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育人在乡村学校构筑乡村情的价值追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2
/ 2

课程育人在乡村学校构筑乡村情的价值追寻

戴蓉蓉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新桥学校 315726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振兴。时下,乡村教育被关注扶持,教育面貌也发生了很多改变,但是这种改观是趋于城市化或近城市化的模式,对乡村教育的特点考虑不够。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现代人对乡村的依恋逐渐淡漠,教育在推行城市、乡村同质办学的价值取向时,我们思考,在乡村教育中要培养的是乡村的“建设者”还是“离乡者”?很显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们需要前者。那么,播下“乡土情怀”的种子,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不然“缺乏家乡认同感”的时代将不可避免到来。纵观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新时代下的学校教育哲学是要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这个根本问题,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健全和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而学校教育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无法企及的是课程,或者说是彼此间最大的区别。课程承载国家意志和教育理想,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课程育人的观念应该成为当下学校实施教育的重要思想,为此,把学校教育哲学融合在课程实施中,培养新时代的乡村建设者显得尤为重要。

一、架构家国情怀为底蕴的育人引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将“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家国概念的认同意识和强化,以及情怀的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重要特质,一个没有家国认同意识和情怀的人,如何谈及“德”呢,更何况是“树”的过程。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从某个角度来说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这必然要求,学校在实施课程教育的时候,要结合学校实际需求,在宏观上要架构好家国情怀的育人要求;在微观层面上要连接好课程实施的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相较于乡村学校来说,家国情怀的高屋建瓴和底色渲染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着落于乡村视野的关注是乡村教育必须去引领的。我们在努力培养走出去的一代,也要培养能够回得来的一代,这其实就是家国情怀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乡村学校课程育人必须要观照的。

二、阐扬国家课程的统领作用。先前提到过,国家课程承载着国家意志和教育理想。学校教育就是紧紧依靠了国家课程而开展教育实践,这是充分落实国家意志在教育的过程。课程的实施有教材体系、教师专员、课时分配、后勤保障等因素需求,这也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在组织实施中,我们都会考虑到谁去实施的问题,所以教师的素养、课程意识、组织能力等成为课程实施是否能够保障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课程育人的角度来说,重点是如何运用课程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尤其是国家课程能否真正体现国家意志以及教育理想。很显然,在学校整体架构好课程育人的框架后,教师才是真实场景教育的亲临者。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师的寄语是,要做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这就是给我们指明了教师发展和学校教育的方向。为此,学校就是要发挥好课程领导力,组织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在课程育人体系中,把握好学科的育人功能,把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学生的情感有个更好的链接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乡村学校教育面向的是基于乡村实情的群体,与城市的群体相比,经济能力、原生家庭背景、社会资源等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城市集中了众多文明发展的成果,乡村向往城市这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们大声呼吁要回归到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发展的大战略背景下,学校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可以做些什么,必须要做什么?发挥课程领导力,引领课程实施,体现国家意志及教育理想,必须在学校教育中真正落实。

三、凸显课程校本化的乡情实践。用课程视角可以揭示学校教育内涵,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础上,基于乡村学校教育实情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有利于完善学校课程结构,丰富学校课程内容。思考焦点在于乡情概念和认同逐渐淡漠的现状下,采取何种方式和借用何种载体的校本课程建设及实施,达到育人的目的。聚焦于乡土资源的利用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现的路径之一,来自乡土的资源体现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文化认知和认同,这种文化认知和认同是根植于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意识当中的。建立于这样一种特有文化的土壤与学校的课程有机结合,去重设课程、创生课程与实施课程,充分挖掘整合符合当下发展需求的乡土资源,实现由资源到教育意义的转变和升华,使乡村学校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具有现实意义。互联网+的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使儿童与成人世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课程实施也要思考在这样一个大开放的时代下,如何来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来达成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基于乡村社会发展变迁,建设项目化学习路径的课程,使学生、学校与社会、“成人”有更好的连接,实现乡村教育无边界、学校无“围墙”。通过实践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对乡村社会的认同意识的建构。从而来帮助学生“做自我生命的实践者”,培育爱乡村的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乡村教育的未来关乎乡村振兴的成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教育区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键要素是课程,把学校的教育哲学,如愿景、使命、育人目标落实到课程中,就很好回答了“我们的教育要站在明天,为明天的孩子设计他们的未来”这个话题。让回不去的故乡,留不住的乡愁,能够回得去,留得住。期待乡村有个美丽的蜕变,期待乡村教育有个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