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30
/ 2

眩晕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

陈勇

大理护理职业学院 云南大理 671000

摘要:眩晕属于一种涉及多个领域的复杂性疾病,随着对该病研究不断深入,当下临床中针对该病诊断方式有多种,且可有效确定患者病情。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眩晕展开研究,阐述中医和西医对眩晕症诊断方式或判断依据,并探讨当下较为常用的中西医治疗方式,旨在为眩晕症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眩晕症;中西医;结合诊治


前言:眩晕症是由不同病因导致患者在空间定位方面出现功能障碍而引发的动性或位置性错觉,该症状涉及内科、耳鼻喉科等学科,发病后会出现明显外物或自身旋转感,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眼球震颤、恶心呕吐、听觉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中应针对该病做好诊断工作,确定患者疾病类型和致病原因等,从而采用适合方式进行治疗[1]。目前,针对该病治疗中有多种方式,而中西医结合作用效果较为理想,本文就中西医结合诊治展开综述。

1 中医辨证

眩晕症可分为多种不同类型,其中,颈性眩晕症属于一种常见类型,该症是椎动脉颅外段受颈部病变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在中医学中属于“眩晕”范畴,中医认为“眩晕即旋转不定,甚则晕倒”,该症最早记录于“内经”,被称之为“眩冒”,并认为眩晕症与外邪、肝风及体质虚弱相关,同时疾病发病受血虚、肾海不足等因素影响。《灵枢·大惑论》中记载“故邪之中于项,……,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医学心得·眩晕》中记载“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而带抑肝之剂”,而《景岳全书·眩晕》中则记载:“眩晕一症,虚者%、二耳。”从多种不同古典中医书记载中,可发现眩晕与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等相关,且临床表现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治疗中应从不同方面进行考虑,在掌握疾病病因基础上采用适合方式进行治疗[2]

2 西医诊断

通过西医方式对眩晕症进行诊断中,临床方面主要使用排除性诊断方式,首先,使用脑CT等诊断方式进行检测,确定患者头部不存在病变,将颅内出血或者脑梗塞等引发眩晕疾病排除。此时若患者出现眩晕,有头晕目眩、伴有恶心呕吐,甚至有耳鸣或听力下降等听力方面情况,可疾病确定该病为眩晕症。但在具体进行疾病诊断中,为确定疾病具体病因和类型,还应根据患者具体表现进行判断。在对颈性眩晕进行诊断中,由于该病与颈部疾病导致的脑干前庭中枢功能紊乱相关,患者会产生头晕症状,伴有恶心呕吐、眼震、平衡障碍等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多见于卧床、低头或仰头等引发头颈部体位变化活动期间。该病与肌肉、韧带、颈部周围骨骼等解剖结构与功能异常相关,而与眩晕症相关的疾病包含颈椎失稳、颈推管狭窄以及颈椎外伤等[3]。另外,经西医对眩晕症研究,发现可引发颈性眩晕疾病接近上百种,涉及神经内科、骨科、眼科以及耳鼻喉科等学科,很多研究者由于专业知识受限于自身专业领域,导致难以对致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很多病例报道依旧处于病案报道与临床经验总结阶段,难以切实取得突破性进展。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3.1中医治疗

在眩晕症患者治疗中,常用方式有中药、针灸和推拿等,以中药治疗方式为例,在实际治疗中,主要根据疾病类型采用相应治疗方式,具体有以下几种:

  1. 痰湿瘀阻型。病因:痰湿瘀阻,疏泄失调,清空之窍失养。治疗原则:化湿运脾和祛浊定晕。药方: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半夏、白术、天麻、菊花、砂仁、僵蚕、苍术、夏枯草、泽泻、茯苓、车前子。

  2. 气血两虚型。病因:气血两虚,难上荣于脑,脑失所养。治疗原则:补气养血,滋阴定晕。药方:采取益气汤加减治疗,黄芪、熟地黄、党参、白术、当归、白芍、生地黄、天麻、寄生、菊花、川芎、夏枯草、桂圆肉、甘草[4]

第三,气虚血瘀型。病因:气虚下陷,清阳不升,脑窍失养。治疗原则:益气活血与通脉定晕。药方:给予患者补阳还武汤加减治疗,黄芪、当归、地龙、人参、天麻、桃仁、赤芍、川芎、牛膝、菊花、夏枯草。

第四,肝肾阴虚型。病因:肝肾阴虚,清窍无法上营,脑失所养。治疗原则:滋养肝肾,固元定晕。药方:采取杞菊地黄汤加减治疗,枸杞、菊花、生地黄、熟地黄、天麻、夏枯草、山萸肉、女贞子、石斛、牛膝、黄精。

3.2西医治疗

在对患者使用西医方式进行治疗中,主要根据具体病例和临床症状进行治疗,主要治疗方式有血管扩张剂扩张血管,改善脑供血,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以及利用增加脑血流量与降低血液黏稠度方式,促使患者微循环与冠脉循环改善。而临床中常用西药有多种,如氟桂利嗪、眩晕宁、倍他司汀、尼莫地平和维脑路通等。卢永智[5]等人在“刺络拔罐联合氟桂利嗪治疗”中,通过联合使用氟桂利嗪对眩晕症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张艳[6]等人,将眩晕宁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并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用药后总有效率高达93.75%,患者临床症状得以缓解,血流变及血脂代谢状态得到有效调节。

3.3中西联合治疗

目前,在对眩晕症患者急性治疗中,为进一步提升对患者病情改善效果,临床中通常采用不同方式联合进行治疗,而中西医结合作为常见治疗方式,在实际治疗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余懿仙[7]等人在眩晕症治疗研究中,对常规西药与提取葛根等中药成分的脑心通胶囊联合使用,对比治疗前后结果,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且中医血瘀证候积分显著降低。邢秋娟[8]等人将中药益气活血方与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使用,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2.86%,相比于单独使用西药治疗方式的76.19%,临床疗效明显提升,患者颈部血流循环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结论:眩晕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疾病,导致该病发病因素有多种,且涉及多个领域与学科,不同病因下患者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并对不同病因患者产生不同影响。因此,在进行治疗中应使用不同方式对症治疗,治疗前应采用相应方式确定患者具体病情。目前,中医和西医中均有相应诊断方式,且可准确确定患者病情,而为提升临床治疗效果,近年来临床中通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治疗,并取得了相应治疗效果,同时为充分发挥治疗方式作用,还应对治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屈媛怡,孙勍,单希征,等.眩晕症并发耳鸣的病因分析[J].武警医学,2018,29(04):75-77.

[2]张洪,唐虎,张晓云.论急性眩晕症的核心病机与治疗法则[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6):35-36.

[3]韩雨,曹忠胜,石艳萍,等.以位置性眩晕为表现的眩晕疾病诊断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05(10):1223-1225.

[4]饶晓平.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推拿与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6,39(005):379-380.

[5]卢永智,冯伟.刺络拔罐联合氟桂利嗪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及其对血清D-二聚体,hs-CRP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20,42(06):8-10.

[6]张艳,韩新生.眩晕宁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029(020):3225-3227.

[7]余懿仙,王东鹏.脑心通胶囊对气虚血瘀型高血压病患者的影响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019(004):9-11.

[8]邢秋娟,赵东峰,吴佶,等.益气活血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血不足证)疗效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9,028(007):120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