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9
/ 3

浅析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

杨元飞

黑龙江大学 150000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社会中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理性主义至上的现代性文化,具有彻底否定一切、超越一切的批判精神。其具体特征表现为:反理性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反主体主义以及反形而上学,主张消解哲学,代之以相对性、多元性、主观性等。这种批判理论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指出了资本主义文化中主体性以及理性主义文化的弊端,并且发展了现代哲学,促使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带来了新的启蒙。但是,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由于缺乏变革现实的基础,否定的批判过于激进,缺少建设性。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反理性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


后现代主义意指一种反传统的世界性文化思潮,该词最初被人们用来指称一种背离、批判以古典和现代为主要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运用于指称文学、美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中具有类似反对传统倾向的思潮。在哲学领域中,这种反传统的哲学思潮主要表现为反对基础主义、理性主义、本质主义、主体主义、道德理想主义以及简单性、绝对性、确定性,也反对一元论、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以及心物二元论。主要代表有尼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维特根斯坦以及德里达、福柯等后结构主义者和罗蒂、奎因等新实用主义者等等,并且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形成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潮。本文主要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分析介绍以及对其评价,从而对后现代主义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一、后现代主义哲学理论特征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大多都是从对“现代性”的批判开始的,他们要求放弃自启蒙运动以来对观念秩序的追求,并且要求彻底打破传统对绝对真理的追求。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分属不同的哲学流派,其理论各有特色,但是他们的基本倾向、基本看法、基本特征是一致的,他们都对现代和传统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要求对已有的思想进行“解构”。后现代主义者们主张消解哲学的合法性,并且主张用“谱系学”、“文学”等代替哲学,进而宣告“大写的哲学”、哲学“元叙事”以及“在场的形而上学”的终结。另外,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超出了哲学本身,进入到了文学、艺术等邻域,不是在哲学内部进行的。概而言之,后现代主义者用主观性、多样性、相对性、暂时性等替代了现代主义者所追求的客观性、统一性、绝对性与永恒性。

1.反基础主义

从古代一直到现代的传统哲学都是一种基础主义的哲学。从古希腊作为本源的的水火土气、柏拉图的“理念”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再到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代分析哲学的“原子事实”,这些哲学家们对世界、哲学的研究都是从一种自明的基础出发,解决哲学问题,进而解释世界。这些哲学家们都怀着同样的信念,认为只要找到了一个自明的基础、一个确定的阿基米德点,他们所有的知识、理论体系就都有了保障,也就有了对世界的绝对正确的把握。然而,在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看来,这些只是哲学家们的一种偏见、一种幻想,一种肤浅的乐观主义,他们用不确定性、模糊性取代确定性,用多元的解释反对统一绝对的解释,亦即反对这种从一个确定的第一原理推导出一切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者并不认为有一个确定的“阿基米德点”、一种绝对的、具有特权的、能够评判其它话语的一种元话语。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罗蒂就试图摧毁这种基础主义,他认为,柏拉图、笛卡尔以及康德等哲学家的哲学理论是一种主客、心物二元对立的“镜像论”,即视人的心、认识能力是一面镜子,并用这张镜子去照耀万物、反映事物的本质。罗蒂认为“把我们的主要任务看成是在我们自身的镜式本质中准确地映现周围世界的概念,是德谟克利特和笛卡尔共同具有如下概念的补充,这就是:宇宙是由极简单、可明晰认知的事物构成的,而对于其本质的知识则提供了可使一切话语的公度性得以成立的主要词汇”。另外,后现代主义代表之一利奥特也认为现代人们对一切已有理论的抵抗表明了人们思想的觉醒,人们摆脱了偏见,认为没有一个自明的真理可以证明真理是真的、是永恒不变的,没有范畴能够穷尽一切知识,没有那个哲学体系可以绝对的把握世界、认识世界。

2.反理性主义

从古希腊一直到德国古典哲学乃至现代哲学的传统哲学都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例如,从赫拉克利特的“逻格斯”到近代哲学奠基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以及黑格尔的客观精神,理性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理性主义不仅在哲学,而且一直延伸到了社会、科学领域,理性代替了上帝,成为了评判一切的标准。最终社会越来越理性化,理性主义成为了西方社会最具支配力的思潮。19世纪,尼采开始了对理性的有力的批判,他提出了非理性的权力意志的学说,认为权力世界是世界的本质、主宰,理性不过是权利意志用来扩张的工具。进而尼采把这种传统理性主义的事实判断叫做中性判断,这种丧失了人类爱恨情欲的中性判断称为太监哲学。后现代主义把尼采批判传统哲学、彻底怀疑主义的这种倾向推向了极致,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就是对理性的批判,福柯、德里达、罗蒂等后现代主义者进一步抛弃理性主义、将非理性彻底化。德里达否定对文本意义的寻求,他认为文字和文本之外并没有什么真理,一切只不过都是游戏,并且任何的规则甚至包括游戏的规则都是不必要的,游戏本身才是重要的,“游戏的规则已被游戏本身替代”

。这里传统求真理的理性活动就被游戏活动所代替。罗蒂深受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影响,对文本的解释持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认为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哈姆雷特,认为由于不同的读者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所以在解读文本时发生的视界融合会导致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这样我们对文本的解释就会是一种不确定的、多元的、主观的,我们的认识论亦然,是一种不确定的非理性。

3.反中心主义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传统哲学不仅是基础主义的、理性主义的,而且是中心主义的,它被“中心”所困。比如,在古代,人们怀有朴素的世界观,认为自然是世界的中心。到了中世纪,人们转向了上帝,认为上帝创造了这世界,认为上帝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万事万物的中心。到了近现代,通过启蒙运动人又成了这一切的评判标准,强调人的主体性,人是世界的主人,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康德的“人为自然界立法”,人的这种主体性到达了顶峰,人的中心论到达了顶峰。后现代主义出于一种理智的考察以及对于这种人类中心论所带来的一系列困境,开始反对这种中心论,尤其是人类中心论。比如,福柯反对任何单一的哲学框架,拒绝从通过一个中心或者一个哲学体系把握全部实在,他认为人们应该从医学、精神病学、性欲以及犯罪学等多个视角去分析现代社会,并且他认为任何单一的理论都不能把握多元性的话语,制度、权利亦然,概言之,解释世界的方式是无限的。另外福柯提出了著名的“人类死了”或“人类消失了”等命题来反对这种中心论,他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基础,什么中心,人类的主体已近瓦解并零散化,人类的中心论也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假设,是一种信仰,换言之,一种幻想、一种谬误。而利奥塔反对一种“元话语的叙事框架”,这样一种“元话语的叙事框架”主张宏大叙事,把历史看成是英雄人物创造的,亦即按照主题描述历史。相反,他主张小型叙事,即我们的关注点并不是中心,而是边缘,我们描写的并不是大人物,而是小人物。

4.反形而上学,主张消解哲学

后现代主义反对传统形而上学哲学,怀疑传统哲学的合法性,然而他们并不是用另外一种理论体系或者说架构代替传统形而上学,而是主张消解哲学。比如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罗蒂在《哲学与自然之镜》中提出了“后哲学”的概念,用一种无主体的“启迪哲学”代替传统系统哲学。他认为,我们应该放弃哲学以研究永恒为中心的信念,并且认为哲学应该放弃说明科学之外的形而上学的东西,亦即我们不应该企图用另一种学科代替认识论。出于对传统哲学的否定,罗蒂认为“后哲学”的宗旨在于反“表象主义”、反“基础主义”,“后哲学”不应该充当科学之王,它仅仅只是与其它学科、文化现象处于同等的地位,并不比它们高明多少,他的“后哲学”意在把哲学理解为同科学、宗教、艺术同等地位的一种文化现象。德里达的“结构哲学”意在消解传统形而上学的中心结构,他认为传统哲学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确立并且不断改变中心结构的过程。这类中心有理念、实体、上帝、精神、意识等。进而在这一中心结构的基础上,传统哲学成了一种具有二元对立为特征的“在场形而上学”。德里达不仅颠倒了传统哲学确立的二元对立的关系,而且认为世间并无绝对的理性、绝对的价值、绝对的真理。他根本就不相信世界存在终极的本质,也不认为世界存在客观真理,相反,他主张取消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深层与表层等对立概念,用思维的平面模式代替思维固有的深度模式,最终放弃永恒与终极形而上学对象的存在。

总之,后现代主义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怀疑、批判、瓦解,它对自古希腊以来的哲学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哲学论战与批判中最激烈、最全面、最根本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虽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然而后现代主义思潮有其不可否认的缺陷。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评价

后现代主义哲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是当代西方哲学家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进行的理论上的反省。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后期,其工业社会、社会生活方式等资本主义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矛盾更加的尖锐,这就促使哲学家们从更高的理论层面来反思资本主义文化,亦即现代化过程中以启蒙精神和理性主义为基础的现代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高扬人的主体性亦即人类中心主义,人类成了自然万物的主人,人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无休止的向自然索取,破坏了自然环境。另外,现代主义文化宣扬科学至上、理性至上,曾经作为促使人们解放的科学文化现如今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控制了人类,导致了人的异化、人格的丧失以及道德信仰与精神文明的失落。无疑,后现代主义对这种理性主义对人的思想禁锢与意识形态的压迫有批判、改善的作用。除此之外,后现代主义哲学促进了哲学的转向,引起了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这一思潮肯定多样性、多元化、零散化以及差异、不确定性等,打破了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可视为一次新的哲学启蒙。

然而,后现代主义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缺乏建设性,它对现代主义的一切都进行了否定,陷入了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没有任何的历史的终极关怀、缺乏本体论的承诺,使一切超越的实在、神圣的东西虚无化,这样其理论就失去了超越以及变革现实的基础,变成了“无效的虚无”。虽然后现代主义以“解构”、“消解”为宗旨,以激进主义以及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定现代性,但由于其没有建设性,只能停留于一种态度,它无法超越自身,不能提出切实的理论或者变革现实的方法,因而也就只能是一种解构性质的文字游戏,最终也就丧失了自己的合法性,这是我们在借鉴时需要注意的。

参考文献

[1] [美]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M].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2] [法]德里达.人文科学语言中的结构、符号及游戏[M].吴万伟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3] 杨威;王国有.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思潮、后现代思潮的比较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No.86.

[4] 冯俊.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转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

[5] 车美娟.后现代主义解读[J].唐都学刊,2006.

作者简介:杨元飞 (1995-),男,汉族,山西临汾人,黑龙江大学2018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哲学基础理论





杨威;王国有.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思潮、后现代思潮的比较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No.86,135-140.

[美]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M].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313.

[法]德里达.人文科学语言中的结构、符号及游戏[M].吴万伟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150.

车美娟.后现代主义解读[J].唐都学刊,2006,45-47.

冯俊.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转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39-4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