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治国理政历史智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6
/ 2

中央苏区治国理政历史智慧

温娟华 王勇春

瑞金干部学院 江西 瑞金 342500 摘要: 2019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赣州时指出,要从瑞金开始追根溯源,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党史专家说:上海建党,开天辟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瑞金建政在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国际共运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中央苏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也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群首脑机关驻扎地,所在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党和红军在中央苏区这片红土地进行了中央苏区局部执政的重要尝试,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只有 10 年的情况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孕育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雏形,使陷于苦难深渊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关键词: 中央苏区 ; 治国理政;历史智慧



一、在实现伟大目标的前进征程中,坚持党的领导蕴含了政治智慧

愚公移山的故事都熟悉。故事讲的上古时候,北山有个90岁的老头愚公,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他觉得这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家的出路,出入很不方便。就把子孙们叫到面前,同大家商量把两座大山移走。最终他们感动了天上的神仙,最后帮愚公把两座大山给搬走了,大家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如果把愚公一家比作是中国共产党的话,愚公绝对称得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先锋,杰出代表;我们大家可以试想,如果没有愚公“聚室而谋,明确挖山的伟大目标,统一思想,把内部的力量拧成一股绳,能最大限度激发奋斗的动力吗?

我们党在革命斗争年代,我们不只是移两座山,我们要搬走的是三座大山。在实现伟大梦想征程上,为什么中央苏区能?就是在任何的弯路,陡坡路和岔路口,都坚定不移地跟着党走下去!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一成立,在一大纲领中郑重提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远大目标。中国共产党就承担起“在自我革命中引领社会革命,在社会革命中不断自我革命”的远大目标;到了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伟大目标——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国家,让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参加国家管理——解放他们,让他们翻身做主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豪迈有力,无畏无惧!让苏维埃的旗帜插遍中国!

二、在探索制度建设中,坚持人民的根本利益蕴含了实践智慧。

制度(Institution)从宏观的角度来讲一般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规)、戒律、规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的总和,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所以一套好的制度非常重要,才能起到共同遵守,起到调节和规范作用。中央苏区制度建设中做出了哪些成功探索?

从政治地位确定来讲,一是保证了广大工农群众当家作主。为让广大工农群众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旧中国向工农民主专政的伟大跨越。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选举细则》——确保了最宽泛的民主选举权。在法制建设、政权建设,党的建设,军事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廉政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制度。革命前,中央苏区和全国各地一样,土地都不在老百姓的手中,土地这个命根子都不在广大农民手中。“一个万户穷十里”,在赣南流传一句民谣:一担谷子借9年,99担到堂前;好汉难欠三担谷,过了十年一百六。为了让广大农民拥有命根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一苏大会就颁布施行了《土地法》。一苏大会上通过的土地法——解决了他们活下来的长期的历史大难题,让广大农民有了活下去的命根子,土地的利益落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身上,让广大农民有了活下去的靠山。所以当时流传这样一句“龙靠水来虎靠山,我靠红军把身翻,打倒地主和土豪,工农当家坐江山”,翻身的农民把苏维埃政权看成了自己的靠山,中央苏区好不好——就看这些朴素的歌谣民风就能很好传递出来。

三、在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中孕育了干部教育的发展智慧。

中央苏区时期,无数的苏区干部凝心聚力,创造了苏区时期第一等工作,创造了苏区干部好作风,提高了党的威望和号召力,在工农兵劳苦大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给出了中央苏区为什么行的最好答案!中央苏区为何能培养和造就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苏区干部好作风?为何能把勤俭节约光荣,奢侈浪费可耻成为整个苏区的普遍风尚?首先得益于中央苏区时期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的人才培养!

中央苏区采取了怎样的培养举措?具体的方法有很多。一办班,大规模快速培养的不少优秀干部人才;二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干部,从实际斗争中选拔人员。


一是加强办班培养干部

重视干部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刚成立的时候,其实成分大多是知识分子。像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他们社会成分均属于知识分子,他们代表着当时全国的50多名党员,这50多名党员也都是知识分子;但随着队伍扩大,农民、工人背景出身的文盲干部越来越多,教育培训势在必行。当时人才虽然很多,但在红军和苏区创建初期,干部和工作人员的紧缺是非常普遍的。1929年6月1日,红四军前委给中央的报告:“现在红军中第一急需的是工作人员,因长期的斗争,损失太多,各级军官各级政治人员都十分缺乏,唯一的希望是中央派人来。”可是,中央能够派出的干部极少,且要来到这山坳里的中国,路途艰难,危险又大,远远满足不了需要。1930年10月31日,中央在给赣西南特委的综合指示信中提出:“培养与训练新的干部,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中共中央的指示是:“干部续有派去,但主要在自给,宜速办党校及苏维埃干部训练班。”

为提高党政干部工作能力,加强干部教育培训,设立各类干部教育培训学校——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1932年苏区中央局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任弼时担任校长,学员主要由各省委、省苏和省工会派送;学习内容主要为三方面,一是军事学习;二是实际工作常识;三是政治经济常识,学制不等,有4个月的,主要是为党、政府和工会培养中层干部;另外一所重要的学校是苏维埃大学(国家行政学院的前身),但最大区别就是为地方苏维埃政府培养干部,设立两种班次“普通班和特别班”。

二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干部,从实际斗争中选拔人员。当时提拔干部的三个条件:‘一是注意阶级出身,拥护土地革命的人;二是工作积极能艰苦耐劳;三是有活动力量的人’。革命年代,选人用人看中能力,当时在干部队伍选拔中就有一个明确的措施——在从事过实际工作中选拔人员到领导机关工作。正因为这样,中央苏区时期大规模快速培养了不少优秀干部人才,成为了干部队伍建设乃至于整个中央苏区时期政治清明的基础,这“不但造就了一大批会治党会治国的有力的骨干,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会治军的有力的骨干。”他们成为了苏维埃的开创者,也成为了新中国的奠基者。毛泽东同志对选任干部有深刻见解,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

作者简介:温娟华(1986-11),女,江西瑞金人,汉族,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央苏区史、中央苏区调查研究、红色基因传承实践等。主要从事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及教学工作,现于瑞金干部学院就职。

5fd968ade76de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