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猪场育肥猪养殖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0
/ 2

规模化养猪场育肥猪养殖技术

范光洲

四川省岳池县镇裕畜牧兽医站 638304

摘要:作为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猪养殖近年来发展迅猛,规模化猪场数量与日俱增。育肥猪是生猪养殖管理流程中的重要饲养环节,能否把握饲养技术要点直接关系到后期经济效益。从育肥猪的生长发育规律入手,对育肥猪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进行了归纳,为提升育肥猪饲养质量,确保实现最优产出比提供参考。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育肥猪;饲养管理技术

最近几年,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面对着社会猪肉制品供给需求的逐渐提升,各大养猪场和广大农民养猪户参与到规模化养殖中,实现了生产量和养殖效益的双丰收,不过也面临着更多的养殖风险,其中生长育肥猪的养殖风险尤为突出,需要引起养殖人员的关注,积极学习和全面掌握规模化猪场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要点,最大限度降低养殖风险,才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1 育肥猪的管理意义

育肥阶段能直接反映饲料配方控制、饲喂方案、生长速度、饲料报酬、屠宰体重、猪肉产品销售所带来的效果。而最佳饲料报酬、猪肉产品销售价的实现有赖于这几个因素:采食量,饲料转化率,生长速度,30-100千克期间的死亡率,屠宰猪的背膘厚(或瘦肉率),平均屠宰重量以及超过规定上限所带来的负面经济效益,猪的基因型等。在商品猪群中对终端父本的选择就决定了商品猪的市场基础,对于所有市场来说,饲料转化率和生长速度都是极为重要的。然而对某些市场来说,背膘薄、体形好的猪则可 以卖到更高的价钱(反之猪的售价要低很多)。

2 育肥猪的生长规律

规模化猪场育肥猪的饲养,除应充分利用饲养管理技术外,还应通过肥猪的生长规律,获取肥猪不同生长阶段,肥猪的身体发育规律、不同生长阶段肥猪的体重增长规律,将此规律充分运用于肥猪饲养管理过程中。

2.1不同饲养阶段肥猪的身体发育规律

肥猪在不同饲养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生长规律。肥猪身体发育规律为,先长骨骼后长肌肉,在肌肉的持续增长后,逐渐丰满全身脂肪。换言之,肥猪在骨骼发育定型后,经历肌肉增长过程,最后进行入脂肪增长阶段。当猪肉以瘦肉为主时,可以判定该肥猪完成骨骼增长、肌肉增长后,初步进入脂肪生长期,所以才会使猪肉体现出偏瘦的特性。除结合市场对瘦猪肉、肥猪肉的不同需求,实施饲养外[1]。还可以将此特性运用于肥猪的催肥饲养管理过程中。在肥猪正式进入育肥阶段前,应为其骨骼、肌肉的增长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确保肥猪的骨骼健康、肌肉结实,待肥猪进入育肥阶段后,减少对其供给营养物质,避免肥猪在过渡营养中,堆积过厚脂肪而导致肥猪品质的下降。

2.2 不同饲养阶段肥猪的体重增长规律

肥猪的体重增长经历涨停后,标志着肥猪的体重增长已经接近峰值,若不尽快出栏处理,会在一段时间后,出现明显的肥猪体重下降的问题。这将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所以,当肥猪进入育肥期的生长阶段后,应注意观察肥猪的日增体重趋势,把握恰当的时期出栏。

3 规模化养猪场育肥猪养殖技术

3.1 营造育肥猪良好的养殖环境

3.1.1 做好温控管理

不同其他禽畜,生猪汗腺不发达,温控能力差。自身温度的控制,多受体重、采食、空气等因素的影响而左右。不同阶段育肥猪的温度要求,前期要求20℃~23℃,中期要求20℃,后期要求16℃~20℃。控温在这样的范围内,能确保最快的增长速度, 最高效的料肉比。为此,初期设计猪舍时,应注意配套排风系统、完善隔热保温设施,以实现温控的目的。

3.1.2 合理养殖密度

养殖密度,即每头猪占猪舍的面积。为降低转并群应激,一般育肥后期不合并栏。为此,进猪之前,对每头猪生长后期实际占栏空间和面积都要做好估算。适宜的养殖密度,一般确保每头0.8~1·2 m2为适宜。注意不要过密,更不要过稀,要合理用圈舍每个空间,不影响生猪后期生长发育。此外,还要考虑好气候、地面等影响因素。

3.1.3 搞好圈舍卫生

育肥猪养殖圈舍,应保持清洁卫生、空气新鲜、通风,温湿度把控等工作,注意定期清理圈舍残物、粪便,注意定期猪舍的常态化严格消毒。另外,养殖人员要根据当地虫害情况,做好驱虫工作,尤其对蜱虫这类具有极强传染病的害虫;同时做好预防工作,按相关规定,对生猪进行疫苗防疫,避免出现大规模疫病传染问题,对疫苗接种失败的育肥猪要及时补充疫苗,降低其染病几率,提高抗病能力,从而实现健康养殖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对合群后的个体,做好“三角”调教,形成采食、卧铺、排泄三点定点生活的习惯[2]。此外,搞好猪场绿化,降低氨气、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概率。

3.2 采取科学合理的育肥方式

育肥方式的选择,影响到后期的增重速度、料肉比例、酮体瘦肉率等等。

3.2.1 直线育肥

自断奶之后,一直高能日粮自由饲喂,该种方增肥快、饲料利用率低,是规模化、集约化生猪养殖普遍采用的方式。

3.2.2 吊架子育肥

将育肥期细分小猪、中猪、催肥阶段。早期喂料,用较高水平的精料。中猪后期,用低蛋白、低能量饲料,多用青粗饲料,便于后期脂肪沉积,实现快速育肥。

3.2.3 一贯限制育肥

自断奶到育肥,均用低能量饲料自由采食,该种方法多被淘汰。

3.3 加强育肥猪的饲喂管理

3.3.1 日粮配比营养多价

日粮的设计,要满足营养补给,确保科学高效,激发其生长潜能。配比日粮中育肥猪在不同的阶段,钙磷比例要均衡,各种氨基酸等供给营养也要保持平衡。同时,还要兼顾育肥猪生长情况,结合饲喂标准、饲料原料等等,科学配用配方,合理加工调整,以调制全价日粮[3]

3.3.2 调制饲料科学合理

饲料的调制与其适口性、饲料转化率有关,猪的饲料只有经过科学的加工调制才能提高饲料的利用率,改善其适口性。在猪群的饲养过程中,饲料应生喂还是熟喂要根据原料的特点进行选择,谷实饲料如玉米、大麦和小麦及其加工副产品糠麸类适宜生喂,煮熟后饲料营养价值约降低10%,尤其是维生素会被严重破坏;但大豆、豆饼、棉籽饼和菜籽饼等宜煮熟为好,这样可破坏其内含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

3.3.3 控制好生猪饲喂次数

育肥猪的饲喂管理,有自由采食、限制饲喂之分。自由采食,不考虑饲喂次数。限制饲喂,在规模化养殖场,保证营养定额供给的情况下,通常采用每天2次喂料的方法。具体时间段的选择,一般傍晚食欲最旺盛,清晨次之,午间最弱[4]。为此,每天喂两次的话,要在早上上班、下午下班安排两次大的进食即可。

3.3.4 早期做好分群工作

当前规模场生猪育肥猪饲养,一般采用大圈养殖的方式,每群大小在15―20头左右,可以将同一批次,同一品种,体重和生长情况相近的生猪划分到一起,避免强弱欺负;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将同一窝出生的育肥猪划到一个圈舍。在分群时,首先对生猪去除体味和味道源,可用酒精或者苏打水等物质,这样能够起到才迷惑生猪的作用,使其无法找到上一圈舍的同群者。这样既有利于激发生产潜能,又有利于提升整体利用率,该模式逐渐被规模化猪场所采用。

3.3.5 确保充足清洁饮水

水是生猪代谢必需的物质,是细胞、体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全程参与到代谢调节、温控管理中去[5]。为此,饮水必须要充足。同时,还要保证洁净卫生,确保无污染致病菌源。

4 结语

育肥猪,是从育成到出栏上市这个阶段的生猪,通常在 70~180日龄之间,该阶段生猪长势迅猛、饲料消耗量大,是决定后期出栏效益高低的关键时期。根据一线育肥经验总结,加强育肥猪管理,务必要了解育肥猪的生长发育特点,根据生长特点选择合适的育肥方式,在日粮配比、饮水补充、分群管理等诸多方面加强育肥猪的饲喂管理,营造适宜育肥猪生长的良好养殖环境,为提升生猪养殖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