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尴尬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记《摩擦力》教学的课堂生成及化解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3

让教学尴尬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记《摩擦力》教学的课堂生成及化解途径

俞 益

宁波市北仑区庐山中学 , 浙江 宁波 315800

【摘要】教师在整个上课的过程当中,就是将其教学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的主要方式。同时在整个教学传输过程当中,必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进行换位思考,真正了解到学生们的身心特点以及学习能力。面对各种课堂上发生的各种教学尴尬,需要教师讲究教育机智:课前准备充分、把握起点;课上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课后学会学习、学会积累。只有这样就是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提高整个教学的效果,真正的让学生们知道相关的知识。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尴尬;有效途径

【正文】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教师的知识水平以及相关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进行一定的展示。同时,课堂教学也是学生们进行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并且在整个教育的改革以及相关课程的推进下,科学教学课堂逐渐走进很多的教学当中,让学生们在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注重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并通过自主探索以及与其他伙伴的共同交流,活跃学生们的思维。进而让知识在他们的脑海里有更深的印象。而对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对老师的技能方面还是业务水平方面的要求都变得更高了,必须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对知识的转换,同时让学生们在整个教学环境当中,及具体的能力知识和相关的情感都得到一定的升华,但是现阶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却往往找不到相关的技巧,常常遇到一定的瓶颈,同时在教学过程当中也会由于一些偶然等相关意外事件的发生,导致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下面笔者将围绕着摩擦力这一内容的教学,来谈谈在课堂中遇到的尴尬以及所寻求有效的化解途径。

1允许课堂尴尬,这是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案例一: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在讲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教师提问:你们认为,在整个小轮进行滑动的过程当中及产生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其哪些因素存在一定的关联。同时学生们提出和整个接触面的大小以及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并举出例子,其中滑冰运动员当起踮起脚尖时,滑行的速度会更快。所以这才一定程度上则说明由于其受力的面积变小,其在滑动的过程当中产生的滑动摩擦力也逐渐变小。教材上提及到相关关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整个压力以及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都具有一定的关联,虽然有所准备,但现在忽然冒出的这个问题比较棘手,如果直接否定学生心里会不服,怎样处理,才能不使预设的教学活动受到干扰呢?

6096558d0c23a_html_736afbed56ec3495.png 例二:为什么二力不平衡,小车仍然保持平衡?

在教学时,我们往往要用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获得二力平衡的结论。在实验中,老师所期待的预想中的实验现象应当是在两边的盘中分别放上一样的砝码,那么小车就会保持静止。反之,如果去掉其中一边的砝码,那么小车就会动起来,实际上这是由于整个摩擦力的作用导致。整个砝码中其具体的平衡力度不同,所以导致小车会出现滑动的现象。同时,在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倘若其中两盘之间放入的砝码,即使存在着一定的不同,那么小车具体的实验现象也并不一定会动。反之,也有可能由于绳子给两边施加的压力不够大,不足以克服摩擦力的影响。这样一来,在原本平衡的系统当中加入了一些不平衡的因素,那么就会很难向学生们解释小车依然保持静止的主要原因。

案例三:如果不使劲拉,就会输掉拔河比赛?

在进行《摩擦力》的练习讲解时,有学生坚持认为在拔河时,力气大的那一方取胜,并以曾经的经历指出:老师都是选拔力气大的大个子参加比赛,如果不使劲拉,比赛就会输掉。其他同学纷纷响应:”拔河比赛结束,手会酸上好几天。”教师该怎样解释可以让他们豁然开朗呢?

案例四:水会增大物体间的摩擦吗?

再讲到地面有水人工容易滑倒的现象当中,学生们立马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在家看到爷爷再用铁锹当感觉到滑倒,爷爷总会吐一口口水,这样就增大了与铁锹之间的摩擦力,是不是水会增加物体之间的摩擦呢?这个问题会让教师感到一定的突然性,同时教师并没有对这种问题进行足够的心理预判,所以在短时间内并不会做出全面的反映来给予这种现象一定合理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知识都源自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疑难问题当中。面对孩子的不解和质疑,面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尴尬,不能不讲,也不能直接否定,不然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更不能以“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研究”的方式进行回避,教学的意义就是教给孩子以真、善、美。[1]允许尴尬的发生,是科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挖掘课堂尴尬中的教学价值,才能让学生在科学课堂的学习程中成为真正的脑力劳动者;也才能提升课堂教学过程的思维含量,实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科学教学更有内涵。

2直面课堂尴尬,寻求开辟有效的化解途径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经明确地指出,在整个教育的课堂当中,它更应该是对未知方向的不断探索,同时在整个过程当中也有可能遇到意外的通道以及更为美丽的山水画。所以对此,在面对一些课堂出现尴尬的背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更是对现阶段一些教师的入职水平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反应能力和专业的素质来对学生们提出的相关疑难问题加以解释。

[2]

2.1、备课以生为本,在起点处准确把握教学

由于现阶段整个青少年的价值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所以导致青少年具体的知识掌握,想象力的发展以及经验的习得。在具体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很难对其全面的掌控。所以对此教师必须要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并跟上时代的脚步。积极地融入到整个青少年的思想节拍当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理解学生们的所思,理解学生们的所想。[2] 以第一个案例为例,如果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并能以生为本,考虑一二,在课堂上即能自如应对、化解尴尬。

6096558d0c23a_html_8236a5a1a78f00b7.jpg 例一中: 教师可以用如右图所示的方法,让学生将平面上的长方体乙从竖放改变成平放或横放,拉动一下方的长木板并且用弹簧测力计来测出F2的具体数值,这个数值就是其中的滑动摩擦力,并且通过相同的实验数据对比来得出最终的结论。

这一结果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所以在整个教学当中更应当用科学的办法来引导学生们的思维。真正的为学生们解释给予生活当中一些现象存在偏差的具体原因,并共同对其存在的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2.2、优化教学手段,在体验中得到感悟组合 5

组合 9 例二中:也许对很多老师来说,这都是实验的意外结果所导致的误差是一种合理的现象,是实验总归会发生一定的误差,于是就会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整,当其达到预期的效果时,

马上“见好就收”,以免再“节外生枝”。这样的处理方式, 它

十分明显地向学生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老师所要教的结论是不容

置疑的,做实验只不过是走走形式,从实验获得的事实,与结论相

符的就可取,不相符的就是实验出了问题,就不可取。[4]

其实,只要将实验装置进行一下改装(如右图所示)。将原

先实验中的木块或者小车替换成铁片,两边各用一细绳连接,并

用特制的铁钩挂于黑板上进行实验,即消除了原本的摩擦力对整

个实验的影响,还给了学生一个真实实验场景,而在课堂上遇到的尴尬也迎刃而解。

案例三中: 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简单的小游戏——让班上两个个子大小悬殊的学生用塑料管进行拔河比赛。教师只要将塑料管涂有洗手液的一段让大个子学生握,让没涂洗手液的一段让小个子学生握,因为两个物体在接触面积上及摩擦力。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减小,那么最后小个子必将战胜大个子,来表明在“拔河”比赛中,手拉塑料管靠的是摩擦力,而不是手的握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了一把真理。

2.3、勤作教学反思,在积累中收获新知

反思是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对自己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深刻反思,并且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师的自我察觉水平,同时对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效果进行一定的监管和掌控。在整个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在积累经验的过程当中收获更多而知识[5]

案例四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无法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但教师可在课后另外安排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开始之前也可以通过相关的实验来引发学生们进行自我思考。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经过讨论,大家提出应当选用用油漆涂涴的木板和为被涂油漆的木板进行对比实验。实验方法是:用弹簧秤水平拉动,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而此时弹簧秤的示数则等于其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的具体数值,并且用同样的实验方法在干燥的表面和湿润表面分别再次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情况

接触面干燥时,弹簧秤的示数/牛

接触面有水时,弹簧秤的示数/牛

木块在油漆木板上匀速滑动

1.0

0.8

木块在未油漆木板上匀速滑动

1.3

1.7

实验数据表明:在实验过程当中也确实存在了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讲的现象,并且针对这个现象,学生们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得出可能是由于其中为被油漆涂过的木板会吸水而被油漆过木板不会吸水的原因造成的。如果让整个实验继续,并且在未被油漆涂过的木板当中放入更多的水,那么其最终弹簧秤的表示示数则就减小了。进而再一次的证明,

当水更多时,一部分的水并不会被木板所吸收,而会与木板之间形成一层水膜。进而导致木板及收到的具体以摩擦力的数值减小。由此可见,当教师真正走进学生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所想与所求,就可以在根本上化解整个课堂当中存在的一些尴尬教学情景。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整个学生们的知识面,同时也是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6]

3感激课堂尴尬,让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作为一名初中科学教师,可能曾经对摩擦力的教学没想过那么多、那么深。感谢可爱的学生,正是他们让教师在课堂上陷入了尴尬,才迫使其对摩擦力的概念以及相关因素重新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获得新的认知。

在教学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尴尬,这些尴尬触碰到我们的软肋,暴露了我们的缺陷,为此,我们必须要学习和思考。一旦我们从教学尴尬中走出来,便会获得专业的成长

[7]。所以,我们应当正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每一次尴尬,在尴尬中学习,让教学尴尬成为促进我们专业成长的助推器,在科学课堂的主战场上一吐芳华。


【参考文献】

[1] 蔡剑柏. 巧用课堂生成 启发学生智慧[J] . 教师教育,2017 .11:32

[2] 王海英. 化学课堂生成三境界[J] . 化学教与学,2012 年第 1 期:37-39

[3] 姚丽鹏,邢红军,刘 锐. 初中物理“摩擦力”的高端备课[J] .物理之友,2014年第30卷第9期:1-3

[4]罗星凯. 有理的科学知识被无理地“验证”[J] . 人民教育,2007.7:36-38

[5]宋德如,李宗胜. 直面课堂尴尬[J] . 教育探索,2001年第 12 期:35-36

[6]郑青岳.科学课程100个教学案例.浙江教育出版社[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7]郑青岳. 郑青岳科学教育演讲录[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俞益,1983年8月,女,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科学教学工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