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1
/ 2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

羊护民

四川省三台县潼川镇乐加中心小学校

摘要:应用题,一向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点,也是难点。笔者通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本文主要从“联系日常生活,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讲解数量关系,培养学生逻辑关系”以及“加强题型训练,提升学生解题能力”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希望可以积极促进学生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可以得到稳定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一般规律

在我国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有些教师常常会抱怨个别学生的数学基础较薄弱,数学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不强,他们也会苦恼该用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来带领学生正确理解数学应用题的题意,甚至会出现解释不清的课堂现象。而这样也就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题意一知半解,并且也很难理清其中的数量关系。面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探索到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对学生实施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正确率可以得到快速提高。

一、联系日常生活,发展学生抽象思维

一般来说,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内容都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只是应用题所使用的语言与现实生活中的常用语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理解题意的时候容易出现偏差。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学生实现数学语言和日常语言这两者之间的转换,以此来重点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仔细阅读数学应用题题目,并且引导他们逐字分析,使学生可以更加清晰的理解这些数学语言所代表的含义,从而有效促进他们可以将数学语言逐渐融入到常用语言中。

比如,在学习“小数乘法”的时候,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小数相乘,所以他们在解该内容应用题时,就会难以理解其中的数学语言,这也就会为他们的解题造成了困扰。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一道习题:一本书的标价是24.8元,有一位同学一共买了五本,她还想再买9本5.5元的笔记本,但是她一共带了150元,问她带的钱够吗?接着,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比作这道应用题中的主人公,让学生想象自己手中拿着150元去买书和笔记本的真实场景,并且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数学语言:“这道应用题问的是这位学生带的钱够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可能就会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位学生能不能用150元买下5本书和9个笔记本。”然后,教师就可以接着提问学生:“那么,这道应用题应该怎么计算呢?”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认为可以先算出买5本书所需要的钱,再用150元减去这5本书的钱得出剩下的钱,接着再算出买9个笔记本所需要的钱,将其与刚刚算出剩下的钱进行比较,若是大于剩下的钱,那么答案就是不够;反之,若是小于,答案则是够。”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分析应用题中的语言,使学生可以正确理解其中的题意,以此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更好地发展。

二、讲解数量关系,培养学生逻辑关系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各个条件之间是有着特定的数量关系的,而数量关系的存在也预兆着其中也蕴含着一定的抽象性。而当数学应用题所涉及到的范围越广,其中的抽象程度也就相应的变高,学生也就越难正确理解该应用题题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向学生讲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可以对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关系。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或者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等各种方式,使学生可以在脑中形成数量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概括一些数学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总结,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正确率。

比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并且引导学生找出长和宽、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其次,教师可以接着带领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中数量关系,并且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笔在桌上摆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明白底和高所对应就是长和宽,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该面积公式的理解程度。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些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数学应用题,并且让学生指出其中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同时让学生求出其面积,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楚其中的数量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总结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数量关系,以此来帮助学生建构一个稳固的面积公式体系。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和联系,带领学生正确分析面积公式中的数量关系,以此促使学生可以轻松解出这类型的数学应用题。

三、加强题型训练,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题型是多种多样的,而由于有的学生本身所见到的题型数量并不多,导致了他们在面对新的数学应用题题型时,就会产生出手足无措的感觉。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应用题题型的训练,以此来充实学生的数学应用题知识。教师可以是对数学应用题的题目进行一定的改编,或者是让学生尝试着将其进行改编。这样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掌握到数学应用题中的一般规律,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关系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也就得到相应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相遇问题”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出一道应用题:张华和王明同时从自己的家里向学生出发,前者每分钟走60米,后者每分钟走70米,经过了5分钟之后,他们在学校的门口相遇,求他们两个之间相距的距离。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数学语言和数量关系。当学生思考之后,有的可能会说:“我认为可以将这两位同学这5分钟之内走的路程算出来,然后再将这两者相加就可以求出最终答案。”这时候,教师还可以继续为学生讲解另一种解题思路:“其实还有另外一种解法:我们可以先将这两位学生每分钟所走路程之和求出来,接着再求出5分钟他们所走路程之和。”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这两种解题方法之间的区别以及共同点,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通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应用题解题思路,从多个方面来加强对学生的数学训练,以此促进学生可以熟练转化其中数学语言并且正确认识数量关系。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是有着一定的规律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探索到其中一般规律,并且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对学生实施更加科学的数学解题教学,使学生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可以得到稳定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承义.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及解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7(S1):148-150.

[2]伊晓琪,陈娜.如何提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J].赤子(上中旬),2017(0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