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字载体的演变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4
/ 2

汉字文字载体的演变浅析

张蒙

新乡市博物馆 453000

文字是需要物质材料作为其载体的,承载文字的物质材料可称为“文字载体”。中国是世界上使用文字载体最为丰富的国家,从古老的陶器到甲骨、金石再到竹木和帛书,直至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纸张,中华先民们尝试了丰富的书写材料,留下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一、汉字发展准备阶段的文字载体

此阶段的文字载体所记载的,首先是语言等信息,其次才是简单的文字信息。

中华民族曾经历了一段非常长的无文字时代。当时人们传播信息,只能依靠语言,后人想要知道前人的事情,只有依靠口耳相传。在漫长的口耳相传中,信息不免有遗漏、误传、歪曲,这是留下的古代文化信息都非常少的原因。

随着语言的发展,为了延长信息的保存时间,古代先民们逐渐发明出了辅助工具来增强信息的记忆,就出现了“结绳记事”和“契刻”这两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我国最早关于结绳记事的文献记载为《周易·系辞下》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关于结绳记事的突破性考古发现,但是在很多文化遗存中,都发现一种名为“觹”的器物。这种器物是一种专门用于解结绳结的工具,且器身中间有孔洞,可以随身系挂。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绳索应是当时比较常见的一种生活资料,为结绳记事的物质基础。

但是,结绳记事的作用只能帮助人们记录和回忆有某件事情或者与之有关的数量,无法让人们记得事情的具体细节或产生图像感,所以,人们就在可以刻写的竹板或木板上,用特定的线条或符号作为标记。契刻符号在某种程度上承载着由普通计数信息向文字信息过渡的使命。在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中,有许多具有文字特征的契刻实物出现。在裴李岗文化遗址中,挖掘出了多个骨质契刻,这些契刻已不是之前的简单刻画线条计数,而是有鲜明的“点画”“转折”等近似于文字的笔划,具备了文字的基本条件。

二、文字发展启蒙阶段的文字载体

在我国多处地区,如良渚、仰韶、龙山、大汶口、马家窑等文化遗存中,均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陶器,其上刻画有清晰地花纹、图案和非常近似于后世文字的符号。这些符号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并覆盖大半个中国。彩陶上契刻的文字符号,具有了标志着文明与进步的文化功能, 从这个意义上说, 它的出现不仅是人类区别于普通动物的重要标志, 也是人类从原始蒙昧时代步入文明社会的道路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已经会使用打制石器,而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开始磨制石器,说明人类使用石器的时间非常早。但是受到工具的限制,最初先民使用石质作为文字记录的载体,只停留在简单的在石头表面涂抹简单图像的阶段,直到金属工具的大量应用时,才出现了真正的凿刻文字,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先秦石器的“石鼓文”。石鼓共有十个,每个石鼓上用大篆刻有赞颂君王功业的诗歌。唐代李贤认为石质文字载体中“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碑碣的主要内容是记载功劳、表彰功德,还有诗文书法、名人手迹、神道墓志等。它们不仅记载了秦汉以来许多珍贵的历史,保存了儒家很多重要的著作和佛教的经典,同时,留下了历代许多书法名家的真迹,称为后世拓印、摹写的范本,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门重要的学科。

根据现有的古代文字来判断,我国最早的成型文字应为甲骨文。甲骨文出现在商代后期,是帝王占卜时的记录,被刻在占卜时所用的龟甲或兽骨上。殷商是一个迷信的时代,《礼记·表记》中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我国时代最早的系统文字,此时的甲骨文虽以象形字为主,但一些甲骨卜辞上的文字整齐、笔画均匀,同时可以让后世从甲骨文中了解商代的帝王世系、纪年,以及祭祀、战争、农业等诸多文化信息提供了宝贵的文组资料。

从商代中后期开始,青铜器开始作为一种文字载体登上历史舞台。青铜器是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并在商周时期广泛用于祭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作为重要的礼器走上祭祀的神坛,其上所铸刻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最初,青铜器上的文字只有少数几个字,后来逐渐发展到几十字几百字,内容也从只铸刻族名或符号,发展为记载重要的祭祀、讨伐、封赏、训诫等内容。青铜器在当时代表了整个社会最高端的技术,用它做铸造的器物象征了绝对的统治权利,很多青铜铭文中有类似“子子孙孙永宝用”等字样,所以只局限在统治阶级少数人所用。

三、文字发展成熟阶段的文字载体

甲骨、钟鼎与碑碣虽然都是文字的载体, 但它们或是因为材料不易取得,或是因为自身过于笨重,所以,不太可能成为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文字书写材料,人们需要一种更为廉价而方便的文字载体,所以简牍应运而生。简牍有之之前书写材料都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极易获得的材料和简单的装帧工艺。竹简是将竹子经过裁切、烘烤等工艺后,制成窄而长的竹片,称为“简”,在其上进行书写。为防止竹简上的文字顺序错乱而影响阅读,一般在竹简的上下三分之一处打孔,再使用细麻绳或牛皮绳将其编连在一起,成为一束,称之为“册”或“策”。阅读时展开,使用后再卷起。简牍的这种书写和装帧形式,直接影响了我国后世的文献书写格式。

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种和简牍同时并存的文献载体,那就是帛书。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养蚕历史,殷商时期就有非常发达的丝织手工业,这为帛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帛书有着比简牍更突出的材质优势,轻薄而便于携带,幅面更大更便于书写,并可根据书写的内容长短“随事裁之”。但是因为帛的造价太过高昂,只能为士大夫贵族阶层所用,所以没有广泛地流行。

先民们在数千年的文字发展史上,终于找到了一种物美价廉又方便携带的文字载体,那就是纸张。张秀民先生在《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中评价纸张“有纸草之便而不易破裂,有竹木之廉而体积不大,有缣帛羊皮之柔软而无其贵,有金石之久而无其笨重”。通过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实物来看,纸张并不是在发明之初就替代了帛书用于书写,西汉时期纸张就已经出现,当时的纸张制作粗糙、组织松散,表面并不光滑,并不适合用于书写和绘画,更多的可能是用来包裹物品。直至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作出了质地更加坚韧、表面更光滑、造价更便宜的新的纸张,纸张才作为书写材料广为流传,并逐渐取代了简牍和帛书,称为我国最主要的文字载体。

纸张的发明是我国先民为世界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时至今日,虽然有了电子媒介的出现,但是纸张依然是世界文化传播工具中一种重要的文字载体。

结语

我国汉字的载体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经历了由陶器、甲骨、金石、竹木、缣帛一直到纸的一系列演变, 每一种文字载体都具有不同的文化功能,而每一次文字载体的改变都纪录了中国文化发展进步的辉煌历史。


参考文献:

[1]、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103-105

[2]、周小平.中古文字载体的演变历程[J].东南文化,2001,3:86-87.

[3]、王熙林.中国文字的发展与文化载体的演变[M]. 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张蒙,女,河南新乡人。就职于新乡市博物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