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3
/ 2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周玮

黑龙江财经学院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150025


摘要:当前全球一体化下的跨文化交际,对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跨文化英语教学工作,尽最大可能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每位教师都要做到与时俱进,勇于进行教学模式的革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高校英语教学必须要勇于创新,要与当下跨文化交际的背景趋势相吻合,对此进行研究的专家学者也要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加大研究的力度。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关键词:跨文化;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受众广,学时长,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能够将单向的线性知识与广博的人文知识和思维能力提升相结合,充分利用课程的隐性教育资源,在知识传授中注重价值引领,做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教育学生坚定中国立场、面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新形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

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构成,主要可以从3个维度入手:一是认知维度。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认知能力是指交际者必须具备可以理解和跨越不同语言或非语言编码进行交际的能力,即要求掌握目的文化的交际体系、认知的综合能力、文化的理解等。二是情感维度。情感维度强调的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情感能力,即适应动机、身份、审美等基础上的较好的文化移情能力,最终获得得体的交际策略。三是行为能力维度。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人或群体进行交流时,交际能力体现在具体的交际行为当中,从而实现必要的沟通。而这个跨文化交际行为能力则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行为层面的具体体现。同时,行为能力也是认知能力、情感能力等重要的支撑和铺垫,在具体行为中展现出个人所欲表达的认知和情感经验。一般而言,跨文化行为能力涉及3个层面:首先是技术能力,即解决不同问题应具备的可用知识和技术。其次是协调能力,即与他人进行和谐友好沟通交际的能力。最后是应变能力,即灵活采用合适的交际策略,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难题,确保交际最终目的实现的能力[1]

2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关系解读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强调,在教学中既没有“无教学的教育”,即只有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道德意识和行为,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即教学中如果不进行德育,教学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而德育如果脱离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课程思政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理念引领,也是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的重要课题。《大学英语》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也是一门中国文化传播课程,同样承担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2]

大学英语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的目标,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从“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三个方面全方位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的思维,辩证地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

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策略

3.1设定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的双重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既决定着教师对于教学任务的认识,又统领着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高校英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加强对课程思政定义、内容与内涵的研究,继而改变传统英语课堂中单纯以知识教育为主的目标机制,形成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的双重课程目标。英语教师应同等看待两项目标,遵循交融、互促的原则,以英语教学目标推动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再以课程思政目标辅助英语专业知识教学工作,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协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2立足教材,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仍存在较明显的母语文化缺失、思政教育缺位现象,基于POA的大学英语智慧课堂致力于探索如何将思政治教育与英语学习有机融合,良性渗透。语言是国家文化的承载,任何语言教学内容都有其语言国的意识形态性,大学英语教材必定承载了西方的意识形态。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立足于《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全新版进阶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两套教材,分析经管类和理工类学情,以POA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指导,以课程建设EPM核心理念为依托,在教学大纲中增加爱国主义教育、人格品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国文化教育等内容,确保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主题、各个单元、各项课堂活动,将其自然融入教学内容中,使其成为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逐步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3.3丰富融合方式,课堂教学多元化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全方位深挖教材主题与思政核心内容的交叉点,建构教学目标与思政两者之间的联结点,力求达成课程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使思政切入点的课堂效用最大化。提升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交际和服务专业的应用能力,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显性特征,旨在常规语言学习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切身体会、深刻理解并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隐形特征是在进行显性教育过程中避免生硬枯燥的口头说教,而是“无缝对接”,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辨能力,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解读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同时把母语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把具有当代价值、现实意义的文化精髓传扬出去,教会学生用外语展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4]

3.4实施契合英语特征的课程思政评价方式

有效的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政观念。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可以从“课中表现”与“课后考核”两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结果。首先,英语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那些传达正确思政观念、表现出正能量观点的同学,借此引导其他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政观念,营造良好的思政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政观念和行为。其次,英语教师在课程结束之后,设计英语考试题目和评分标准的时候,应结合考试内容引入相关思政素材,对于表达正确思政观念和正能量思想的学生应给予更高的分数,以进一步强化学生提高个人思政修养的意识和行为[5]

结束语

总之,大学英语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促进作用。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本质吻合、内容契合、功能一致,协同性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学生、课堂、课外活动等进行思政融入,以提高大学英语思政教育能力,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从英语学科角度促进学生品格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琳.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9(10):189-190.

[2]甘雯“.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大学英语思政元素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9(36).

[3]张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9(33).

[4]张新颖,李红梅.论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36(06).

[5]张玉青.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J].海外英语,2020(1):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