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防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4
/ 2

玉米病虫害防治

吴强

莱芜区方下街道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摘要: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产量发生变化,因此种植人员应根据玉米的生长习惯以及种植经验,总结提高玉米产量的种植技术,同时,针对目前的种植现状,为玉米病虫害防治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减少对玉米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使种植人员的经济利益得到提升。

关键词:玉米; 种植技术; 病虫害防治;

1玉米病虫害发生规律

1.1病害发生规律

在玉米种植、管理以及生长等各个阶段都会出现多种不同病害。因此,以下便针对茎腐、青枯以及病毒这三种玉米病害发生规律展开详细描述。其一,茎腐病害是指诸多病菌经过相互侵蚀后形成的一种病害,主要病菌有镰刀菌和腐霉菌,容易出现在排水效果不够理想的湿润土壤之中,传播时间较早。当玉米患有这种病害时,根茎部位会出现腐烂情况。其二,青枯病害容易在灌浆阶段出现。当玉米患有这种病害时,枝叶部位会出现枯萎、褪色等情况,玉米穗会处于下垂状态。当青枯病处于初期阶段时,根茎部位会呈现一种被水侵蚀过的痕迹,这种痕迹会逐渐变成褐色,最后整株玉米就会倒塌。其三,病毒病容易发生在玉米出苗阶段。幼苗根部会长出褪绿条点形状的叶片,如果种植人员没有及时察觉,病菌就会逐渐蔓延至所有枝叶上,叶片就会从绿色变成黄色,叶面纹路也会变成黄绿色。当病毒完全侵入其中时,玉米就无法结穗,甚至可能在生长阶段就出现枯萎趋势。患病植株变化十分明显,会比正常植株短一半。此病传播速度与危害极大。

1.2虫害发生规律

虫害在所有农作物种植中都会出现,玉米种植也不例外。这些虫害可以根据自身危害分成多种类型,本文主要针对蚜虫、蛀虫以及粘虫这三种玉米虫害发生规律展开详细描述。其一,蚜虫主要在玉米枝叶背部和根茎较嫩部位活动,会在活动地点吸取植株汁液。当玉米受到蚜虫侵害后,叶面就会出现卷曲情况,幼苗会出现枯萎情况,最终整株玉米基本就处于死亡状态。当枝叶中所有汁液都被蚜虫吸取后,就会出现枯萎、掉落情况,这时玉米结穗率就会降低,玉米产量就会降低。其二,蛀虫也可以称之为旋心虫,在东北地区十分常见,成虫长度约为5mm左右,会在白天吸取玉米汁液,每只雌虫可以繁殖十余只虫卵,这些虫卵在成长阶段会在根部位置吸取汁液。蛀虫会导致玉米汁液出现排状小孔,导致幼苗无法正常生长,甚至可以导致玉米长出后处于畸形状态。

2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2.1苗期防治技术。

玉米苗期是玉米生长的初期阶段,是玉米从播种到拔节的重要生长阶段,此阶段的玉米具有植株小、病虫害抵抗力低的特点,因此是病虫害的高发期[3]。此阶段的玉米易发地下虫害,在防治中通常选用“综合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管理人员需时刻关注幼苗的生长情况,对田间地头的杂草做到及时清理,一旦发现玉米幼苗的叶片有所改变,要及时进行病叶摘除,如问题严重,则可将整株植株拔除。其中,综合防治法通常是先将杂草清除,通过科学管理、施肥等方法促进植株的营养吸收,提升玉米的抗病能力,同时辅以化学药剂防治。对蚜虫的防治,要优选玉米种,加强田间管理,对已发现虫害的玉米,用氧化乐果治理防治。地老虎则可用甲胺磷、麸皮混合防治,情况严重时可选用辛硫磷乳油喷雾防治。

2.2穗期防治技术。

穗期是玉米拔节到雄穗开花的重要阶段,是玉米快速生长时期,对营养有大量的需求,同时这一阶段的玉米自身抗病虫害能力也非常强。这一阶段玉米常见病虫害主要有纹枯病、褐斑病和茎腐病。纹枯病和褐斑病多通过土壤传播,防治难度系数较高,其预防措施应重点放在玉米品种的选择上,尽量优选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品种。茎腐病多因细菌滋生引起,通过风雨传播,发病部位多为玉米心叶和叶鞘,当发现玉米有伤口时,即为病菌侵害所致。玉米穗期也是玉米螟的高发期,其表现为幼虫进入玉米花,造成花丝被吃、雄花被折断、玉米颗粒不饱满等问题,外界温度越高,其发病率越高。当前防治的主要措施为生物防治法,通常选用赤眼蜂寄生在玉米螟卵上的方式降低玉米螟幼虫的成活率。对穗期其它病虫害的防治,则主要是做好田间管理,为玉米植株保持充足的水分和养分等,对病患严重的植株及时清除,以免造成大面积的病虫害发生。

2.3综合防治技术。

北方玉米的病虫害防治,通常选用综合防治方法,即利用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方法。其中,农业防治主要指的是对田间杂草和病患植株进行及时清理。为预防患病面积增大,对患病叶片还应及时清除,通过轮作和深耕的方式降低病患概率。根据虫害的发病年份,在收完玉米后对土壤进行深翻,以实现灭卵、灭蛹目的;对焚烧的秸秆也应做药剂处理,以起到有效控制虫源的防治效果。生物防治则主要是利用赤眼蜂寄生的方法降低玉米螟给北方玉米种植带来的不利影响,此方法具有绿色环保、成本低、易于操作、应用效果好的特点,因此,在北方玉米病虫害防治中也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

3玉米常见虫害

3.1地老虎。

地老虎的种类较多,又被称为切根虫,其对玉米等作物的危害极大。在地老虎孵化后,各龄的幼虫对于玉米都有不同程度的侵害。二龄以前幼虫对玉米的嫩叶进行啃食,影响其生长发育。三龄以后的幼虫一般在夜间出现,啃食玉米的根茎,造成玉米植株死亡现象,对于玉米的亩产量产生极大的破坏。

在进行防治时,可以使用多种方式进行组合应用,提高防治的效果。首先,农业防治。将田间的杂草去除,避免地老虎在杂草上产卵,孵化后对玉米进行侵害,同时,在进行沤肥时应在田地外进行,未经腐熟的肥料中含有大量的病菌和虫卵,避免其在土壤中残留。其次,生物防治。对地老虎的成虫进行诱杀,减少其产卵,能够有效的减少孵化的幼虫数量。可以使用黑光灯诱杀,或者使用糖醋液和性诱剂等进行引诱杀灭。最后,化学防治。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治疗。将呋喃丹作为药剂进行拌种,以此来进行驱虫。或者制作毒饵进行杀灭。

3.2玉米螟。

玉米螟是一种常见并且危害较大的世界性虫害。玉米在受到侵害时,心叶会被蛀穿,在雄花出现后,会对其基部啃食,造成雄花折断,随后穗部时,钻入穗部啃食苞叶和籽粒。经过虫害的植株其生长状况不良,同时内部空洞易被折断,同时,穗部的果实不饱满或者无籽粒,导致玉米的产量严重下降。

在进行防治时,农业防治措施有:将玉米秸秆集中处理,避免内部的害虫过冬,同时应将害虫寄生的杂草等除去。生物防治方式:一般使用玉米螟的天敌对其种群数量进行控制。赤眼峰能够对玉米螟进行寄生,可以在玉米田地中释放大量的赤眼峰进行防治。或者使用白僵菌或杀螟杆菌等微生物对玉米螟进行杀灭。化学药剂防治:在发现虫害时,使用敌敌畏乳油等进行喷洒,或者根据不同时期的玉米螟危害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治疗。

4总结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经济作物,具有重要的食用和经济价值。玉米在中国种植面积广泛,种植方法及技术不断提高,种植面积和种植质量进一步提升,但是,各种病虫害也危害着玉米生长,导致玉米减产,经济损失严重。新时期,为有效降低玉米病虫害对玉米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需明确玉米主要病虫害,并针对病虫害类型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 潘仁秀.常见玉米病害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J].农业灾害研究,2020,10(1):15-16.

[2] 丁聪,徐艳.浅析山东省玉米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J].种子科技,2018,36(12):82-82.

[3] 陈翠,余小红,李化平.十堰玉米田草害种类及发生规律初探[J].湖北植保,2018(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