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全息之力,敲阅读之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8
/ 2

借全息之力,敲阅读之门

陈挺妙

浙江省温岭市方城小学

摘要:全息阅读教学,是指用全息思维方式观照阅读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中将文本看作一个研究主题,注重阅读教学前、中、后的延伸与拓展,以此实现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充分互动及多元探究,最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全息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永恒的课题,但随着课改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持续推进,来自教学实践中的窄语文、泛语文和非语文的种种现象,已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全息阅读教学研究的根本追求,就是致力于学生以阅读能力与探究品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同时开发课程资源,完善教材建设,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创造更好的条件。

(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引导学生全息拓宽

在实际的教学中,全息拓宽的环节是有许多变式的。因此,我们可以以文本为全息元,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作好全息阅读的准备工作:

1、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生活中体验

要拓宽学生的阅读期待,就要丰富学生的直接生活体验或者间接生活体验。尽量引导学生的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充实生活,积累生活,把生活看成七色阳光,在教学中,在活动中,实践体验。扩充生活源泉,在校外组织学生亲自去做,可以看演出、编手抄报、拍照片、上网浏览……在家里还应该鼓励孩子尽力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增加对劳动的感受,节假日,更要有意识的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参加社会活动,引导孩子参观生活,留心生活,亲身体验生活,这些生活体验都是孩子今后文本学习最宝贵的学习体验。

2、让阅读得益于课外——读相关文本

有的文本材料生成于久远的古代,像《草船借箭》、《晏子使楚》等;有的生成于遥远的异国,像《卖木雕的少年》、《全神贯注》等,语言材料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较大的落差,学生缺乏文本作者的生活体验,而教材中又没有较深入的诠释。此时,就需要合理地呈现相应的课外教学资源,来缩小学生与文本的差距。这样有利于化解学生的疑惑,拓宽学生的知识背景。

3、交叉、渗透也相宜——跨学科寻找

学生阅读的教材虽然是很好的文本,但《新课标》提倡各学科之间的相融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就不能单捧着教材在那读,只要是对文本品读,理解、感悟有帮助的,我们都可以为我所用。如写景的课文,我们可以去编编小诗,像美术课一样去画话图,运用色彩,感悟、体会文本中所描写的瑰丽景色。

(二)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吸精髓——激发课中全息互动

学生所阅读的文本自身也是一个系统,寻找文中最佳的全息元,进行全息解读文本,激发课中全息互动,这就成了培养学生全息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

1重锤敲打精彩点——物换星移几度秋

有的课文有一些典型的语言现象和关键语句。例如我校林剑红老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父亲说的一句话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明白这是一位坚忍不拔的父亲,从这两句精彩点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及孩子对父亲的信赖。文章的难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2善于捕捉辐射点——惊涛汹涌向何处

有些文本中的词句暗藏一些辐射点,它们统领着全文,具有辐射作用。只要把握住这些辐射点,就能很快地进入与文本的对话状态。例如,在执教《全神贯注》一课时,可以紧紧扣住课题“全神贯注”这四个字进行教学,在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辨析“全神贯注”的意思,紧接着通过找句子、谈感受,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体会到罗丹“全神贯注”的魅力所在,最后产生了共鸣。在许多课文中,都有这样的一些关键的词句,我们不仿借此“以点带面。

3、潜心寻找矛盾点——淡妆浓抹总相宜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以此作为切入点,能有效调动学生思维,引发学生认识分歧,先“异”而“同”,这样自然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利用课堂上的有效资源,只要能展现学生独特思维方式和良好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真实感悟,促进学生认识深化、情感发展的生成性资源,都值得我们捕捉。

(三)、意犹未尽,延伸课文——组织课后实践探究

有了课前的全息拓宽,在课堂中充分多元互动,全息阅读教学还需要最好的课后事件练习。语文教学需要拓宽外延,走出课堂。因此,学习语文更要把学生引向社会,读好社会这本“大书”。

1、借助文本,迁徙仿写

小学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表达形式、潜词造句等的学习模仿,教师有必要选择推介那些和课文表达形式相类似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例如,学习《落叶》这一课时,创设情境,采用文本、师生、生生对话的方式,体会落叶给蚂蚁、燕子、小鱼、小虫带来的情趣,之后引入课外作品《秋姑娘的信》,让学生们在诵读中体会落叶的聪明能干,最后让学生仿照这两首诗,围绕“秋天”仿写妙趣横生的小诗。这样,用描写秋天的童话、诗歌组合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想象,拓展文本空间,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材料,传递了美好的情感信息。

2、针对文本,反思评论

阅读过程中,经常进行反思性的、批判性地思维,有助于形成创新性的人格。反思式的评论就是针对某篇课文中遣词造句、情节构思、人物形象等发表自己的评论,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设想。例如《桥》一课,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写一下反思式的评论,写一下自己的读后感,学生亲自感受这种情境中人们的表现,感悟到老汉的出现对人们逃生中所起的作用,感悟到老汉在危关头让党员留下的高尚,感悟到老汉的伟大。与文本的对话,与文中人物进行交流,并且会发表自己的感想,这才是学语文。

3、融合课外,研究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学生带着问题研究,通过观察、实验、查询等手段搜集材料,然后分析得出结论,形成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等成果。这类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比如,《爬山虎的脚》一课可以让孩子课后在校园里、家附近寻找一下爬山虎,通过自己亲自观察爬山虎的脚怎样爬的,及时记下观察日记,并在班级里进行图片和观察日记的交流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将认识转化为行为,在实践中加深体验、升华情感。


全息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三者间进行的平行交谈、平行沟通、真诚互动的教学方式,是生命灵性融合、理解、丰富、展现的一种美好境界。让我们借着全息之力,推开阅读的大门,朝着 “大道至简”的教学艺术境界不断追寻!


参考文献

[1] 杨晋夫, 范蔚. 全息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探索, 2019,(09)

[2] 卢雁红. 全息互动,综合发展——全息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J].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