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校园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5
/ 2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校园的策略

朱孔贵 1 王芳

2

1临沂市河东区郑旺镇洪瑞小学 276028; 2临沂市河东区郑旺镇中心小学 276028

摘要: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直接彰显着其社会发展历程,也直接体现着其人文底蕴。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历史变迁与岁月洗礼,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形式、素材,对新时代的小学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塑造有着重要作用与深远意义。让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心灵,使小学学生的优质华夏传统文化的洗礼、熏陶、感召下提高综合素养、获得全面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以正确的思想认识与积极的人生态度丰富文化体验、实现认知蜕变,是新时代小学各学科、各学段教育的主要育人使命之一。因此,教师应该以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为辅助,切实丰富小学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沿,逐步拓宽校园文化教育的路径与视域,让学生在多元、丰富、鲜活的文化资源引领下确立正确思想观念,改进自身认知缺憾,并着力于解决“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切实丰富小学校园文化内涵,全面彰显文化育人功能,促进小学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而提供助力。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校园;策略

学校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也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综合文化素质的主要载体。进入新时代,受到国际化进程的影响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以致现阶段的很多小学学生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文化认知、意识形态上出现了很大偏离。尤其是面对一些快餐文化、娱乐文化、商业文化影响,导致很多认知能力不够健全的小学学生对华夏文化的认知度、关注度、自信力也在逐步消退。甚至有效学生将外来文化作为自身权利追逐、热棒的主流文化,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信力出现动摇。而随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学校应该切实认识到自身在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教育领域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并在充分遵从小学阶段学生认知特性与发展诉求的基础上,使中华传统文化深度渗透、融入、衍射至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领域,并不断拓宽、延伸校园文化育人内涵,使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彰显,学校传统文化教学的方式方法与手段路径得以全面创新,使中华传统文化真正进入小学校园,更好服务于学生思想认识塑造与综合发展实现。

一、以课堂为载体,切实拓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浩如烟海,其中所蕴含的各类教育素材、元素、资源等,都可以作为小学学生课堂教育的主要题材,且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育中文化渗透匮乏的缺憾。因此,教师应该在充分遵循小学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自多元、丰富、鲜活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撷取符合小学学生认知需要的文化元素,并对其予以放大,构建出以国家、地方课程为主导,校本课文为辅助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参与语文、数学、美术、音乐、道德与法治、体育等课程知识学习的同时,接受有关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书法绘画、民族音乐、传统体育、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拓宽其认识视域,切实提升其文化素养。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各学科特点,将诸如经典诵读、书法、绘画、戏曲、武术、剪纸等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小学课堂,让学生在更为宽泛的传统文化教育路径驱使下获得认知蜕变与发展实现。

二、以活动为引领,全面丰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形式

由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思想比较深邃,且大都源自古代先哲、仁人志士、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充分认知,以致很多小学学生在学习、认识、理解上势必会存在一定困难。对此,教师可以借助活动引领的方式,构建出宽泛、多元、丰富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更为真切的活动体验中感知中华传统文化之内涵,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之价值。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兴趣小组活动、学校社团活动的形式,举办对应的国学社团,让学生在经典诵读、琴棋书画中认知传统文化,并聘请一些专业学者、文化传承志愿者、非遗传承人等担任社团辅导员,让学生在面对面、手把手的活动感知中体悟中华传统文化之魅力与价值,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活态传承、活力再现”。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书画作品展评、文化艺术展演等途径,结合地域实际,设置活动主题,让学生在传统节日中体验民俗文化,在分享交流中感知地域文化,在展示自我中传承传统文化,使校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得以全面丰富与充分延展。

三、以实践为驱动,充分彰显中华传统文化育人功能

为了帮助小学学生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切实汲取养分,并用文化来滋养心田、拓宽认知,教师应该加强对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创设,利用展板、橱窗、校园广播等文化传承阵地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文化环境浸润下积极参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实践。同时,教师更应该多在对应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化艺术提炼、吸纳、整合有助于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文化元素,并对于予以加工、优化,引导学生通过调研、访谈、走访等方式了解地域传统文化的由来、内涵、意义,在课堂、校园内以自己的方式对不同传统文化进行分享、交流,利用讲述身边的文化故事、开展心中的文化写作等途径,用自己的方式再现地域耳熟能详的乡土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信力,使地域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和归属感得以充分展现,对学生思想认知提升、情感体验丰富、价值观念塑造起到更为强劲的感染、教育作用。而且,在必要的情况下,学校也应该不断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手段,将诸多孩子们所喜爱的传统文化资源、素材等加工成对应的微课、视频、动漫等影视资料,在固定时段予以播放、展示,以全面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四、结论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是历经无数代华夏先辈实践探索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质与历史烙印的文化形式,其内涵十分丰富、外延特别宽泛,对小学学生思想认识提升与价值观念塑造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学校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与载体,其文化育人作用的发挥程度,必将直接影响小学学生成长与发展。因此,针对目前小学学生的认知现状与发展需要,学校应着力于强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并不断优化教育形式、切实创新教育路径、逐步延伸教育范畴,使与学生认知发展相契合、相适应的诸多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素材、内容等深度渗透至学生认知视域,让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入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在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化洗礼下逐步提升自我、发展自我,更好实现自我、成就自我。

参考文献:

[1]丁枫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进甘南藏区小学校园[J].教育革新,2019(08):19.

[2]朱雪玲.浅谈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校园的策略[J].中华少年,2018(19):173.

[3]张晨.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校园的实践研究[J].中华少年,2018(11):237.

[4].“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小学校长论坛通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8(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