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渭小曲戏的文化功能及传承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5
/ 2

浅谈通渭小曲戏的 文化功能 及传承发展

王凯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火箭农场第一学校


摘要通渭小曲戏是流传于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地区的一种独具地方风味的民间传统小戏剧,是当地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通渭小曲戏作简单的概述,重新梳理通渭小曲戏的文词特点,探讨通渭小曲戏的文化功能和实用价值,以便引起更多人对通渭小曲戏的关注和深思。

关键词:通渭小曲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唱词特点;文化功能

前人对通渭小曲戏的考察与研究为数不多,只有少量的几篇期刊和个别报道,这些文章虽为我们学习研究通渭小曲戏奠定了初步理论基础,但是在当前国家实现戏曲等乡土文化现代转型和创新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通渭小曲戏的文化功能和实用价值,只有充分认识通渭小曲戏的功能,才能使通渭小曲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转型和传播创新,从而服务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通渭小曲戏的文化功能

(一)祭神功能

早期的通渭小曲戏是和当地传统的民俗表演——社火联系在一起的。社是土地之神,火象征日子红火之意,社火即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祭拜土地山神,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仪式。每年从旧历正月初三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八左右,是各个村队红红火火闹社火的时候,尤以正月十五元宵节灯火最盛。这段时间刚巧春耕来临之前,是一年中农人最为闲暇的时间,所以小曲演唱者们和着社火表演,在庙宇以及地摊处各显自己独特的演唱技巧,以此来酬神、祭神、驱邪、祈祥,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全村人民平宁祥和。

(二)娱乐功能

通渭小曲戏具有灵活性,演出场所不固定,演唱形式多样,在人数上五六人即可,多则十多人、几十人,既可“清唱”,也可化妆在舞台上表演,因此,当地有“小曲”“小唱”“干囋儿”等俗称,所以通渭小曲戏在一定程度上实际上即是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娱乐活动。每逢大小节日,老翁高寿、孩子百岁,甚至是茶余酒后,田间地头,下雨下雪时的农闲时间,15总能听到通渭小曲戏的悦耳之音。由于小曲戏本身的喜庆成分,其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也是人们赖以慰藉的精神食粮。在现代网络及传媒技术普及之前,通渭小曲戏的扮演和欣赏是当地人一种首要的娱乐活动。

(三)教化功能

西北自然环境的恶劣铸造了西北人刚毅、豪爽的天性,这仿佛是岁月的轮回变换印在西北人身上深深的烙印。同时,社会历史发展的沧桑风雨也给小曲戏的创作与传播烙上了时代的印记。通渭县用小曲旧曲填新词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宣传革命思想、英雄事迹,以扩大革命影响力。尤能体现这种宣传功能的是,当红军部队来到通渭马营时,杀敌救穷,当地人民也积极的投入到这场保卫祖国的伟大战役中,解放了马营,老百姓心中对红军充满无限的感激之情,就用小曲的歌声来表达着对工农红军的深深敬意,也流露出当地百姓盼望解放的美好心愿。如流传在通渭马营的小曲《红军哥哥你再来》等曲目。

(四)符号功能

通渭小曲戏作为通渭县最普遍、最直觉、最活泼的显性标志,是通渭县最好的“名片”和“符号”,更是通渭县传统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代表。文化活动是一种符号和象征,通渭小曲戏也将作为通渭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机遇,加之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的广泛宣传,积极主动地向外发展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通渭小曲戏作为通渭的一张“名片”,也把通渭老百姓的一种与自然顽强对抗、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精神渗透在小曲的内容和旋律中,如小曲《李彦贵买水》中唱词:这山高来那山高,高高山上种樱桃,樱桃好吃无钱买,花名好表口难开。

(五)传承功能

通渭小曲戏依托于人而存在,声响、语言、形象为其表现手段,口传心授、世代传承为其延续方式,不论文字剧本、唱腔曲牌、器乐曲牌等都以“传承”为核心,“传承是一种形式和手段”,18属“活态文化”。通渭小曲戏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植根于民间,形成于民间,活跃于民间,是人们通过长期的经验总结,由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综合体现,是通渭文化的有声印象。民间艺人作为这一艺术形式传承发展的功臣,使通渭小曲戏一直存活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

通渭小曲戏的现状与传承

(一)通渭小曲戏的现状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通渭小曲戏演唱的内容与群众的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某些文化需求,它的受众群体极大,久唱不衰,百听不厌,于今仍然是人们茶余饭后在家庭院落、地摊等乡间活动的主要文化娱乐活动,当然,庙会、春节期间更是少不了小曲的献唱。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保护与传承的逆境,通渭小曲戏也不例外。通渭小曲戏当前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传承人年事已高、后继无人的局面,再加上很多年轻人出现崇尚现代文明,忽视小曲等民间艺术的困境现象,这就使得加强对通渭小曲戏的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

(二)通渭小曲戏的传承保护

2006年通渭小曲戏被批准为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在通渭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渭小曲戏向国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5月,通渭小曲戏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就意味着通渭小曲戏作为通渭县民俗文化最好的标记和象征,得到了国家政策性的保护。

人民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是文化遗产的真正拥有者,作为活生态的民间曲艺,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是通渭小曲戏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通渭小曲戏的传承与保护必将取决于通渭人民自己,惟有通渭民众深入认识到通渭小曲戏的文化功能和价值,并认知到通渭小曲戏与通渭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发扬“贵在参与”的精神,同时广大民众和文化保护单位要积极对这一流传于民间的艺术瑰宝加以记录和保存,以传承稳保护,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推创新,以创新求繁荣,才可能使通渭小曲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真正实现。



结语

通渭小曲戏来自于民间,创作于民间,流行于民间,蕴藏着通渭县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也是通渭小曲戏之所以能流传至今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浅显易懂的剧本故事情节,平白流畅、形象生动的戏剧语言,优美入耳的乐律与民众的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某些文化需求,是通渭人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必须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民间传统音乐文化,通渭小曲戏的保护与传承也依然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对于通渭小曲艺术的研究也还处于初级的开荒阶段。因此,民众作为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文化遗产真正的拥有者,必须深入认识到通渭小曲戏的文化功能和价值,才能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得到真正实现,进而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甘肃省通渭县志编撰委员会.通渭县志[Z].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

[2]郭楠楠.陇上艺苑奇葩——浅析通渭小曲[J].音乐天地,2010,(1):45-47.

[3] 曹丽君.通渭小曲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4] 丁相宏.通渭小曲戏传统剧本集[M].宁夏: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8,第一版:316-376.

[5]郑婉玲.通渭小曲音乐地方性特色的探讨[J].艺术研究,2015,(3):28-29.

[6]张进宝,司娅英.通渭小曲戏的艺术特质[J].甘肃高师学报,2012,(6):65-67.

[7]杜莎莎.通渭小曲的文化功能探析[J].黑龙江史志,2015,(7):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