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剖析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6
/ 2

实例剖析 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吴红香

常州市金坛区金沙高级中学

摘要:新颁布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统领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教师角度深入剖析了信息素养,并就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移动互联网、智能设备、云计算和大数据为特征的全新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渗透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使得信息技术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2017年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统领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学科内容也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拓展和深化,“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成为新课程内容的核心,相应的也提出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分别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我们的学科目标就是要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数字化时代的合格中国公民。这个目标一提出,让很多一线教师望而生畏,但只要深入剖析,我们就能揭开信息素养的神秘面纱。

一、深入剖析核心素养

“信息素养”的本质与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息息相关,信息素养象征着一种基本能力。高中生要求的信息素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信息意识,是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以及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的获取与处理信息,实现信息的价值。第二是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虽然侧重点是算法,但并不单单应用于编程,而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并迁移到其他问题中。第三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的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这个不难理解,首先是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然后在学生利用数字化工作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创新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第四是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遵守信息法律法规等等。

总而言之,就是要引导学生发展敏锐的信息意识,用信息技术学科思维和方法去全面认识和思考复杂的信息化社会,做出科学、专业的信息化判断,负责任地应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创新和发展。

二、几点教学建议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科素养的基本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核心素养,坚持“学主教从、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专业路径,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开展项目式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为此,我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专业素养。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师都必须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新课标的把握,教育教学理论的应用,课堂的掌控与学生的沟通等等。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具备处理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科资源的整合和信息素养的培养,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的创新和知识体系,实现课堂内容的多元化。

2.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推进项目式学习。教师在备课时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深入剖析教学内容,根据信息素养的指标,进行教学设计,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首先我们要认清项目式学习的本质,并不是简单的任务驱动,而是在真实情境中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学习过程。其次我们要将信息素养渗透到项目实施的每个环节,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项目素材,增强信息意识;在“尝试——验证——修正”的“试错”过程中推动项目实施,发展计算思维;在探究过程中形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在成果推介中提升信息社会责任。

3.建立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的关系,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更多地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和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教师要倡导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团队协作的行动意识,参与到交互的真实的学习活动中来。通过给学生创设网络课堂、学习空间等多样化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和数字化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4、建立健全的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应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建立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团队协作等能力的提升等。通过评价的合理实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三、实例分享

下面我分享一个教学中的实际案例。

课题:表格数据加工。

教师先展示两份考试数据,一份是班级学生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另一份

A同学一学期以来历次考试成绩。

根据数据,学生提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小组交流,课堂讨论,得出结论:

需要得到期中期末考试班级所有同学总分的排名,了解A同学在班级的排名。

需要得到期中期末考试班级各科目平均分,了解A同学每一门科目和班级均分的差距。

需要分析A同学每次考试的总分,了解A同学一学期的成绩变化情况。

——这部分内容教师作为引领者,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项目素材,学会数据分析。

根据刚才的分析,教师提出两种数据分析的方法:

首先对A同学单独求各次考试的总分,三门科目的平均分,了解该同学不同的时期的学习情况。(纵向对比)

再分别对期中期末分析得出所有同学成绩的排名以及本次考试各科目的平均分,了解A同学在班级的学习情况。(横向对比)

——教师作为学习的推动者,给予帮助,从而促进学生项目的生成

学生打开下发的EXCEL数据,参照书本的内容,小组讨论,探究尝试。

——在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计算思维,增强信息意识,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负责巡视课堂,个别指导。

——教师采用个性化教学的指导方式,既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又确保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得到支持和解决。

约上课20分钟后,教师讲解部分同学碰到的问题以及容易忽略的问题。

例如:排序时区域的选定,主次关键字的区分。筛选后内容的恢复等公式计算和函数计算的应用场合,自动计算的便捷。

学生继续任务完成,并通过分析得到结果,可形成书面报告(直接写在EXCEL个人成绩表中),最后作品提交到数字化平台。

——学生修正自己的任务并完成分析报告,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展示部分同学的项目式学习结果,并点评总结

——最后成果交流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

最后请大家思考,就算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很多处理,但是还是觉得不够直观,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我们能一目了然的看到这些数据的关系,了解A同学在一学期甚至更长时间内的成绩发展变化呢?

——课堂结尾为学生指明了下一步学习的方向,推动项目式学习可持续发展。

总之,信息素养虽然高大上,但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从课堂的点点滴滴做起,努力践行,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参考文献:

[1]肖泽勇.浅谈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J].通讯世界,2016,03:232.

[2]李金星.浅谈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J].知识文库,2020,1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