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思考,受益终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4
/ 2


教会思考,受益终生

薄梅

天津大学附属小学 天津市 300072


教会学生知识,并不难,难在教会学生思考,思考顾名思义,给孩子充足时间,给孩子创造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环境,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感受新知,这就好比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一样,哪怕刚开始时孩子撒的满地都是米饭粒,衣服上也沾满菜汤,也要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学会吃饭,学会思考虽说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但本质意义上是相通的,结果也是一样的,都是会受益终生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用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把学习的权利和思考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

刚开始时,我对教会学生思考的提法不甚理解,认为在有限的时间里多教会学生知识是最重要的,而且对合作学习也产生过怀疑,认为那是在作秀,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效果的产生,让我陷入了思考,现在我深深的理解到“教会学生思考”的重要性了,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加入“教会思考”的教学环节,让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洞察出孩子思考时出现的问题,加以正确引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哪怕这个效果不会当时显现,但我想思考的好习惯是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的。

一、课前预习是学会思考的前提

课前预习是指孩子在上课之前,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一个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遇到不会的问题很自然,但是我不提倡带着问题去听课,我想听到孩子遇到问题后,他想到了什么应对方案,哪怕孩子说我想到的这些应对方法都解决不了问题,我也认为孩子的预习是很到位的,因为他思考了,而且我也在他的陈述中找到了问题,同时他的问题也将提示我在今天讲课时应注意的细节。

例如在学习在“认识体积单位”的时候,我留了个预习作业,让大家都真切的感受到“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课上我首先让孩子从概念入手说明“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然后让孩子汇报预习结果从小的说起“1立方厘米到底有多大,有的孩子拿出现成的学具演示,有的孩子拿出捏出来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还有一个胖乎乎的孩子伸出自己的大拇指卡住指甲部分演示这也是1立方厘米,孩子们通过预习,通过课上交流,明确了1立方厘米究竟有多大,孩子们的高兴劲都写在了脸上,这是我有“步步紧逼”让孩子们演示“1立方分米”究竟有多大,孩子们纷纷拿出自己的杰作演示给大家看,可高兴啦!该到“1立方米”出场啦,可是谁也不说话啦,我问:“你们刚才的热情呢?”孩子们说我们心里明白但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太大啦,没办法做,我又顺着孩子们的话说:“没关系,老师帮你们解决,我这有几根1米长的米尺,你们开动脑筋,几个人合作能不能搭建出1个1立方米,”这时学生们情绪又激动了,纷纷出谋划策,比来比去,大概有2分钟左右,有一组学生搭出了1立方米,他们4人利用米尺搭面,又4人搭脚这样1立方米就搭出来了。于是乎其他组也纷纷效仿,学生们发出慨叹,原来1立方米是这么大,这时我又发问了,你们能不能就用3根米尺搭出“1立方米”教室又“沸腾”了,孩子们争论着比划着,大约有3分钟了,还是没有结果,这时我站在了墙角,指着墙角说:“看他能帮咱吗”聪明的孩子马上醒悟,利用墙角用3根米尺搭出了“1立方米”孩子们“欧耶”声不自觉的迸发出来,他们即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又从中学会了合作,通过这节课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都不要去参与,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交流的机会,适时的给点小暗示,相信这样的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中疑义是学会思考的积淀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虽说是句很古老的格言,但它却是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疑问的良药,教会学生一定不要怕别人笑话自己问的问题“小儿科”,达到我的目的--------“懂了,明白了”让孩子们具有开朗的性格,做到“问自己的疑问,让别人笑去吧”

例如在练习一道分数应用题时有一部分孩子们就出现疑义,“快慢车同时从A,B出发相向而行,当快车行了全程的75%,慢车行了全程的62.5%,此时两车相距60千米,求A,B两地的距离”当时出现了2种答案,一种全程160千米,另一种全程480千米,双方都试图说倒对方,但都对对方提出的问题无法解释,结果全程为480千米的这部分同学说可以通过验算得到已知条件两车相距60千米,而如果结果使160千米验算不回去,这时我也加入“480千米”的队伍中替他们说话,“160千米”那部分同学不干了,说就是不对,“480千米”方又拿出咄咄逼人的阵势,非要说出为什么,这时教室安静下来,同学们陷入了沉思,不一会“160千米”方就找出被大家忽略的条件

“两车是相向而行,不是同向”,又是片刻的安静,“480千米”方的一部分同学“呕,原来如此”但还有几个同学还是不明白继续坚持自己的道理,这时就有人开始嘲笑他们,在此关头我适时的对这部分同学进行了教育,同时鼓励“480千米”方继续寻找更能让大家接受的算理,同时我也给了提示“画画图 看能解决吗?为什么75%X-62.5%X不等于60”经过提示并通过画线段图孩子们知道了75%X-62.5%X不是重叠部分的距离,所以等式不成立,此时双发孩子都露出了笑脸,虽说一道题用去了我半节课时间,但我认为“值”毕竟孩子们是自己想通的,不是老师灌进去的,这种做法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做题,而是教会孩子思考,学会质疑,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开希望之门。

三、课后延伸是学会思考的升华

让学生自主学习,开发潜能只是手段,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思考空,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即“授之以渔”。这样才能使其终身受益。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并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敢问善思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出了一道思考题:“有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在一直线上滚动,求它运动一周后运动轨迹的长度”,我首先要求孩子读3遍题,然后质疑,有的孩子提出“滚动”是什么意思,“运动一周”是什么意思,最后我把问题留给大家,咱们共同研究。通过大家试验孩子们区分开了“滚动”“翻动”“滑动”;“运动一周”指的是从原始状态回到原始状态。最后我们借助多媒体课件看清了正方形在滚动时,所走的弧线,利用圆周长公式球出了它的运动轨迹。看着一部分同学眼中还留露迷惑,我又演示课件,并鼓励已经听会的学生到讲台前来讲题。最后我问:“你们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孩子们各抒己见,大谈收获,对于还想知道什么这个问题无人问津,这是我有引导学生你们能不能仿照这道题给自己出道题来考考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真懂了,这时孩子又来了兴趣,纷纷给自己出题,大多数孩子是将正方形边长的数据进行改动

没有什么新意,正当我不知如何启发时,发现有一个孩子将题中的正方形改为长方形,我如获至宝,将他出的题拿到大屏幕前进行展示,对孩子出的题给予了肯定,对于他敢想的精神大加赞扬,并将此题留作回家作业。通过这节课教学,我觉得在课上经过合理组织、调控,让学生不断进入兴奋状态,使课堂教学产生一波未落一波又起的高潮,让孩子在自主探索的情趣当中,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领域,让思维插上“翅膀”越飞越高!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多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间,尝试思考的乐趣,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就能不断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教会学生要学会思考,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坚忍不拔,一丝不苟的意志品质,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新世界对人才的需要,成为新世界合格的人才。



成果:天津市基础教育2010年教育教学成果(成果编号:cx-2010-005-xs-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