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成果转化问题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6
/ 1

新时代高校成果转化问题思考

杜璨

辽宁大学 科学技术研究院

钱学森先生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从1955年冲破重重阻扰返回祖国到逝世的54年中,他以其非凡智慧、渊博的学识、卓越的才能和献身精神,为祖国为党为人民不懈艰苦奋斗,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以及教育和科技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丰功伟绩。

钱学森先生深厚的的科学素养、在学科选择上的远见卓识以及丰富的兴趣涉猎与其幼年时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不可分。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早年留学日本,后民国初期在教育部任职,教育理念先进,没有将钱学森送进当时盛行的私塾,而是进刚刚兴起的现代教育-北京国立高等师范附属小学(今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邓颖超时任北师大附小教师,又入北师大附中,而届时林砺儒任北师大附中校长,其制定了启发学生兴趣和智力的教学方案,鼓励学生全方面发展。钱父注重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全面均衡培养,在小学、中学的寒暑假期间都非常丰富,从抓鸟捕蛇做标本、举办展览、到识别矿石,再到学习油画、山水画,接触摄影、小号、交响乐等。钱学森在北师大附小、附中的同窗陆士嘉、张维亦成长为一代大师。钱学森的家庭教育自小教育孩子学理工,走科技强国之路,另外注重音乐、绘画等艺术课程的学习,强调学会艺术上的宏观形象思维。

在学校教育方面,讲究科学与艺术并重,多学科综合发展。钱学森在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后,他攻读机械系,涉猎众多航空工程方面得书籍,同时喜爱音乐、绘画和摄影,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得书,是上海交通大学乐队的小号号手。在赴美留学后,攻读航空系研究生的同时,选修了物理系、数学系、化学系和生物系的课程,并于1939年拿到了航空科学和数学科学两个学科的双博士学位。可以说钱学森先生取得的重大成就与其接受的文理并重、多学科均衡发展、并以艺术思维扩展视角有重大联系。

钱学森先生非常关心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他不仅在中国科技大学担任系主任和教授,而且还广泛关注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这是钱学森先生和南开大学杨石校长在讨论教育问题。尤其关心青少年的成长问题,在教育子女时,钱学森也支持根据兴趣读一些课外书,对于考试成绩,主张没必要全拿满分。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先生提出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在学习完钱学森先生的教育之路及其提出的钱学森之问后,我们应该反思现行教育为何培养不出“科学大家”和具有创新思维的优秀青年?文理分工及单学科培养的方式势必造成学生基础薄弱,望子成龙、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亦使学子缺乏潜心研究的动力。立德树人全方位发展,才是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