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问题行为存在问题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6
/ 2

小班幼儿问题行为存在问题与对策

王媛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162750

摘要:幼儿的一些问题行为是幼儿园常见的现象,如偏食、发脾气、遗尿、攻击性行为等。这些存在的问题现象,有的教师看到觉得很常见、很普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教师发现了问题的存在,想干预,却又不知道怎么解决。本文从幼儿园实践工作者的角度,通过对幼儿问题行为这一侧面进行观察和分析,探寻幼儿问题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从而为更好的预防矫正幼儿问题行为提供一定的参考策略和经验。教师通过实践和理论的分析,得出一些结论,提出个人的建议和反思。

关键词:小班幼儿;问题行为;行为习惯;对策

前言: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而心理素质的培养又集中体现为健全人格的培养。社会心理学探究儿童成长过程,认为幼儿期是决定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中,除非经历重大变故,个人的性格一般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所以,注重对幼儿性格的培养,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儿童行为问题如果不及时矫治,问题会变得更加复杂、严重,会妨碍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影响学习甚至对成年后人格特征、行为都产生不良影响。

正文: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现状

近年来,我国心里与教育研究者探讨了教育方式对幼儿的认知、社会性情感及各种人格质量的发展作用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的因素对幼儿的影响。随着家庭教育互动理论的兴起,学者们认为家庭成员彼此之间互相依赖,相互影响,幼儿和父母的相互作用模式被用于充分解释幼儿问题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我国心里学工作者对幼儿的家庭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对于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行为的影响,我们看到的实证研究成果还不多见。

(二)国外现状

欧美国家对教育方式与幼儿问题行为的研究比较重视,并在此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实际调查与探究,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教育方式所设计对象的年龄阶段更加宽泛,从婴儿为主,逐渐扩大到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第二,教育方式与幼儿社会化关系的探讨从宏观、笼统、走向微视、具体。第三,进一步研究教育方式本身,深入探讨教育方式的内在结构。第四,对教育方式影响因素的探讨更广泛,尝试从多方面寻找影响因素,近期的研究多采用发展的、动态的方法考察幼儿的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态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在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

二、小班幼儿问题行为的相关理论

“问题行为”又叫做行为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众多概念,涉及到心理、教育、社会、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有关幼儿“问题行为”的分类也众说不一,但较有代表性的是左其沛先生的分类,他将问题行为分为四种类型: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和压抑型。由于年龄的不同,采用哪种分类更合适,还应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情境而定。

幼儿的问题行为是那些妨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那么,如何判断幼儿是否存在问题行为呢?这不仅要求教师多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幼儿行为研究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增加理论方面的知识;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还应多关注、留意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地对幼儿进行问题行为筛查,预防“问题”的发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乃至早期矫正。

三、小班幼儿问题行为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小班幼儿问题行为存在问题

1.小班幼儿存在遗尿问题。遗尿又称尿床,是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疾病,发生于3岁以上儿童。睡眠中不自主排尿,多发生于夜间。轻者数夜1次,重者一夜多次。

2.咬人是小班幼儿问题行为中的另一个常见问题,指用嘴部对人体的一种侵犯。

3.攻击也是小班幼儿容易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在心理学中攻击是受挫者把攻击直接指向使其受挫的人或事。由于受挫后,引起内心的愤怒、怨恨,表现出怒目而视,反唇相讥破口大骂,讽刺挖苦、打击他人。

(二)小班幼儿问题行为存在的原因

1.小班幼儿遗尿,主要是父母的过度保护有关,使幼儿丧失了自我学习、自我服务的机会,自立能力得不到锻炼。教师在分析幼儿问题行为的成因时还应考虑幼儿自身及家庭的因素,客观的从幼儿出发寻找原因,避免片面的主观臆断。

2.咬人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祖辈的无原则溺爱。溺爱幼儿,造就了幼儿霸道的性格。(2)生理性原因。幼儿多以自我为中心,语言发展滞后,常常不能用语言正确处理和小朋友的问题,因此容易发生咬人、打人、抓人的现象。有的小朋友打人不是因为要攻击对方,而是想向对方示好,只是行为看上去像打架且不懂得轻重。(3)出于好奇的模仿。有的孩子好奇心总是特别强烈,当他们看到其他小朋友咬人时,会觉得是件很新奇的事,于是自己也会尝试着去咬人。

3.攻击行为存在的原因,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

四、小班幼儿问题行为预防矫正的策略

由于教师教学经验缺乏、专业理论知识较为薄弱等一些主观、客观的原因,在现实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幼儿的问题行为的矫正策略十分贫乏。大多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幼儿,从反面对幼儿进行限制和干涉,正面的教育引导较少。为了使幼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改变消极的教育引导方式,选择更为积极的方式对待幼儿的问题行为,使幼儿的问题行为及时得到矫正。

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心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有时比物质环境的影响更为深刻。教师积极的态度有助于幼儿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教师要学会“忽略”幼儿的问题行为。教师“忽略”态度有助于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在愉快、轻松的情绪中矫正问题行为。

幼儿园的同伴群体是幼儿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对象,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在一起游戏、生活、交往,从而锻炼了各种能力。教师在矫正幼儿问题行为时,还应创设一个宽容、接纳的同伴群体环境,使幼儿轻松愉快的接受矫正。教师在采用各种方法对幼儿问题行为进行矫正的时候,还应注意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原则、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五、总结

幼儿健康的成长发展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生态环境,特别是家庭、托幼机构中的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因此,必须注重家园合作。教育者要积极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的方法经验,推荐优秀的育儿文章,使养护者在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下,促使家园一致,共同努力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我们要仔细分析原因,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努力为这些孩子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逐渐趋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11.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29-330.

[3]梁志燊.学前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6,216-236

[4]许琼华. 在园幼儿行为管理的依据、成因和策略[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

[5]王雯波.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5).

[6]皇甫智敏,李志贤. 佛山市幼儿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J]. 现代医院,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