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急救知识普及与急救技能提高的可行性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校园急救知识普及与急救技能提高的可行性探讨

刘心怡,程昊宇,卢嘉坤,刘元东,杨中,李俊轩 ,曹鑫

武警后勤学院  天津市东丽区 300300



摘要:通过对我国校园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调查发现,我国国民整体安全意识薄弱,急救技能有待提高,缺少专业人才,整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为响应“健康中国2030”建设,实现中国梦,各级学校需要积极承担起责任,在校园内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教师及学生的急救技能。本文针对校园急救知识普及与急救技能提高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探讨,并提出有效措施,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园;急救知识普及;急救技能提高;可行性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高速发展,各类安全隐患事故不断出现,公共安全的影响因素持续增多,普及国民急救知识、提高国民急救技能的任务刻不容缓,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最近几年,我国校园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据相关统计显示,全国每年有近1.6万中小学生、3000大学生因校园事故意外身亡,统计数据再次提醒我们应该加强普及校园急救知识,提高急救技能。分析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的后果可以发现,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差及教师急救能力欠缺。所以,针对校园急救知识普及与急救技能提高展开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校园急救知识普及与急救技能提高刻不容缓

(1)国外校园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发展现状

国外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方面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一些国际就有了系统的急救知识理论和技术体系。比如胸外按压的急救方法是Venhoven在1960以发表文章的形式提出的;1961年Safar在此研究基础上,将CPR分为生命支撑、进一步生命支撑、高级生命支撑三个层面。目前,国外更注重实际操作层面研究,比如,研究如何提高院外CPR救助的有效性,为改善胸外按压的效果发明新的装置设备等。

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将急救知识纳入了常规的课程体系中,并定期在校园中举办急救技能培训,培养学生和教师的急救能力。根据国外数据统计,瑞典居民参加过急救技能培训的人数占46%。挪威在1961年就对在校学生进行了CPR课程,对于在校青少年至少进行一天的急救技能培训。

(2)国内校园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已经逐步意识到普及急救知识和培训急救技能的重要性,并采取了相关措施。2008年因北京奥运会的原因,北京市居民参与急救技能培训的人员约占16.7%。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居民对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欠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情况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情况应该更加严峻。从急救知识普及率来看,我国为1%,德国为80%,发过为41%,美国为88.9%,日本为82%。相关研究专家表明,我国在校园急救知识普及与急救技能提高方面面临的根本问题是思想认识不充足,缺少具备专业急救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没有规范的教学体系。综合来看,我国的医疗水平是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对公众的急救安全意识的培养还远远不够,缺乏急救技能,在校园里急救知识普及与急救技能提高刻不容缓。

(3)校园急救知识普及与急救技能提高的重要性

国民的应急能力如今已经成为判断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部分国家将其作为主要学科纳入学校的学习课程体系中,这样能够保证每一个国民从小就可以获得完整系统的急救知识、能力教育,提高整个国家的已经能力水平。大量的医学案例表明,心脏在停止跳动的4分钟内,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成功救治率高达50%;如果在突发事故和疾病发生的10min内实施正确急救措施能够明显降低死亡率。校园是人口密度高的区域,随时可能发生突发事故,师生掌握相关急救知识和急救能力能高效避免相关事故的发生。


二、校园急救知识普及与急救技能提高的可行性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80%以上的校园师生接受培训的意愿十分强烈,愿意参与相关的学习课程和培养活动。在校园内展开急救知识普及和急救技能提高有可靠的技术支撑和理论保障,学校内人员集中,教学设备和教学体系完备,所以仅需要让校园医护人员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即可。2018年卫健委以政协2619提案,明确了积极推动学校进行急救知识普及与急救技能的提高,这直接表明在学校里对师生开展相关活动有着很大的可行性。


三、校园急救知识普及与急救技能提高的有效方案

(1)在学校课程中加入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内容

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政策,在学校课程内加入急救知识,例如心肺复苏、自动除颤等,全面组织教师及师生提高急救素质。在每学期的课程安排中加入一些急救技能培训课程,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学生家长一起加入培训课程当中,这样一方面可以得到全民的素质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高度重视。同时针对体育老师、校车司机、班主任等人,采取重点培训的课程,保障他们遇到突发状况可以冷静面对。

(2)校园内定期制定演练

在校园内定期组织急救演练,检验学生及教师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实操技能的掌握程度。校园内举行培训活动结束后,建议可以以班级形式举办黑板报,进行全校评价评优,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及记忆。尽可能扩大培训参与群体,这样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国民的安全意识。另外,学校应针对急救知识普及与急救技能提高的项目制定相关的校规,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对一些损失及伤亡,依法追究个人责任。

(3)在校园内引入一些急救设备

体外自动除颤器在心源性猝死的急救中应用十分广泛,也可以达到很理想的效果。非医护人员只需要简单培训就可以掌握它的使用。体外自动除颤器在与患者身体接触后可以自己判断是否需要除颤,除颤程度等。各个学校应该在学校里引入这样的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结论:

健康中国的建立离不开填补急救知识的空白。国外研究证明,要想使急救培训得到最大程度的吸收,应该从小就培养,保持学习的连贯性,定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在校园内进行急救知识普及和急救技能培训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生命只有一次,只有每一个人都积极加入学习的浪潮中才能提高我国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江德斌. 急救知识进校园绝非多此一举[N]. 检察日报,2019-07-17(006).

[2]唐烟台.校园集体食物中毒的急救方法及效果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04):4-5.

[3]张海琳.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急救知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160-161.

[4]李伟.校园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十二)——校园体育常见损伤急救措施[J].中国学校体育,2015(01):52-53.

[5]柴润国,马晓衡,安艳.在大学校园开展现场急救知识培训模式初探[J].中国医药导报,2009,6(04):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