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关键技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2
/ 2

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关键技术研究

袁乐明

上海珠宇工程咨询管理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1700


摘要:现有城中村排水管网系统主要以合流制为主体,存在雨污水直排沟渠现象,导致河流水质恶化,建议对城中村污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本文依托上海市闵行区古美路街道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对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关键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关键技术

1雨污分流工程的建设意义

1.1传统排水系统问题分析

从现状来看,我国大部分城市采用雨污合流排水系统和半分流排水系统。这种排水系统造价相对较低,易于管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如遇强降雨或长期降雨,短时间内降雨量将大幅增加,造成污水处理厂雨季压力过大。同时,如果水量过大,将超过合流排放标准,增加管网系统的溢流风险,大量雨水和污水将直接排入城市河流,对城市水体造成较大污染。

2)雨水和污水的混合会引起水质的变化,形成稀释效应。目前,污水处理厂大多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需要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以促进微生物的存活。一旦水质受到影响,微生物的存活率就会受到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污水处理的难度。另外,水量的瞬时增加会增加管网的运行压力,不利于排水系统的稳定运行。

1.2雨污分流工程优势

雨污分流工程可以通过不同的管道分别处理雨、污水,处理后分别排放,有利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雨污分流排放,可以有效降低混合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河流的风险,大大减少大量降雨造成的河流污染。雨水可通过雨水管道直接进入河流,污水经污水管道集中处理后排放。

2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要点与难点

2.1改造要点

2.1.1提高污水收集率与管网覆盖率

深入调查污染源现状,从源头抓起,确保源头污水全部接收;完善城中村污水与河道截污干管的衔接,并将污水接入市政污水管道,确保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

2.1.2解决初期雨水外溢污染和积水问题

建设首雨收集设施和处理措施,实现区域内首雨的有效收集、储存、传输和处理。收集规模宜按8~10mm考虑,以解决雨季初期雨水污染和溢水污染问题,降低内涝风险。

2.1.3优化家庭连接管理

选择适合城中村的户管施工方法,或对现有户管施工工艺进行优化改造。

2.2改造难点

城中村道路、行车道狭窄,道路两侧的建筑多为“握手楼”。施工质量差,易造成施工损坏。最难的是准确梳理现有排水系统及其他市政管线的布局,合理设计施工方案;同时控制施工面,减少对周围建筑物的扰动,而做好建筑物的保护是重建工程的另一个难点。

3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技术措施

3.1改造思路

改造过程中保留巷道现状管网作为雨水系统,沿线河涌铺设截污管,保证初雨收集,新建污水系统接驳各建筑物的污水管道,收集立管污水和化粪池污水,保证污水百分百收集。单建筑排水立管改造工程中,将现状合流立管保留作为污水立管,新建雨水立管接天面雨水斗进行雨水收集,实现建筑排水系统雨污分流。

3.2单体建筑雨污分流改造

依据原建筑合流立管不同的铺设方式可分为室内、室外合流立管。(1)室内合流立管改造:将建筑原合流立管改造为污水管,在原屋顶雨水漏斗处连接新建雨水立管,屋面雨水由新建雨水立管引至雨水管网系统,原合流管接入污水检查井或化粪池中。(2)室外合流立管改造:将原建筑物合流立管改造为污水管,接入新建污水检查井或化粪池中;将新建雨水立管接入原有排水明沟或雨水检查井,最终接入雨水管网系统。

3.3接户改造关键技术

城中村房屋密集,地势复杂。按照巷道宽窄、化粪池布置情况,将接户管设置为4种情况:巷道狭窄(宽度1.5~3.0m)、巷道较宽(宽度>3.0m)、化粪池规则布置在巷道内、化粪池不规则布置在巷道内。针对这4种情况,首先截断现状合流立管和化粪池出水管,化粪池不规则布置新建连接管道接入污水检查井,化粪池规则布置则直接接入主干管网;巷道狭窄则主干管网布置在宽巷道内。施工中化粪池排水管选用DN150~DN200型PVC-U硬聚氯乙烯管,巷道埋地排水管选用DN300HDPE中空壁缠绕管及D300II级钢筋混凝土承插圆管。

3.4房屋保护技术

针对城中村部分房屋基础浅、结构老旧影响开挖问题,需要进行打桩支护开挖。若不具备开挖条件,需要选择非开挖工艺中机械顶管施工,若顶管施工无法实施,现场道路较为平直,地下无高危管线,则采用牵引管施工,完成管道敷设和衔接,同时也需重视房屋支护问题。

3.5城中村类排水管网改造方案

(1)保留现状排水系统:城中村内已建设雨、污分流制系统,但与市政道路排水管网系统存在错接混接。首先核实该分流制系统能否满足排水要求,如满足要求则保留现状排水系统,不再进行管网改造,仅在该城中村排水管与市政道路排水管连接处核实接驳情况,对问题接驳点进行改造;如城中村现状分流制管网系统不能满足要求,则对不满足部分的排水管网进行改造。

(3)新建污水系统:城中村为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区域内污水排放点明确,且现状管涵满足雨水排放要求,则保留现状系统作为雨水系统,新增一套污水管,作为污水系统,连接各栋建筑的化粪池、现状排水立管等,最终接入已建市政污水管网;对建筑屋面排水合流管进行改造,保留现状排水管作为污水管,增加通气口,新增一条连接屋面的雨水管,连接至现状管涵排入河渠。

(3)新建雨水系统:城中村为合流制排水系统,区域内污水排放点不明确,建筑物雨污水均排入合流管,则保留现状排水系统为污水系统,废除与现状排水系统相连的雨水口,雨水边沟,改造建筑合流排水管,新建一套雨水管网系统、雨水口收集系统及建筑屋面雨水管系统,实现该区域雨污分流排放。

(4)新建雨、污水系统:城中村已有排水管网系统,但管网系统老旧,难以发挥功能。某些区域由于该系统建设时间较早,管径偏小,堵塞淤积严重,时常有雨污水溢出地面,且片区近期无旧城改造计划,则完全新建雨、污水两套管网系统,新建的雨污管道考虑同槽敷设。

(5)对于无法实施正本清源的城中村,采用源头就近截污方案,于立管、支管处设置截流井,尽量避免主管末端截污,并对无法进行正本清源的城中村实施低影响开发措施,减少径流量,并在截流倍数的选择上采用5倍的参数。

4施工重点注意事项

(1)城中村地下管线铺设一般较为混乱且无存档资料,施工前需召集相关公用管线权属单位对各种管线的安全处理办法进行商议和协调,以防止发生断损事故。

(2)施工前应先开挖样槽,在探明并核实地下管线现状的情况下,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施工。

(3)要制定周全的施工组织方案,确保施工过程中住宅区的正常生活排水不受影响。

(4)进行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需要对城中村地面进行“开膛破肚”,同时会产生噪音、粉尘。因此,应结合其他相关工程的实施,实现“一次开挖、集体埋管”,避免多次开挖道路,尽可能地减少施工对居民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

结论

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既是一项环保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民生工程。针对不同城中村的不同情况,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充分调查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改造设计方案及施工措施,使其切实发挥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阿华.城市建成区黑臭河道治理难点分析及措施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19,35(18):23-26.

[2]石国琦,常明,靳方园,等.沈阳市黑臭水体治理进展及典型案例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19,13(3):550-558.

[3]解铭.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的设计与思考-以咸阳市中心城区为例[J].给水排水,2020,46(2):49-52.

[4]陆文慷,倪轶熵,属敏伟.排水塑料检查井在世博园区临时场馆的应用[J].给水排水,2019,37(6):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