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4
/ 2

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

徐贤贤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市 100144

摘要: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一切经营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推动和维持,资金就是企业的血液。为了保证企业能够正常运作,融资成为其经营决策的重要内容,在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及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环境下,融资模式的选择不仅是企业内部决策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国家维持金融市场稳定考虑的问题之一。相比于其他企业,上市公司的融资模式更加灵活。上市公司融资模式选择的合理性不仅决定了融资的有效性,更具有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偏好;股权融资

1.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现状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按照资金来源划分,一是公司自身累积,即内源融资。二是向外部主体筹集资金,即外源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等。内源融资是公司自身的资金投入。其特点是: 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抗风险性。内源融资由折旧融资和留存收益构成。公司通过计提折旧获得的现金以及留存收益来增加自身的资本。

外源融资是指企业利用一定方式向公司外部筹集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转化为对自己投资的过程。特点是资金来源广,外源融资的资金来源是社会大众;使用方便,外源资金受条件约束小;使用效率高,外源资金是资金在市场的流通形式。我国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很低,市场业绩普遍不好,资金使用率低,导致内源融资力薄弱,无法从根本上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资金需要。相对与内部融资,外源融资占了市场绝大部分比重。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与发达国家的“内源优先,债权融资次之,股权融资最后”的融资顺序相悖。

2.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

债务融资的财务效应包括税收抵减效应和财务杠杆效应。税收抵减效应是指由于负债的利息税前支付,起到税收抵减作用从而增加每股税后利润。财务杠杆作用是指由于固定利息费用的存在使得股东权益利润率的变动幅度大于公司总资本利润率的变动程度。

对于企业而言,股利从税后利润中支付,不具备抵税作用,且股票发行费用一般也高于其他证券,而债务性资金的利息费用在税前列支,具有抵税的作用。债权资本增多有利于增加公司的信用价值,增强公司的信誉,可以为企业发行更多债务融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企业发行债券可获得资金的杠杆收益,无论企业盈利多少,企业只需要支付给债权人事先约好的利息和到期还本的义务。

债务融资存在诸多优势,为什么我国上市公司却偏好股权融资方式筹集资金。文章将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2.1国家政策

我国目前对上市公司的审批制度尚不完备,资本市场尚不健全。尤其是在对上市公司配股资格审批方面的约束比较松,使得我国上市公司配股随意性大;但相比借款而言,尤其是长期借款,无论是向银行借款还是发行债券。依据公司预期收益率,对公司投资项目的审查比较严格,约束性大。所以,上市公司更偏向股权融资作为渠道筹集资金;从我国资本市场方面分析,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有待改善。国家政策方面对债券市场管理严格,限制多,大大影响了企业发行债券的积极性。由于债务融资渠道不畅,阻碍多,我国的上市公司更多地选择股权方式进行融资。

2.2各级政府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起负面作用

我国证券市场从设立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实行计划额度制。这种制度的存在不仅使企业的实力和融资目标与其实际的融资规模不适应,阻滞了发展前景广阔的企业的发展,而且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助长了实力较差企业的盲目圈钱行为。许多上市公司负有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重任。上市公司有再融资资格,如同多了一个融资窗口和渠道,即使自己用不上,往往可以对母公司或关联公司输血解困,对地方经济总量的增长也有推动作用。因此,即使上市公司感到融资后实现效益的压力大,但在地方政府、母公司的推动下,不得不进行一种无奈的选择。

2.3企业融资环境对公司融资行为影响

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融资行为的历史演变是同国内金融体系不断改革相联系的。随着行政性划拨资金、拨改贷、债转股,到当前资金市场的初步形成,我国企业融资制度正经历着由财政主导型计划融资制度向金融导向型市场融资制度的转变,而这一切又是围绕着国有企业改革进行的。而在证券市场形成之前,国内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国有资本匮乏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改观,国有企业高额负债压力也一直没有得到缓解。所以,以支持国企改革、充实国有资本金、缓解银企矛盾为初衷的股票市场,是在整个社会融资渠道不畅的背景以及寻求“为降低负债率而降低负债率”的目标下发展起来的。这种现象的背后是股权融资无成本意识及企业借贷和投资的决策者并不受到风险和责任的约束的机制。

2.4资本市场不够规范、不均衡

我国的资本市场从成立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尚不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和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对上市公司、机构投资主体和各种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的约束。但在我国资本市场还无法通过企业融资方式这一信号而做出企业价值的判断。通过融资环境考虑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债券市场发育不成熟,发展迟缓和滞后,无法激发投资者热情。并且企业债券风险大,对投资者来说并不看好。于是,债务融资的渠道不畅,上市公司只有选择股权融资,从而影响其融资能力的发挥和资本结构的优化。

2.5融资成本影响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没有形成一个稳定增长的持续股息政策,其股息发放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相当多的上市公司常年不分红,极少有企业将当年的盈利全部实施分配;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上市公司往往采取种种做法,如不分配红利、低比例分配或以赠送股本形式分配股利。因此,我国上市公司支付的股息实际上是很低的,股息支出对上市公司并不构成太大的成本。

2.6监管机构不力

监管机构的不力也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一大原因。监管机构对股票发行的额度控制、审批制形成一种制度惯性,企业发行股票的风险一部分由信用承担。现在虽然实行核准制,但这种惯性仍然明显存在。上市公司把配股、增发新股等当成管理层对其经营业绩好的一种奖励。于是经营者不顾融资成本、不顾企业价值,制造出好的、符合配股或增发新股的业绩来。

2.7股权结构影响

有学者认为,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是由不合理的股权结构引起的。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和法人股处于控股地位,大股东选择融资方式的出发点是如何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3.结论

一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选择上,始终偏好于在股票市场进行股权融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各级政府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起负面作用;企业融资环境对公司融资行为影响;资本市场不够规范、不均衡;融资成本影响;监管机构不力;股权结构影响。我国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化还没有发展成熟,要想让上市公司有不同的筹资需要科学的选择筹资方式,必须改善上市公司的筹资结构,从实际出发,更注重融资方式与手段的创新和优化,将种种情况综合考虑,选择最优再融资方案,以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和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董孝伍.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18(09):69-73+86.

[2]陈星月.基于地区差异的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偏好分析[J].北京金融评论,2015.3

[3]丛玉玲.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问题探究[J].中煤地质,2015.7

[4]董文文.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 财审论坛:审计与理财,2015.6


作者简介:徐贤贤(1994-03),女,汉族,籍贯:安徽省和县,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