病的流行及恐怖活动的日益增加,在现代化的社会与全球信息体系的放大作用下,人类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恐惧不断传播与扩大,最终形成一种社会恐慌,人类安全感极低。2019年12月中国武汉报道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后,疫情开始迅速蔓延[2],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3],此种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强、传播地区广、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数迅速攀升,疫情流行期间,随着钟南山院士宣布“人传人”疫情特点和1月22号武汉封城,举国动员,全民重视,随之大众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恐慌、焦虑等心理应激反应,而医务人员奋战于救治患者的第一线,在直接面对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时,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巨大心理压力。本研究团队关注到此问题,为了了解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的早期,医务人员的心理反应特点,从而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特采用相关问卷对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疫情流行早期医务人员的心理状态,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用问卷星网络发放问卷形式,调查多家医院325名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基本资料见表1。

表1医务人员基本资料

项目

例数(n=325)

性别

25

300

婚姻情况

已婚

233

未婚

84

离异

8

子女

222

103

年龄

18-24岁

21

25-30岁

96

31-40岁

130

41-50岁

64

51岁以上

14

学历

大专

30

本科

270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25

职业

医生

19

护士

284

行政人员

6

后勤人员

5

技诊人员

11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采用高延等[4]编发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问卷。此量表用于16岁以上的人群,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反应状况的评估,共有25个项目,分为抑郁、神经衰弱、恐惧、强迫-焦虑、疑病5个维度,某一维度评分越高,说明在该维度上情绪反应越严重。

1.2.2 调查方法 于2020年2月1日-2月5日,以问卷星形式发放朋友圈及微信群,向医务人员介绍此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以自愿为原则,完成相关问卷。本次共发放问卷325份,回收325份,回收率为100%。

1.2.3统计分析 采用SPSS23.0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和方差分析。

2结果

2.1 医务人员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状态

调查显示,面对突发疫情,医务人员普遍存在负性情绪,在抑郁、神经衰弱、恐惧、强迫-焦虑、疑病5个维度得分分别为:7.77、6.20、12.04、7.11、2.62 ,尤其以恐惧和神经衰弱明显,说明在新冠病毒爆发早期,医务人员也因对病毒防治知识不清晰信息不对称对其产生了恐惧。而不同岗位医务人员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后勤人员在五个维度中均较其他医务人员得分较高,见表2。

表2不同岗位医务人员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状态

岗位

例数

(n=325)

抑郁

神经衰弱

恐惧

强迫-焦虑

疑病

5facd1fe455c2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5facd1fe455c2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5facd1fe455c2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5facd1fe455c2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5facd1fe455c2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医生

19

6.95

5.42

11.32

6.77

2.63

护士

284

7.44

6.14

11.36

6.75

2.59

行政人员

6

7.67

5.5

10.5

7.17

2.33

后勤人员

5

8.6

7.2

14.4

7.6

3

技诊人员

11

8.19

6.73

12.67

7.27

2.55

正常分值


6

5

6

6

2

2.2 不同性别医务人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状态比较

调查显示,男女性别在神经衰弱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3),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表3不同性别医务人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状态比较

性别

抑郁

神经衰弱

恐惧

强迫-焦虑

疑病

5facd1fe455c2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5facd1fe455c2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5facd1fe455c2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5facd1fe455c2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5facd1fe455c2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7.04

1.46

5.68

0.95

11.32

2.88

6.6

0.91

2.68

0.69

7.49

2.51

6.16

1.95

11.43

3.42

6.81

1.58

2.59

0.83

t值

0.889

2.168

0.161

0.644

-0.548

P值

0.375

0.036

0.872

0.52

0.584

2.3不同居住情况医务人员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状态比较

调查显示,医务人员不同现居住情况样本对于抑郁, 神经衰弱, 强迫-焦虑, 疑病全部均表现出一致性,无明显差异性;但在恐惧维度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性(p<0.05,表5),居住方式为合租时,其得分高于家庭居住及独居者。

表5不同居住情况医务人员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状态比较

居住

情况

抑郁

神经衰弱

恐惧

强迫-焦虑

疑病

5facd1fe455c2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5facd1fe455c2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5facd1fe455c2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5facd1fe455c2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5facd1fe455c2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合租

7.41

2.72

6.03

2.08

12.9

3.03

6.69

1.11

2.76

0.83

家庭

7.45

2.46

6.11

1.93

11.31

3.42

6.84

1.64

2.59

0.83

独居

7.55

2.24

6.21

1.56

11.15

3.16

6.57

1.16

2.49

0.75

F值

0.043

0.088

3.112

0.671

0.973

P值

0.958

0.916

0.046

0.512

0.379

2.4家属支持因素对医务人员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状态比较

调查显示,家属支持因素对医务人员在强迫-焦虑及疑病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6),家属支持医务人员一线工作在此两项得分较低。

表6家属支持因素对医务人员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状态比较

家属

支持

抑郁

神经衰弱

恐惧

强迫-焦虑

疑病

5facd1fe455c2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5facd1fe455c2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5facd1fe455c2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5facd1fe455c2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5facd1fe455c2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7.38

2.42

6.04

1.79

11.31

3.29

6.69

1.44

`

0.79

8.12

2.6

6.82

2.5

12.38

3.97

7.65

2.07

2.91

0.97

t值

1.663

1.777

1.755

2.618

2.415

P值

0.097

0.084

0.08

0.013

0.016

3讨论

3.1 疫情早期,不同岗位的医务人员普遍存在心理反应不同

有研究表明,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很多医务人员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可能与医务人员群体特殊的工作性质有关[5]。此次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发展快、传播广、防护难、属新型病毒,疫情相关特点及发展探究不清造成防治难,医务人员作为收治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患者的一线人员,面对疫情的突发性、复杂性及危险性,即使进行了适当的防护,仍有可能造成自身感染,承受了巨大心理压力,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后期随着对病毒和疫情的逐渐认知和深入了解,此种情况可能有效缓解,本研究仅于疫情早期进行调查,相关调查有赖后期同行的研究和报道。医生、护士及技诊人员相较于行政与后勤人员,均接受过医学相关专业训练,医学经验明显丰富,在疫情中面对危机能较快平衡自己的心理,调节心理适应能力。而行政人员岗位多为非医学专业人员,日常工作也不直接面对患者,心理压力不及临床一线人员;而后勤岗位人员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问卷调查中得分普遍高于其他岗位,其原因可能为其岗位普遍为输送队、保洁工人等,未接受医学高等教育医学知识相对缺乏,但其工作职责中接触患者机会大,在面对疫情暴发时,使后勤人员在“抑郁、神经衰弱、恐惧、强迫-焦虑及疑病、疑病”得分上普遍高于其他岗位医务人员。疫情突发后,医院管理者应重视后勤人员心理问题,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宣教,切勿在输送、保洁、护工等岗位上出现纰漏,因小失大,影响全局。

3.2女性医务人员疫情中多存在神经衰弱方面等心理问题 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问卷调查中显示,男女性别在神经衰弱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医务人员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医务人员,据相关研究表明,女性在面对重大压力时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出现躯体化症状,对应激环境的适应力弱于男性,容易纠结于家庭关系、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等细节[6],从而增加神经衰弱方面的心理问题。

3.4 有疫情接触史或可能接触史的医务人员心理反应重

按照国家卫健委及相关专家建议,凡接触疑似病例或确认病例的医务人员均需住院治疗或至少自我隔离14天,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疫情早期,医务人员中有对相关人员接触史的,神经衰弱度高,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自己是否已被感染、是否已成为传染源、担忧家中的成员健康问题等。居住方式上,合租的医务人员较独居或家庭居住者,心理上恐惧表现更为明显,可能因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流行于春节期间,此间人口流动量大,接触未知人员或物品,对合租对象活动轨迹不清晰造成心理恐惧。

4小结

此次疫情早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问卷调查显示,医务人员在“抑郁、神经衰弱、恐惧、强迫-焦虑、疑病”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医务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工作群体,其心理健康状态可能随疫情进展发生较大的波动,本研究时间受限于疫情早期,样本量也受调查渠道、参与人数、样本均一性等限制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更新进展期待同行们更多的研究。此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担任狙击疫情主力军的医务人员,其心理健康问题应得到充分重视,否则可能影响疫情进展,在疫情防治中,疫情早期除信息透明公开、防控知识及时更新学习外,应重视不同类型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充分利用良好的社会支持,在疫情应对中除加强相关防治信息外适当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健康行为指导等课程,以积极的应付方式来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2.

[2]MichelleL, Holshue,MPH, Chas DeBolt,MPH, et al. First travel-related case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detected in United States[J]. N Engl J Med, 2020.DOI: 10.1056/NEJMoa2001191.

[3]管汉雄,熊颖,申楠茜,樊艳青,邵剑波,李宏军,李小明,胡道予,朱文珍,金征宇.武汉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初探[J].放射学实践:1-6.

[4]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编辑委员会.行为医学量表[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417-418.

[5]刘贤俊,占克斌.医务人员焦虑、抑郁状况的研究概况[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8,13(2):90-91.

[6]潘贞威,苏琳琳,陆晓星,劳恩荣.柳州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9,25(6):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