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2
/ 2


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分析

吴桂梅 通讯作者: 郑小娟

厦门市中医院 361001

[摘要]目的:分析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危重症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采取标准化急救护理方法,对照组40例按照急诊科常规护理流程开展急救护理工作,比较两组急诊响应时间及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急诊响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而且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危重症患者采取标准化急救护理方法有利于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果,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急诊护理模式。

关键词:标准化急救护理;急诊危重症;急诊分诊;抢救护理

急诊科是医院收治危重症患者的重要科室,承担着此类患者的抢救工作,急诊科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临床抢救效果及患者预后。随着现代医学护理理念的进步与发展,急诊医学得到了更加细致科学的划分,无论是院前急救还是院内急救,都需要改变和创新工作模式,这也是当前急救工作改革面临的难点[1]。常规护理通常缺乏针对性,急救效果差强人意,标准化急救护理则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更加优化完善的护理方法,为分析其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危重症患者,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危重症患者,按照患者就诊先后顺序进行分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方法,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25-77岁,平均(48.29±8.94)岁,疾病类型:心脑血管疾病21例,呼吸系统疾病13例,其他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方法,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23-75岁,平均(46.51±9.05)岁,疾病类型:心脑血管疾病20例,呼吸系统疾病11例,其他9例,两组基线资料经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且真实;②患者及家属完全知情。(2)排除标准:①资料缺少重要信息;②患者或家属不同意参与研究;③经过急诊抢救治疗后自行离院或因其他原因失访。

1.3方法 对照组按照急诊科常规护理流程开展各项工作:在患者入院后协助其全面检查,询问病史,评估病情状况,进行体征监护,遵医嘱配合抢救工作。观察组采取标准化急救护理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完善院前急救评估与现场施救:急救人员在迅速赶赴现场的同时需要询问呼救人员有关患者基本情况,包括体征表现、病史等,指导呼救人员进行简单处置,例如疏散现场人员保持空气流通、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窒息等。到达现场后需对患者病情作出细致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例如包扎伤口、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等,将患者安全转送至医院急诊科。(2)迅速、准确地进行急诊分诊:根据患者病情危急程度分为濒危、危重、急症及非急症患者,同时将急诊科诊治区域划分为红区、黄区和绿区,红区用于处置濒危及危重患者,黄区用于处置急症患者,绿区用于处置其他患者。在转送患者的过程中急救人员需要向院内接诊人员详细描述患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帮助接诊人员能够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及隶属专科,从而及时分配区域、通知相关人员做好准备工作,缩短患者院内就诊时间。(3)明确分工协调配合:患者进入相应区域接受抢救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配合医生开展好各项工作,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变化,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准备急救药品和抢救设备,发现体征异常及时通知急救医生。安抚患者家属的情绪,说明情况,争取获得家属的配合支持,防止对抢救工作造成干扰。

1.4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急诊响应时间,即接入120急救电话至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所需要的时间。(2)对两组患者抢救结局进行跟踪随访,统计抢救成功率和死亡率。

1.5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数据录入SPSS 20.0统计学软件中,急诊响应时间用60b71e45e1b7e_html_4fd606ca4ed8582f.gif ±s表示,抢救成功率用n表示,分别采用t、X2检验,P<0.05时表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急诊响应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急诊响应时间比较(60b71e45e1b7e_html_713439ef714cdd9a.gif ±s)

组别

例数

急诊响应时间(min)

观察组

对照组

t

P

40

40

11.20±2.86

16.39±3.12

14.904

<0.05

2.2两组抢救成功率和死亡率对比

表2 两组抢救成功率和死亡率对比[例(%)]

组别

例数

抢救成功率(%)

抢救死亡率(%)

观察组

对照组

X2

P

40

40

39(97.50)

35(87.50)

10.397

<0.05

1(2.50)

5(12.50)

8.165

<0.05

3讨论

急诊科所收治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不一,具体分科也有所不同,按照常规流程护理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患者安排至相应的区域接受诊治,这就导致患者抢救时间延长,从而不利于后续抢救工作的开展[2]。争取时间、提高效率应是急救医学研究的重点,完善急救流程并提高抢救效率有助于保证抢救成功率。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运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方法,结果表明观察组急诊响应时间短于对照组,而且抢救成功率更高,两组间差异显著。标准化急救护理是以现代化急救理念为指导的一种全新急救护理方法,它明确了院前急救流程、院内分诊等各项工作,让每一位参与抢救的护理人员都能自觉履行职责,主动服务于每一位危重症患者[3]。通过准确有效的急诊分诊及医护人员的协调配合,可以为临床抢救工作赢取最宝贵的时间,从而避免因分工或分区不合理而出现差错、低效率事件。

综上所述,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实施为标准化急救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抢救效率与急救人员应急能力,使患者在更短的时间内接受抢救治疗,保证抢救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小华,蔡慧萍. 标准化急救护理在老年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19,26(35):239-241.

[2]胡晓霜. 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8):117+194.

[3]赵红霞. 急诊老年危重症患者护理中采用标准化急救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3):274-275.







第一作者:吴桂梅,出生于1984,女, 汉族, 三明 ,急诊科 ,主管护师, 研究方向:急诊护理,厦门市中医院

通讯作者:郑小娟,出生于1983,女, 汉族, 宁德古田,急诊科,主管护师 ,研究方向:急诊护理 ,厦门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