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园的实践及环境育人功能调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8
/ 2

药用植物园的实践及环境育人功能调研

郭宇轩 张淑华

锦州医科大学 辽宁锦州 121001

摘要:目前国内高等医药院校附设的药用植物园集教学实践、科研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是药用植物学、生药学等课程的教学实践基地,在学科建设与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探索高校药用植物园的环境育人功能与有效的实施途径,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提升校园文化水平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 :高等学校; 药用植物园; 环境育人; 实施途径

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等七部门2012年联合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宽厚人文底蕴、积极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的研究型和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而实习实训是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的很多医药院校大部分建立了药用植物园,结合药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托植物园进行实习实训工作,在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进行中药生产实践能力、提高创新意识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一、国内外药用植物园建设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中国古代最早的药用植物园

“药园”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北齐时期(550-577年)诗词中:“千斤买药园,中有芙蓉树。”《乐府诗集·卷八十七·杂歌谣词五》)。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药用植物园最为兴盛的时期,药用植物园有药园、药圃、药栏、药院、药畦、栽药圃、采药圃等称谓。当时的唐太医署药园,是我国古代最大的药用植物园,也是最早的药学高等教育机构。

2、中国现代最早的药用植物园和机构

最早的药用植物园:1947年,中国民国中央林业实验所常山种植试验场(四川药用植物园前身)在四川省南川金佛山开创,当时种植药用植物292种,占地0.7公顷,号称我国建立最早的植物园;最早的药用植物园机构:1947年浙江省立医学院成立“浙江省立医学院附属药用植物园”,是至今发现我国最早的“药用植物园”机构称谓。

  1. 中国最大的药用植物园

广西药用植物园,创建于1959年,占地202公顷,植物园共收集、保存活体药用植物品种5600多种,其中珍稀濒危药用植物100多种。占地面积和引种数量,均居我国乃至亚太之首,有亚太第一药园的美称,2011年,获吉尼斯最大药用植物园世界纪录认证。

4、国内著名的药用植物园简介如北京药用植物园;广西药用植物园;贵阳药用植物园;海南药用植物园;南京药用植物园;四川药用植物园;云南药用植物园。

5、国内附设药用植物园的主要高等医药院校,国内最早的医药院校及科研院所附设的药用植物园是1955年建立的北京药植园前身———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用植物试验场标本园。56年来,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安徽中医学院、广东药学院、桂林医学院和滨州医学院等国内数十所医药院校都建设了自己的药植园,这极大地方便、形成了常态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国外现代最早的植物园

现代植物园诞生于欧洲,最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植物园早在1542年就已开园,其最初角色是药用植物园。

二、药用植物园建设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作为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在药学教育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而药用植物是我国中药、中药饮片、中成药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药学专业的重要学习对象,药学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科学,目前,国内多数高等医药院校都有药用植物野外实习基地,如: 中国药科大学的芜湖丫山基地,沈阳药科大学的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基地,山东大学的沂山国家森林公园基地,辽宁中医药大学的千山基地,第二军医大学的西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地,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青城山、峨眉山基地,河北医科大学的五岳寨漫山及安国基地,陕西中医学院的秦岭基地等。但野外实习基地一般路途较远、每次实习时间有限,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为此,建设学校附设的药用植物园,形成方便、常态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许多高等医药院校的不二选择。

三、药用植物园环境及实践育人功能的实施途径


(一)引导学生更好的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过程,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然要求。目前,为提升药学专业广大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主要的做法是通过在专业理论课中引入古今中医药大家行医事迹、行医哲学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分析、医德医风教育、弘扬大医精诚精神以及经典医学古籍阅读感悟征集等途径。这一系列举措,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中严谨躬亲、至精至诚等文化精髓的理性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投身到行医用药的卫生事业中。

(二)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工作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传统中医药采集、种植及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

加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教育应当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中医药采集、种植及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为契机和载体,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热情,增强学生自觉体悟,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内生动力;同时,社会服务是高校重要职能之一,在校生是高校宝贵和重要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高校及高校学生应当发挥其优势,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汲取和吸收群众的智慧和经验,为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好准备。有调查显示,民众对“中医对人与自然社会化关系的认识”表示了解的只占 20%左右。所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传播传统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高校学生将文化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能是一种兼具效率、效果并使多方受益的文化传播方式;通过建设药用植物园,更好的厚植中医药校园文化,让学生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中医药是流传千年的中华文明精髓,它不仅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更包含独具魅力的文化价值。弘扬中医药文化,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提高国家软实力。传播传统中医药文化,医药院校更具有自身专业优势、人才优势,中医药类院校要充分利用这两点优势,厚植中医药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尚智,王英,原霁虹.高校药用植物园的环境育人功能与实施途径[J].药学教育,2014,(2):54-57.

[2]郭化山.医药类院校药用植物园建设的现状及可行性研究[J].科技视界,2012,(20):88,112.

[3]沈浩.以外综合教育为平台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J].社科纵横,2014,10:155-157

作者:郭宇轩,锦州医科大学药学院2018级学生;张淑华:通讯作者,是该课题指导教师;

本文系锦州医科大学2020年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课题 “药用植物园的实践及环境育人功能的调研”,项目编号:S20201016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