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实施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3
/ 5


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实施策略研究

卢梦琪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教学专业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1. 前言 4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

2.1研究对象 4

2.2研究方法 4

2.2.1文献资料法 4

2.2.2逻辑归纳法 4

3.研究结果分析 4

3.1体医融合促进健康中国的相关背景 4

3.1.1体医融合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4

3.1.2“体医融合”是缓解国民健康需求与医疗供给矛盾的重要手段 4

3.2.体医融合促进健康中国的制约因素 5

3.2.1 体医融合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5

3.2.2 体医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匮乏 5

3.2.3体医融合的公众认知度不高 5

3.2.4 体医融合的公共基础设施不足 6

3.3.体医融合促进健康中国的实践成果 6

3.3.1苏州市采用“阳光健身卡”模式 6

3.3.2上海嘉定区采用“1+1+2”模式 7

3.3.3北京北太平庄医院采用的运动处方门诊模式 7

3.4体医融合促进健康中国的实施策略 7

3.4.1政策法律法规的创建 7

3.4.2体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7

3.4.3.宣传推广力度的加大 8

3.4.4地方发展模式的探索 8

3.4.5新冠病毒的思考 8

4.结论 9

5.致谢 9

参考文献 9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卫生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关乎全体公民的健康利益,由此提出的“体医融合”概念就成为当前时代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我国“体医融合”现状入手,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等相关理论,对目前我国“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的背景进行讨论;对相关政策制度、人才建设、公众认知及硬件设施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参考各地方的探索实践成果,对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融合实施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国家出台有关体医融合方面的系统政策与法律法规,细化其实施方法,建立严密的网状法律体系;优化现有复合型人才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大对“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的宣传推广力度;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地方体医融合的发展新模式;并关于新型冠状肺炎的预防与治疗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体医融合 健康中国 慢性病 运动处方

A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integration of body medicin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

Students major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Name Lumengqi

Tutor name Saiqingbin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ra and the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fe level unceasing enhanc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health more and more about the health benefits of all the citizens, thu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body medical fusion" has become a hot problem in the current era, this article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logical induction and other related theory, at present our country medical fusion "body" to promote the health of background is discussed; Analyze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f related policies and systems, talent building, public cognition and hardware facilities; By referring to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results in various plac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medicine in the context of healthy China, and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 state has issued systematic policies,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medicine, refined its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nd established a strict network legal system; Optimize the existing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compound talents;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of the "body-doctor integration" health service;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onditions, actively explore the new development model of local physical and medical integration;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vid-19.

Key words: Body medicine integration Health China chronic diseases exercise prescript


  1.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加之国民总体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与慢性病患病人数的逐年增多,人们逐渐将关注重点由如何解决物质生活问题转向如何保持长久健康,由如何治疗疾病转向如何预防疾病。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新理念的提出,衔接体育与医疗两个领域,对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极大提高了公民的健康意识与运动积极性,满足了公民多样化的健身需求。笔者根据我国国情的具体情况,参考国内外研究结果与实施经验,就健康中国背景下如何发展“体医融合” 展开讨论,旨在为“体医融合”在我国的开展与推广提供对策建议,为更多人民群众从中受益,提高我国总体国民健康水平。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的实施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中以“体医融合”“健康中国”“慢性病治疗”等关键词搜索大量期刊、文献、法律法规等,并查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2015年)》等中央有关文件,为论文的选题、论文框架的设计、数据的分析、论文的撰写提供帮助。

2.2.2逻辑归纳法

采用归纳、演绎、推理等分析方法,对相关文献的搜集进行整理归纳,并进行深入的分析。

3.研究结果分析

3.1体医融合促进健康中国的相关背景

3.1.1体医融合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迅速,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逐渐将眼光放在丰富精神生活方面,人们的健康观念不断更新,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对待疾病逐步由重视治疗向重视预防过渡。“体医融合” 概念首次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被提出,会议提出将体育锻炼与医疗结合起来,共同为人类卫生健康事业助力添瓦。2016 年《“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3.1.2“体医融合”是缓解国民健康需求与医疗供给矛盾的重要手段

《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中显示,我国国民体质总体水平有所增长,但作为主要劳动力的成年男性指标却有所降低,且表示最大握力的指标逐年下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体力活大多被机器所替代,导致现代人们的平均运动量较之前明显下降;我国传统思想观念里的重文轻体,升学制度中的应试教育等因素,均导致体育锻炼在日常生活和学校生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再加上人们对糖分和热量的摄入增加,导致我国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占用大量医疗卫生资源,不利于国民总体健康水平发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2015年)》报告中显示,全国总死亡率中,慢性病所占比例为86.6%。WHO在2018年发布的关于全球前十位死亡因素中,慢性病所占六个。美国运动安全协会提出:久坐不动为全球第四大死亡因素,一周中至少五天的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有效避免慢性病的发生,并能有效控制身体脂肪的堆积。由此,各国对于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愈加重视。随着运动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不断被揭示,“运动是良医”这一概念逐步得到全球认可,很多国家已经将体育锻炼列为预防与治疗慢性病的重要内容,并将关注重点由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体育与医疗相融合的方式是提高健康人群身体素质、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减轻慢性病患者看病经济负担、并节约医疗卫生资源、缓解我国医疗供给矛盾的重要手段。

3.2.体医融合促进健康中国的制约因素

3.2.1 体医融合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国家政策的务实高效,基层落实的明确到位,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政策意识。自2016年以来,虽体医融合已提升至国家宏观政策的层面,但细节化的实施细则以及配套政策法规却不够完善,已发布的政策体系也表现出碎片化和间接性的特点。使得我国体医融合宏观政策的整合和基层操作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宏观层面来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体育总局长期以来分别主管卫生健康工作和体育工作,缺乏协同合作与工作互动。这需要政府高层部门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完善两部门的业务链条,清除现有合作体制和管理问题之间的障碍,寻求体育与医疗部门合作的切实可行性。此方面,我国可以向最先提出“运动是良医”口号的美国加以借鉴。美国采取每 10 年发布新的《健康公民》计划的方法,由医院开具专业的运动处方,并配有高水平的团队监督,使得每个人都会获得一个具有高度个性化的运动处方,不仅减轻了高额的医疗成本,而且避免了很多处方药带来的副作用。另外在日本,政府将这种模式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实现了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执行的过程当中公信力更强,为“体医融合”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法律保障。

3.2.2 体医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匮乏

据调查:截止 2016年,全国仅有36所高校开设运动康复专业,年招生人数不到2 000人,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体不懂医,医不懂体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此问题可由以下几方面分析:①高校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不够重视,相关专业招收人数过少,且缺乏专业教师,限制了复合型人才的质量,成为当前“体医融合”道路的一大障碍②复合型人才的职业导向不够明确,运动康复专业学生获得的是教育学学位或理学学位,而不是医学学位,故无法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就业难的现象成为很多学生的顾虑,从未限制了这类专业人才的数量,成为当前“体医融合”道路的又一大障碍。③具备体医融合实施优势的高等医学院校的复合课程开展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医学院中传统医学观念较重,将医疗活动局限在临床期内,而忽略影响长期健康的因素,特别是一些医生在医疗实践中,习惯性开处方药的思维较为严重。

3.2.3体医融合的公众认知度不高

当前我国国民主动健康意识匮乏。健康人群运动积极性差,即使参与运动也很难长久坚持。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仍存在有病先吃药,患病多坐卧的思想;慢性病患者普遍存在不想动,不敢动,不会动的现状,只靠吃药打针缓解病情,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如何使健康人群意识到运动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并树立终身体育观,使慢性病患者意识到运动对慢性病恢复的益处,并能主动长久的坚持下去是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与防治慢性病的重要一步。健康中国计划纲要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从中受益,社会应加大宣传力度、知识普及与鼓励动员,使更多的人的健康理念实现由“重治”到“重防”的转变,并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与不同疾病史的人群选择合适的健身方案,丰富运动处方库的分类管理,充分发挥个人运动优势,提高运动积极性与连续性,从而通过运动达到强身健体,缓解生活压力,增强运动自信心的作用。

3.2.4 体医融合的公共基础设施不足

在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地位日益显著。我国曾对群众体育现状作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体育设施不足成为限制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制约大众体育的开展,不利于健康中国计划的落实。由此可以看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次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乡体育设施的完善与否。截止到2017年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66平方米。相较于美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6平方米,日本的19平方米,我国可供锻炼的体育场地严重不足。伴随先进健身理念的出现,新兴体育项目进入大众视野,居民的健身需求已不再满足于社区公园中的单杠、双杠、蹬力器等,对公共体育设施与体育场所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国家应逐步增加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确保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同时进一步实现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综合运用现有场地,科学规划体育场所。既要重视竞技运动,更要重视大众健身;既要注重重点场馆建设,更要注重校园、社区、农村的运动场地建设。利用城镇化完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利用乡村振兴战略完善乡村公共体育设施。

3.3.“体医融合”促进健康中国的实践成果

3.3.1苏州市采用“阳光健身卡”模式

苏州阳光健身卡政策于2005年颁布实施,采用体育与医疗相结合的方式,申请者可以将往年结余的医保金额按规定划拨到阳光健身卡中,用于在指定合作健身场馆进行消费。这种医疗保障的 “阳光运动化”模式,既缓解了当地医疗部门的压力,又刺激了大众的体育健身消费热情,促进当地体育产业的发展。统计显示,2006年苏州阳光健身卡办理人数为1116人。由于此政策符合群众的健身需求,再加上宣传推广到位,逐步得到了人们的了解和认可,获得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2012年,办理人数已经达到了6063人,总办理人数为35261人。总体来看,“阳光健身卡”的出现,对于本身就具有健身需求的人们来说,既提供了新的健身途径,节约了健身成本,又有利于他们进行连续性的健身活动。同时这项措施也刺激了一些本身并没有强烈健身欲望的人办卡,并且坚持参与体育活动,也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有助于我国健康中国的推广与落实。此政策能得到良好的社会效应,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首先划拨金额的标准是根据当地的工资与医保水平而定,并且不定期进行实时调整,充分考虑不同收入人群的接受程度,目前转换金额的额度已由最初的三种细分为六种;其次不断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技术调配与升级完善,拓宽其实用性,涵盖领域更加广泛,操作方法更加方便安全,顺应了时代发展。

3.3.2上海嘉定区采用“1+1+2”模式

上海嘉定区考虑到当前人们的健身意识虽然逐步增强,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健身指导,盲目健身的现象仍然存在。为满足群众的科学健身需求,上海嘉定区推出“1+1+2”模式,即“社区主动健康计划”。解释为:1名社区卫生服务医师 +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2名自我管理小组组长。融合了体育、医疗部门以及社区等多元素,有效开展运动干预。干预小组中社区卫生服务医师为大家提供卫生健康与身体保健知识教育普及、开展医疗急救措施等保障系统工作,社会体育指导员则负责有选择的教授各类健身活动。以“体医融合”为模式,各部门相互协调,达成共识。由社区有规律的指导居民进行八段锦,健步走等体育锻炼,有效规避运动风险和伤害。重点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人群采取社区综合防治,接受医疗健康指导,坚持开展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体育锻炼。通过追踪统计,该模式推广以来效果颇为显著,以糖尿病患者为例,经过一段时间的健身运动,患者们的血糖都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并逐渐养成科学健身习惯。从而实现有效帮助患者控制慢性病的发展、改善体质、达到管理健康的目的。目前,上海嘉定区全民健身整体水平位居全市前列,全民健身发展“300 指数”连续 4 年位居全市第一,各乡镇街道几乎都建立了运动干预小组。区政府还出台了《嘉定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 年)》,持续推广“1+1+2”的健康服务模式,使社区运动干预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3.3.3北京北太平庄医院采用的运动处方门诊模式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费用逐年增长,百分之八十的费用用于慢性病的防治,但慢性病人数仍然持续增长,公民看病经济负担加重,要解决医疗健康危机,不能单纯的依靠传统的药物手术治疗,而是要转向非医疗主动健康干预。为此,北京太平庄医院采取以医院为主要平台的“体医融合”新模式,由医院成立相关机构,进行体质检查、诊断、并开具治疗方法。主要针对人群是慢性病患者;指导的医生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复合型人才,既具备专业医学知识,又接受过体育学知识培训。指导医生不仅可以开具常规的治疗药物,而且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人情况制定运动处方,指导患者科学锻炼。此模式实施以来,其日常门诊业务繁忙,具有较好的患者口碑和社会认可度,大部分慢性病患者症状有明显减轻。这种新兴的公共卫生预防手段,不仅降低了居民的医疗费用,而且节约了公共卫生医疗资源,值得广泛推广。

3.4 体医融合促进健康中国的实践策略

3.4.1政策法律法规的创建

相较早已开展“体医融合”的国家而言,当前我国“体医融合”仍处于发展初期,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①由国家出台有关“体医融合”方面的系统政策与法律法规,细化其实施方法。如利用法律约束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体医融合”,加大各地方对“体医融合”建设的财政投入,各省市政府,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建设安全良好的运动场所,配备充足健身器械等硬件设施,并及时制定未来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政策保护优势。纵向形成以国家层面直至地方办事处的法律法规体系,横向形成以地方政府至当地教育卫生部门的具体实施细则,建立严密的网状法律体系。②同时完善政策法律法规执行效果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形成自下而上的监督体系,定期到地方进行民意调查,积极采纳公民的有益建议进行整改。

3.4.2体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针对我国体医复合型人才匮乏的现状,可借鉴美国专业运动医学行业协会(ACSM)人才培养经验,并结合我国实情,优化现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①依托高校教育资源,动员高校将体育学院与医学院校联合办学,利用体育院校的健身基础知识和医学院校的医学基础与临床经验。以体为主,将中医中“治未病”的思想融入进体育科学中,将建立运动处方作为体医融合的实施策略,建立完备的运动处方库。②创新教学模式。将体医融合列入教学大纲与学期发展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各项赛事为研究对象,逐渐转变传统观念,关注重点由赛后康复向赛前预防转变。以各大赛事为依托进行模拟训练,培养实用型人才,如模式在日常训练中如何有效规避损伤风险;对比赛中造成的运动损伤如何进行康复理疗等。③对复合型人才加以相应的激励措施,给予复合型人才经济补助。加强体育公共服务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及时交流先进的“体医融合”治疗经验。

3.4.3.宣传推广力度的加大

首先各地政府部门应转变观念,深入认识到“体医融合”对健康促进及慢性病防治的重要作用,发挥非医疗手段的干预作用,各地政府部门应整合各部门资源,对医院、健身俱乐部、高校、社区之间的开展合作给予必要的支持;制定政府宣传、互联网宣传、基层社区宣传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方案。由政府出台相关措施后,各社区,各单位积极响应,扩大宣传范围,加大宣传深度,提高宣传灵活性及针对性,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宣传方法。如对中青年人,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辅助其以最快捷的方式了解“体医融合”概念,并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快速寻匹配到适合个人的健身方案与运动处方,充分解决这部分人群因工作生活原因造成的时间有限,场所限制等障碍,提高健身的灵活性;对老年人特别是已经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可以开展社区讲座,帮助他们摒弃“等待治疗”的传统观念;同时推广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门球等。还可以选择在人流密集的场所,如公园设置“免费健身咨询中心”,不仅可以增加群众了解“体医融合”知识的途径,同时也可以为在体育锻炼中出现意外或者突发疾病的群众采取急救措施,有效保护群众生命安全。

3.4.4.地方发展模式的探索

各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发展特点、人口分布、地域文化、民族特点等因素,打造适合本地区的特色实践模式,增强开发的主动性,积极与政府、其他事业单位、社区、医院、学校等合作,做到一市一式或一市多式。如①江苏地区根据本地区发展特点,打造科学健身示范研究试点城市、试点社区、试点企业。在有条件的机关、学校、企业率先建设“体医融合”示范点;并尽快制定运动处方规范和标准,扩大运动处方库。②济南市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与医院合作发展“体医融合”优势,将全民健身中心和中医医院联合成立济南市全民中医健康管理中心。③合肥市由政府购买服务,由社区医生和体育指导员开具运动处方,普惠全体老人,群众反响强烈。

3.4.5新冠病毒的思考

科学研究发现,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内分泌变化,运动后产生的名为内啡肽的物质,可影响人的心情,丰富的内啡肽可以帮助人们保持长久的平静的愉悦心情,在临床上还可以有效地治愈抑郁症和癌症。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有规律运动的人,上呼吸道感染的概率会下降18%到67%,长期规律性运动还可以使免疫功能增强,提高抗病能力。2019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把这一现象呈现到大众视野中。面对严重的疫情,有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也有人度过了艰难的险关,有人在疫情重灾区安然无恙,有人因为几分钟的买菜却不幸感染。究其原因,除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和有效的治疗手段等医疗因素外,个人的免疫能力不得不说是一个关键因素。通过统计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人数可以发现,患病者中老年人比例较高,75岁以上老人多患有较严重的慢性基础疾病,很大程度是由于这类人群的免疫力较低,因此导致这类人群易患病、难治疗与病情易突变情况的出现。

随着疫情的蔓延,公众产生恐慌心理,特别是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和处于疫情较严重地区的民众,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更加不利于抗击病毒。然而,武汉市方舱医院的患者却自发组织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等运动,充分体现了“体医融合”在如此严峻的时期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适当的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以提高患者的肺通气速率和肺活量,在增强患者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基础上,为患者痊愈后产生特异性免疫功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和恐慌的情绪,帮助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对于病情的好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宅在家无法出门的普通公民,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部门推出了多种形式的“家庭健身法”。所以加强锻炼被认为是抵抗病毒,增强免疫力的防护措施之一。在疫情结束后,健康中国的持续推广及“体医融合”的进一步完善将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的锻炼习惯,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及免疫力也将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此呼吁大家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积极贯彻终身体育理念;积极相应健康中国的号召;积极通过“体医融合”新模式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积极通过运动干预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共同建设体育强国。

  1. 结论

4.1 当前“体医融合”这一基本理念将成为我国未来公共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关键一步,与我国健康中国背景相辅相成,共同为我国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4.2我国“体医融合”的发展仍然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主要包括政策法规缺失、复合型人才匮乏、公众认知度不高及基础体育设施不足等。

4.3为进一步推广“体医融合”理念提出策略建议,由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大财政投入,;各高校积极增加复合型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社会提高宣传力度、增加宣传途径;鼓励各地方因地制宜,探索发展“体医融合”新模式。

4.4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出的一系列问题值得深思,未来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将更加注重健康中国的推广与慢性病的防治问题。

5.致谢

在此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赛庆彬教授,从论文的选题、框架的设计到最后的定稿,都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四年来,承蒙老师的厚爱与关照,让我在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特此,向赛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瘟疫肆虐神州大地,感谢疫情中的“逆行者”,感谢伟大的祖国成为我们坚强的后盾,在此愿祖国山河无恙,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戴素果. 健康中国理念下老年健康促进的体医深度融合路径[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03):13-16.

[2]梁丽珍.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7(30):54-55.


[3]向宇宏,李承伟. “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J]. 体育学刊,2017,24(05):76-79.

[4]宣海德.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中“体医结合”问题的研究[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01):106-108.

[5]孙通,罗敦雄,陈洁星,高松龄. “体医融合”背景下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2):55-58.

[6]王波,董杰,盛磊,朱美义. 体医融合内涵、模式及路径探讨[J]. 体育科技,2018,39(03):30-31+36.

[7]张文亮,杨金田,张英建,王书彦,郝秀君. “体医融合”背景下体育健康综合体的建设[J]. 体育学刊,2018,25(06):60-67.

[8]杨继星,陈家起. 体医融合的制约因素分析及路径构建[J]. 体育文化导刊,2019(04):18-23.

[9]陈华荣. 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J]. 体育科学,2017,37(04):74-86.

[10]龙佳怀,刘玉. 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全民科学健身的实然与应然[J]. 体育科学,2017,37(06):91-97.

[11]赵彤. 我国体医结合健身模式现状与对策[D].北京体育大学,2014.

[12]刘宇飞. 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04):42-46.

[13]王晨. 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路径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03):58-60.

[14]郑双.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路径探究[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4):152-153.

[15]曹杰,房英杰,关富余,李冰,王飞,熊健,郭俊清. 新时代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的全民健身发展路径研究[J]. 冰雪运动,2018,40(06):85-88.


609c9a203e402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