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总部“微中心”规划研究——以京东微中心规划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5
/ 2

企业总部“微中心”规划研究——以京东微中心规划为例

朱俊洁

上海同设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200082

摘要:本文基于《北京亦庄京东总部微中心城市设计》项目,以京东集团总部所在的亦庄线经海路站点提升改造为例,初步探索TOD站点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微中心的改造提升策略。总结日本、新加坡轨道站点提升的成功经验,重点关注交通、风貌、公共空间三个层面的问题,提出大型企业总部轨道站点微中心规划提升建议以及设计管控手法。

关键词:微中心;一体化;交通;公共空间;天桥;开放;共享;管控

引言

习总书记2019年9月在大兴机场调研中提出: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绿色城市、智能城市的有效途径。

1、京东微中心的规划背景

1.1.微中心的由来及发展目标

2019年11月,北京市领导带队赴日本东京调研,形成东京调研考察报告上报市委市政府。市政府在轨道交通一体化2019年工作提出“要进一步细化轨道交通微中心相关工作。加强城市用地资源、建设指标向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集聚,坚持城市跟着轨道走,将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依托轨道微中心打造区域的活力中心”,微中心规划建设序幕正式展开。

微中心的三个目标:1)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土地集约开发度,建设集聚、高效、复合、绿色的新城中心;2)承接主城区科创特色及高精产业功能、与主城区形成功能互补,产业相接的特色新城;3)营造舒适、便捷、高效的社区工作生活方式。

1.2.微中心的定义

依托轨道站点,周边地块集约、高密度开发,功能复合多元,具有可识别的空间场所与标志性的城市元素。

核心范围(精细化管控范围):半径200-300米区域,即站点周边紧邻地块;研究范围(用地梳理范围):内圈800米、外围地区1000米。

1.3.亦庄微中心现状

京东微中心位于地铁亦庄线经海路站点,是京东集团总部所在地,站点北侧用地功能以企业办公为主,站点南侧地块预留有公交场站用地。北侧的京东总部已建设落成,南侧地块待开发建设。

已建成的京东总部为现代建筑风格,整体方正简洁、稳重大气,但园区功能单一,人流潮汐现象严重;内部空间相对封闭,与外部街道联系不足,缺少交流交往的公共活力空间。

亦庄线为地上高架线路,由于站点紧靠两条交通主干道交叉口,早晚高峰时刻存在交通拥堵,行人过街不便,停车混乱等问题。

随着亦庄线的建成通车,经海路站周边地块价值凸显,开发建设继续开展。为落实集约高效、复合开发的新城理念,保障街区风貌和谐统一,公共空间活力多元的上位愿景,提出了京东微中心的规划策略与提升理念。

2、京东微中心规划策略

2.1微中心目标定位

为优化站点周边通行能力,综合管控周边地块集约开发,提高微中心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京东总部企业形象,提出三大目标与六条规划策略。

京东微中心规划目标:全球知名科技创智中心、亦庄科技产业园的绿色地标、轨道与街区融合的示范小镇。

六条策略:活力激发策略、形象营造策略、绿色出行策略、高效转换策略、开放共享策略、品质提升策略。

2.2微中心提升策略

1)活力激发策略:提升用地强度,鼓励复合开发。

南侧公交场站综合开发,一层作为公交停放区域,二层及以上作为会议/工作/居住等具有可持续性的功能联合。东南侧地块现状尚未开发,上位规划用地性质为商务用地。本次规划建议混合开发,增加公寓功能,适当提高地块容积率,倡导工作空间和生活空间相互毗邻,建筑功能相融合。

2)形象营造策略:融合京东文化、塑造个性门户形象,提升区域特异性。

设置特色门户:在京东微中心各个方向的主要入口区域设置4个门户空间,通过门户景观和门户建筑营造区间空间节奏标识。

规划过街天桥:在站点所在的主干道十字路口规划一个环形天桥,连接地铁站、有轨电车及核心四个街区,作为步行交通的核心枢纽,不仅是集业态、休闲、交通等为一体的公共活力场所,也将成为京东区域未来的地标。(图1)

60d52c3652e43_html_4a271ed4f1072a47.png

图1:京东微中心规划业态

3)绿色出行策略:重新调整街道优先权,鼓励健康低碳的交通方式。

重新规划公交站点和线路,使站点周边300米完全覆盖规划区域,消除公共交通死角,补足公共交通覆盖率。鼓励自行车和步行,设计企业空间与站点更高效的步行线路,所有道路设置清晰的自行车道,重新界定自行车与电动车停车空间。

增加过街选项:规划增加一条二层连廊连接京东总部与过街天桥,重构慢行流线架构,地下规划过街通道,形成空中,地面,地下立体式的步行空间,增加过街选项,提升步行体验。(图2)

60d52c3652e43_html_3f317e1949bffe31.png

图2:京东微中心主要形象节点


4)高效转换策略:提高各类型交通方式转换的高效性与便捷性,提升各个功能板块的空间可达性。

地面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主导,依托天桥、二层连廊、公共步道等路径,减少各类交通交叉冲突,避免交通暴力,实现各类型交通高时效、高密度的快速周转。站点核心区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满足企业内部停车共享与民众过街的双方面需求。

5)开放共享策略:提高沿街面的开放性与亲和力,鼓励多元共享的公共空间。

规划建议企业总部一层的商业配套开放门禁,与市民共享,一方面提升商业服务效益,满足周边居民生活购物需求;另一方面,承担社会责任,展示企业最新产品,提升企业形象。建议京东地下停车与周边地块一体化开发,分时段管控,与周边居民共享使用,缓解周边停车压力,提高停车空间使用效率。

6) 品质提升策略: 创造街道⽣活,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地区经济。

丰富街区功能业态,提升街区设计美学,吸引更多人在京东微中心的附近居住,工作,购物,娱乐。

微中心站点公共空间统一设计,禁止企业外围长段封闭围墙与不可进入的单一绿化,根据具体的空间条件不同的功能空间和主题场所区别,有区别的对空间界面加以引导和改造。

以京东之环为核心,四大门户为端点延展,分别采取场所空间营造、完全开放界面、有条件开放界面、景观环境提升界面及空中的高线廊桥视野界面等多种类界面引导。构建下沉广场+空中步道+空中观景平台+景观广场的公共空间系统。

对地铁的桥下空间进行提升改造,取消单一的防护绿化,置入体育、休闲、文化、零售等内容,将灰空间转化为活力空间,创造街道⽣活,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图3)

60d52c3652e43_html_de680cf616e7beca.png
3:京东微中心街区提升效果图

3、实施管控

3.1管控要素:

为落实京东微中心规划目标,对后续详细规划及实施进行引导,进一步提出实施管控,管控要素以保证微中心空间风貌与公共环境品质为重点。采用强制性+引导性、街区引导+地块控制的管控手法,对建筑形态、公共空间、交通空间及地下空间等四类要素进行管控,形成附加图则落实于街区控规中。

3.2分类管控:

1)建筑形态管控:重点关注建筑风格、组合形式、沿街界面、建筑色彩及材质等五方面因素。明确微中心内建筑风格与组合形式,明确地标建筑位置。划定街区重要界面,明确重要界面的建筑风貌、贴线率及橱窗店招等风格形式。以京东现有建筑为参照,对周边建筑色彩及建筑材质进行引导,提出色谱建议,鼓励和谐统一,简洁明快的建筑立面。

2)公共空间管控:主要包含公园绿化、广场、建筑前区等三类空间。分类分解对公园绿地、街头广场、桥下空间及建筑前区等公共空间进行控制引导, 给出公园绿化及广场空间的边界、最小面积等详细控制;引导建筑前区空间品质提升,创造开放共享,活力多元的街道空间。

3)交通空间管控:依托周边道路等级,对机动车禁止开口路段及地块主要出入口进行引导,划定慢行道路段,通过断面综合设计和相应交通管理政策保障慢行活动优先;依托二层连廊、绿道以及公园广场空间形成连续、有趣味、多选择的通行网络,保证二层连廊的最小宽度以及与天桥、建筑空间、轨道站点的连接形式。

4)地下空间管控:主要关注地下功能分区、地下连廊以及垂直交通出口等三方面内容。京东微中心整体地下空间统一开发,鼓励各地块地下空间相关连通,鼓励与周边居民停车共享。

3.3附加图则:

最终的管控形式落实在图则中,图则分为街区图则与地块图则两部分,街区图则针对微中心四大类管控元素提出整体的管控要求,地块图对重点实施地块提出详细的强制性管制要求、引导性管制要求以及后续实施运营的建议。

4、 结语

微中心作为TOD的升级与延展,是新时期城市集聚、高效、复合发展的必要选项。而企业总部所在的站点存在着企业利益、居民利益、社会利益等多方面的博弈,本文通过实际项目的归纳总结,从规划设计、实施管控两方面提出适用性的设计策略并提出实施保障建议,对特殊型微中心设计管控工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雅然.TOD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外资,2012(14):209-210.

[2] [ 美] 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 M ] . 方益萍, 何晓军,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41-50.

[3]刘颖倩.沿线土地开发模式对地铁建设融资的意义[J].城市建设,2011,(23).

[4]Calthorpe P,杨保军,张泉.TOD在中国——面向低碳城市的土地使用与交通规划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