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当前我国严重的失业问题和解决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1
/ 2

《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当前我国严重的失业问题和解决思路

郑玲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6

摘要: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产生的,对研究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正确把握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有助于我们从总量和相对量两个角度理解当今中国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相适应的解决方法,即转化一般劳动力为技术人才、发展密集型产业

关键词:马克思人口理论;失业;相对过剩人口;就业


一、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原因

1、资本积累是产生相对过剩人口的直接原因

在市场竞争中,资本的所有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他们总会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去降低生产成本。一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不断地使用机器去替代人工,以此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说,资本家在追求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总会不断地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即固定资本相比于可变资本的占比越来越多。而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可变资本相对量的不断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日益减少,其最终不可避免地就会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从而形成马克思所论述的相对过剩人口。

2、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产生相对过剩人口的推动因素

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决定了机器的广泛应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1]。由于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中,对剩余价值的不断追逐使得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成为一个必然趋势,这就意味着资本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较大的需求,因为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资本才能不断提高其有机构成,从而使得其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大量劳动力被新机器、新技术所替代。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推动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使得相对过剩人口不断扩大。

  1. 相对过剩人口的基本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对过剩人口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流动的过剩人口,指那些时而被排斥、时而在更大的规模上再被吸引的处于不稳定流动状态的劳动者。二是潜伏的过剩人口,主要指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农业劳动者的需求绝对地减少,形成大量的过剩人口,如果其他行业出现就业机会,这些农业劳动者将离开农村涌入城市[2]。三是停滞的过剩人口,是指那些居住在城镇但没有固定工作、长期从事家庭劳动和打短工以维持生活,经常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的劳动力。

(三)相对过剩人口对资本主义的作用与影响

相对过剩人口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得以产生,反过来它又加速了资本积累的进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经济的波动性,因此在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相对过剩人口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劳动力蓄水池。在经济复苏和高涨时期,相对过剩人口可以满足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在经济萧条和衰退时期,相对过剩人口又可以实现调节作用,达到减少劳动力的目的。同时,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也为资本家提供了剥削工人的手段,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事过度劳动迫使它的另一部分无事可做,反过来,它的一部分无事可做迫使它的另一部分从事过度劳动,这成了各个资本家致富的手段[2]。”

二、我国所面临的严重失业问题

在笔者看来,我国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日益增长的一般劳动力供给与日益增长的技术人才需求的不匹配。

从总量来说,随着农村失地农民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内务工、同时大量不具备技术、实践能力的大众化大学生接连毕业。这两部分劳动力从总量上大大的提高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而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却无力吸纳如此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况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一般劳动力的需求日趋减少,于是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严重不平衡,导致了我国相对过剩人口逐年增加。

从相对量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不断转变,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中,经济对一般劳动力有大量的需求;而在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中,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先进机器的使用,使得一般劳动力被不断替代。这种现象与马克思的理论是相契合的,即随着固定资本相对可变资本的占比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沦为失业人员。

三、失业问题解决思路

明确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之后,笔者尝试结合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为我国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思路。

(一)转化一般劳动力为技术人才

1、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在职培训。

职业教育兼顾职业技能教育和学历教育,是培养与生产实践紧密相关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未来我国应在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发展我国的在职教育、继续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提供现实帮助。同时,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应该下移培训重心:推行“家门口培训”、“订单培训”、“定向培训”, 对外出打工者就地进行完整的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

2、改善大学教育体制

由于大学的扩招,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然而,我国的大学教育理念并没有随着改变,这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了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却极其缺乏实践能力,同时也没有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在“混了四年”毕业之后,虽然有一张大学毕业证书,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最终也只能沦为低端的劳动力,被不断改进的生产技术所淘汰。比如,最近几年,人工智能的大火所引发的某些行业的失业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应该重新调整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对大多数大学生更应该强调的是培养出一技之长,同时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劳动预备制、实践操作和实用技能培训。除此之外,还应该教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转变只当干部,只去国企、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就业观念,应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择业观念[1]

(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三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第三产业不仅包括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而且还涉及信息业、智能服务业等新兴行业,就业范围非常广泛,对剩余劳动的吸收能力较强。不同素质、不同年龄的剩余劳动力都可能在第三产业找到工作机会。应该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增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此外,我国的劳动力禀赋要求必须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缓解就业压力。我国近几年的外卖、快递业对劳动力的吸收以及最近兴起的地摊经济对失业问题的缓解都证明了第三产业对我国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作用。

  1. 进一步振兴乡村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政府的重点工作即为带动每个贫困村的特色产业,实现“一村一产业”。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产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因此,推动这些乡村产业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振兴乡村、发展农村经济,另一方面又留住了想要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从而有助于从总量上减少我国存在的相对过剩人口,可谓是一举两得。应该明确脱贫攻坚对于我国缓解失业问题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董秋丛. 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失业问题的深度思考——基于《资本论》相对过剩人口理论[J]. 陇东学院学报,2016,27(06):89-92.

[2]王西宁.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当前我国的失业人口问题[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33.

[4]张翔. 从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来看——中国的“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J]. 学理论,2011(36):85-86.

[5]曾沛源. 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与我国失业问题研究[D]. 山东: 中国海洋大学,2010:52-54.


[1][1] 董秋丛. 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失业问题的深度思考——基于《资本论》相对过剩人口理论[J]. 陇东学院学报,2016,27(06):89-92.

[2][2] 王西宁.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当前我国的失业人口问题[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1][1] 董秋丛. 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失业问题的深度思考——基于《资本论》相对过剩人口理论[J]. 陇东学院学报,2016,27(06):89-92.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33.


[1][1] 张翔. 从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来看——中国的“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J]. 学理论,2011(36):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