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调控与煤炭行业发展的调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9
/ 2

国家政策调控与煤炭行业发展的调研分析

郎庆文

陕西华电榆横煤电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榆林市 719000

第一节 煤炭基础知识

一、煤炭的生成

煤炭是古代有机物(主要是植物)的遗体,经过生物及化学的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泥煤炭化阶段。即由植物转变成泥炭阶段。

当植物枯死之后,堆积在充满水的沼泽中,由于水中存在的氧气不足,在细菌的作用下,植物的各部分不断分解,再相互作用,最后植物的遗体变成了褐色或者黑褐色的淤泥物质,这就是泥炭,整个过程,叫做泥炭化过程。这个阶段需要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需要进行千百万年。

第二阶段,由泥炭转变成褐煤,褐煤转变成烟煤,烟煤再转变成无烟煤阶段。

当泥炭层形成后,有水经常冲刷大陆的低洼地方,带来了大量的泥砂、石,在泥潭层逐渐形成岩层(称为顶板)。被埋在顶板下的泥潭层在顶板岩石层的压力作用下,发生了压紧、失水、胶体老化、硬结等一系列变化,同时它的化学组成也发生了缓慢的变化,逐渐变成比重比较大,较致密的黑褐色的褐煤。当顶板逐渐加厚,顶板的静压力逐渐增高,煤层中温度也逐渐升高后,煤质便发生变化,逐渐由成岩作用变成了以温度影响为主的变质作用。这样褐煤逐渐变成了烟煤、无烟煤。如果有更高的温度,最终可能变成石墨。

煤的形成必须具备四个先决条件:植物条件;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地壳运动条件。

  1. 中国煤炭资源储量的分类与分级

煤炭储量指的是经过不同程度的地质勘查而计算出的煤炭资源量,他们是在当时的具体经济条件下可以开发获利的部分,而把难以肯定获利的部分列入次经济储量。

经过地质勘探,获得了确认储量(工业储量)之后,便可以设计开采了。在开采时,储量不能完全开采出,要在地下损失一部分。损失的大小,取决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预计可以采出的那部分储量,叫做可采储量。

三、中国煤炭资源分布

中国在地质历史上共有14个成煤期,其中最主要的成煤期有4个,即广泛分布在华北一带的晚炭纪--早二叠纪,广泛分布在南方各省的二叠纪--早白垩纪等四个时期。它们所赋存的煤炭资源量分布占中国煤炭资源总量的26%、5%、60%和7%,合计占总资源量的98%。上述四个最主要的成煤期中,晚二叠纪主要在中国南方形成了有工业价值的煤炭资源,其他三个成煤期分别在中国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形成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面广,除上海市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在全国2100多个县中,1200多个有预测储量,已有煤矿进行开采的县就有1100多个,占60%左右。按省、市、自治区计算,山西、内蒙、陕西、新疆、贵州和宁夏6省区最多,这6省的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80%以上。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统计表与全国已发现煤炭储量预测如下:

第二节 经济环境分析

一、经济发展状况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迷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出口额下降,现阶段新一任领导上台,提倡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二、收入增长情况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不同行业收入差距很大,逐步呈现缩小态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第三节 政策环境分析

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导致部分煤炭企业利润率明显下降,但是,由于煤炭作为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地位不可动摇,因此煤炭的需求属于刚性需求,经过一轮淘汰落后产能,整合技术落后的小煤矿之后,煤炭行业将得到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以下是对整个煤炭及其产业链的分析。

  1. 煤炭开采量逐年递增

随着原油价格不断上涨以及煤化工等高耗煤行业的逐步发展,我国煤炭的开采量依然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因此,提高煤矿的综采率,不断整合煤炭资源将成为下一步煤炭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 煤炭产业的结构调整

据了解,截止目前,全国范围内产能在30万吨/年以下的小煤矿仍有千余处,占现有煤矿的总量1/3,大多数生产工艺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老化。对此《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一方面加大淘汰旧设备和工艺的力度,另一方面将不符合工艺和淘汰的设备列入产业结构调整目录。

  1. 煤炭行业机械化程度不断加深

从新建煤矿投资构成来看,70%属于固定资产投资,煤矿机械设备投资在投资中占50%,因此,提高煤炭的综采率,不断整合资源将成为下一步煤炭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 新型煤化工的大幅度发展

国家对新型发展煤化工管控,以煤制油、气。烯烃为代表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将成为未来工业发展的重点。

  1. 煤炭行业相关政策分析

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下降,和黄金十年产能建设超前、产能过剩是俩大原因,其次还受环保政策、流通成本、进口煤炭、替代能源等因素的影响。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房地产行业不景气,电力、钢铁、化工等煤炭主要下游产业普遍不景气,煤炭需求不足;煤炭持续下跌,煤企大面积亏损的主要原因就是产能过剩,受煤炭黄金十年繁荣经济的刺激,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煤炭产业,国内新建、扩建了一大批煤炭项目,这部分产能预计在2020年期间得到释放;近几年,国内几大城市纷纷出现雾霾,PM2.5检测纷纷爆表,将影响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2章  中国煤炭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及关联产业)状况分析  

第一节 关联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1、煤炭产量。根据国家统计数据,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同比下降。从全年煤炭产量月度变化情况看,随着年初煤炭去产能和煤矿减量化生产政策措施实施,4月份起产量降幅超过10%,全国煤炭供需形势由严重供大于求逐渐转为供需基本平衡;9月份以来,逐渐取消煤矿减量化生产措施,煤炭产能逐渐释放,产量环比增加,降幅不断收窄。
  2、煤炭进出口。全国共进口煤炭2.7亿吨,同比在逐步增长;出口超过800万吨,同比在逐步增长;全年净进口煤炭同比逐步增加。受国内供应形势和价格回升影响,自6月份起,煤炭进口持续处于高位,月均进口量均在2000万吨以上。
  3、煤炭运输。全国铁路发运煤炭超过19亿吨,同比逐步下降。前9个月铁路发运煤炭一直呈现负增长,同比逐步下降;9月份以后随着需求增加,发运量同比由负转正。主要港口发运煤炭超过6亿吨,同比基本持平。
  4、煤炭库存。全社会存煤在连续四年增加后出现下降。重点煤炭企业存煤超过9000万吨,比年初减少。重点发电企业存煤超过6000万吨,同比年初减少。
  5、煤炭价格。中国煤炭价格指数159.7点,秦港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平仓价638元/吨,同比年初回升增长,小幅波动趋稳。
  6、煤炭投资。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
7、行业效益。煤炭效益明显好转,主营收入和利润同比增长。
  8、煤炭市场景气指数。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和景气程度总体处于正常区间。

3章 中国煤炭市场规模分析

2018年中国煤炭区域市场规模分析

2018年削减煤炭产能1.5亿吨,由“总量性去产能”转变为“结构性去产能、系统性优产能”。2017年,原煤产量35.2亿吨,同比增长3.3%,成为自2014年以来的首次恢复性增长;全国煤炭企业库存呈现全面下降态势,2017年底库存为6300万吨,较2016年、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32%、48%。

近几年来我国煤炭进口的变化走势与国内煤炭需求成同向变化,经历了一个由降转升的“V”形变化。2013年我国煤炭进口量曾一度达到3.27亿吨,之后连续下降,2014年下降到2.9亿吨,2015年受《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对劣质煤进口控制影响,跌至2.04亿吨。2016年,在国内去产能政策影响下,煤炭进口出现较大幅度回升,全年进口量2.55亿吨。2017年,煤炭需求复苏,尽管对煤炭进口实行从严调控政策,但煤炭进口仍继续增长到27090万吨,但增幅回落至6.1%。2018年,煤炭市场需求继续复苏,市场增幅呈现态势发展。

结论:我国煤炭消费主要用于燃煤发电、钢铁、化工和建材四大行业,其中电力行业用煤占52%左右,钢铁行业用煤占17%,化工行业用煤占7%左右,民用及其他用煤占11%。其中钢铁行业用煤主要为炼焦煤和喷吹煤,其他行业主要利用动力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