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隔离区患者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5
/ 5

新冠肺炎隔离区患者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刘芬燕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科,湖南长沙, 410008)

【摘要】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世界有数以万计的患者被迫接受隔离治疗和观察。隔离区患者面临生命、家庭和工作的不确定性,在隔离阶段将出现各类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加重医疗和社会负担。建立新冠肺炎隔离区患者的心理评估、预防和干预应急策略对帮助患者康复、回归社会和家庭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心理专家指导和隔离区工作经验,为新冠肺炎隔离区患者心理危机提供相关策略,帮助隔离区医务人员早期识别患者的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新冠肺炎;隔离区患者;心理干预策略


COVID-19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strategy for patients in isolation

Fenyan Liu1

1 Department of Infection,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8, Hunan,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thousands of patients around the world have been forced to undergo isolation treatment and observation. Patients in the isolation zone are faced with uncertainty of life, family and work, and var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will occur in the isolation stage,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and aggravates the medical and social burden. The establishment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for patients in COVID-19 isolation are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help patients recover, return to society and family. Therefore,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guidance of psychological experts and work experience in isolation area, this paper provides relevant strategies for psychological crisis of patients in COVID-19 isolation area, contributes medical staff in isolation area to identify pati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early, and provides basis for targeted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COVID-19; Patients in isolation zon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strategy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在世界范围内肆虐,并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最严重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认定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中国也将新冠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管理[2]。可喜的是经过科研工作者的艰苦卓越的奋斗,新冠肺炎疫苗面世,人类同冠病的战斗出现了转机。可是,在多国疫苗接种工作展开之际,病毒变异也已传向各洲,且变异病毒传播力提高。因此,目前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全民仍然需坚持以自我隔离、居家隔离、健康打卡等方式参与抗击疫情。

新冠肺炎传染性强,感染患者需要接受医学隔离治疗,然而我们在关注隔离患者疾病变化情况下,却往往忽视他们的心理变化。因为隔离患者不仅面临生命安全巨大威胁,而且还会导致其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事件,甚至影响隔离区患者、医务人员及其家属的身心健康

[3]。韩慧琴等[4]认为新冠肺炎患者可能会因为疾病不同阶段出现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和自杀、焦虑障碍等心理问题。马楷轩等[5]的研究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隔离人员精神健康较差,医学隔离人员情感职能、睡眠质量下降,自主隔离人员焦虑、压力情绪状态明显。心理干预作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环节,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我国心理干预措施一般采用出现问题后进行被动干预,而主动干预措施欠缺,往往错失最佳干预时机。新冠肺炎患者一经确诊往往是心理障碍的高风险时期,医学隔离阶段由专业医务人士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集中救治和管理,心理危机干预往往可行性强、效果显著。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建立隔离区新冠肺炎患者的心理评估、三级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1. 患者心理评估

新冠肺炎隔离区患者干预前的的心理评估应着重于及时发现个人心理问题,采用临床评估与量表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的社会人口学信息;疾病及其治疗的相关信息;既往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病史;最近三个月经历的重大生活事件及对患者的影响程度;个性、过去经验和经历、价值观、应对方式等应对应激的个人资源;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医疗条件等外部资源;心理健康评估应包括多角度和多维度的评估,特别重视自杀危险性的评估,现将相关评估量表总结如下。

1.1 医院焦虑与抑郁量表 医院焦虑与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是Zigmnond等[6]于1983年制定,主要用于综合医院患者焦虑和抑郁的筛查,该量表共14个条目,抑郁、焦虑各包含7个条目,每题0~3分,总分范围为0~21分,焦虑抑郁水平8~10分为轻度,11~14分为中度,15~21分为严重,总量表Chronbach'α=0.94,焦虑、抑郁分量表系数分别为0.71、0.67。该量表适用于各文化程度、职业及年龄阶段的正常人或各类精神患者,具有不拘于躯体化症状和操作简单的优势。

1.2 三维筛选评估量表 三维筛选评估量表(Triage Assessment Form, TAF)是Mery等[7, 8]于1992年研制的心理危机评估量表,该量表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维度,认知评估包括侵犯、丧失和威胁三项内容,情感包括愤怒和(或)敌意、忧愁和(或)沮丧、焦虑和(或)恐惧三项内容,行为包括接近、失去、回避三项内容。该量表采用十分制评分,总分为3~30分,评分越高代表心理危机越严重,当评分为3~12分时判断为绿色心理危机,采用“非指导性或者不治疗”;当评分为13~23分时,判断为黄色心理危机,采用“合作型干预”;当评分为24~30分时,判断为红色心理危机,采用“指导性干预”。该量表已经应用于汶川地震公共突发事件[9],优点是简单易懂,能全面、快速地对当事人心理行为反应进行评估,并判断其是否需要心理干预及方式。

1.3 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 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chinese Version, BSI),是李献云等[10]于2010年在自评的Beck自杀意念量表、目前的自杀意念量表和最严重时的自杀意念量表基础上修订而来,在我国社区成人群中有较好的信效度。该量表即可自评,又可通过他评访谈获得,可以评估目前一周和最严重时的状态。该量表在原有Beck自杀量表进行不断优化,消除人群限制和文化差异,即可应用于精神科的门诊和住院自杀倾向的高危患者,又可适用于普通人群。

1.3 心理危机征兆检查表 心理危机征兆检查表(Psychological Crisis Signs Checklist, PCSC)是杨雪岭等[11]于2019年针对我国人群研制的心理危机征兆预警工具,总量表Chronbach'α=0.94,各维度Chronbach'α 均 >0.70。该量表包括30个条目,总分为0~30分,当评分为9~13分发出黄色心理危机预警,评分为14~30分发出红色心理危机预警。该量表聚焦行为征兆,即通过观察当事人外在语言表达和行为特征来发现和预警潜在的心理危机,适合不愿意沟通或沟通能力欠佳的当事人,但部分条目不适用于住院隔离患者。

国内外心理评估量表众多,除上面量表外,韩慧琴等[4]还建议新冠肺炎患者还可以采用Zung氏焦虑和(或)抑郁自评量表、汉密顿焦虑和(或)抑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等。针对新冠肺炎隔离区患者病情的特色性,除临床心理健康评估外还应考虑应用视频、微信、问卷等辅助手段,即考虑患者的适用性、量表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又考虑对医务工作者的保护,确保多角度、全方位、可操作性的评估,以方便对新冠肺炎患者准确实施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策略。

  1. 患者心理危机及相关问题预防

三级预防是一套针对危机事件的系统策略,能有的放矢的对各类人群展开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研究显示,三级预防有利于汶川地震灾区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防控

[12],能有效缓解脊髓损伤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有利于患者自理能力提高和尽早恢复身心健康[13]。本文针对新冠肺炎患者心理特征,将一级预防确定为所有患者;二级预防是针对出现了部分心理危机表现,但心理功能保持基本正常的患者,如TAF或PCSC量表筛选为黄色心理危机患者,三级预防针对确定处于心理危机的患者,如TAF或PCSC量表筛选为红色心理危机患者。主要预防措施,一级预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目前的状况,帮助患者甄别和接受有积极意义的信息;帮助患者有效地寻求帮助;理解患者痛苦,提供心理社会支持;承诺和保证给予支持;为患者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和医疗保障;为患者争取家人和其他社会支持;让患者理解和接受自己的心理反应;教会患者一些处理心理应激如哀伤辅导、认知行为治理的基本技术。二级预防是在一级预防措施的基础上进行评估和筛查;及时有效的对症处理,特别是睡眠和疼痛症状;采用集体心理辅导或个别心理辅导。三级预防是在一级、二级预防的基础上,评估出现危险性行为,如自杀、攻击行为、出走的可能性;如果有出现危险行为的可能性,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预防;接受心理危机专业人员的干预。

3 基本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心理危机干预是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创伤事件对个体造成的心理社会影响,帮助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体认识和纠正因创伤事件导致的认知、情感、意志等行为扭曲,对促进个体摆脱困境,重建心理健康和适应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有积极意义[14]。陈宝坤等[14]建议对突发事件心理干预方法主要包括,个体危机干预法、团体心理报告法、严重事件应激管理、认知行为治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眼动脱敏和再加工(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EMDR)、艺术和游戏疗法。韩慧琴等[4]对新冠肺炎患者心理干预建议采用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包括支持性的心理治疗(Supportive Psychotherapy,SP)、CBT、EMDR、数字健康干预,对明显焦虑、抑郁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综上所述,认知行为治疗、EMDR和支持性的心理治疗等疗法在突发事件被推荐,可在新冠肺炎隔离区患者中采用和推广。

3.1 支持性心理治疗 SP是通过促进正向转移,专注于有意识的物质,旨在加强患者对精神应急防御能力,来减轻消极情绪[15]。SP是最普遍的心理治疗,适应于所有患者,包括倾听与解释、支持与鼓励、说明与指导、给予适当保证、控制与训练、改善处理态度、改变外在环境,如指导冥想、自我催眠等放松训练、鼓励患者恢复曾经对他们有意义的活动或帮助他们发展新的兴趣[15, 16]。在新冠肺炎患者隔离期可以帮助患者通过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积极寻求社会支持;通过简单、容易执行的计划(如按时作息、锻炼、减少手机使用等),提高患者的自我控制感和自我控制能力;通过简单、容易执行的行动(如帮助别人,每天记录导致良好情绪的事件),帮助患者发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通过简单、容易执行的任务(如写日记、做作业),帮助患者解决消除不良的自动思维、灾难化思维、不合逻辑的思维。SP操作简单,干预者不需要了解患者早年经历和潜意识内容,主要运用各种支持性行为来帮助其渡过难关,维持心理平衡。

3.2 认知行为治疗 CBT是一种短期的,以技能为中心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改变当事人的思想和(或)行为来改变适应不良的情绪,已被证明对焦虑、恐慌、抑郁、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多种精神健康疾病有效[17]。CBT是基于Beck的情绪三部分模型,该模型表明认知、情感和行为是相互关联[17]。根据这一理论,认知治疗方法使用多种技术来改变扭曲的思想,如暴露疗法,暴露疗法是在安全情况下,让当事人通过视觉暴露或想象暴露进入担忧的情景中,通过呼吸训练、心理教育和纠正逃避等方法来改变当事人错误的认识,消除其带来的不良情绪[14]。在新冠肺炎隔离期间,我们可以采取暴露疗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在于让患者理解和接受现实,帮助其区别“想法”与“现实,如想法是“我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我活不了多久了”,但现实是“我确实感染了病毒,且现在正在接受治疗,疾病有可能导致死亡,但导致死亡的比例低于5%”;想法是“我感染了,我的亲人也会感染”,现实可能是“到目前为止,我的丈夫和孩子已经隔离了10天,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感染了病毒”。在区分“想法”和“现实”的同时帮助患者进行质疑“自动化思维”的练习,如自动化思维是“感染了这个病毒,我完了”,变为质疑为“感染了这个病毒对我的生活、工作会产生哪些影响?治愈后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弥补损失?”并将其具体化。认知疗法是帮助患者改变其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方式,一般通治疗时间有限,大约20个疗程或更短,并且将问题集中在识别出患者的主要问题上。

3.3 其它治疗 除上述治疗外,EMDR是一种综合认知行为学、生理学和心理动力学等多学科特点,通过对当事人进行认知重构,来缓解其心理压力,减轻负性情绪的方法,主要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14]。这种治疗方法,很大程度需要治疗师的帮助,在患者隔离期间的应用值得探讨。此外,根据新冠隔离区患者的特殊性,通过评估,采取个性化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至关重要。如有自杀倾向患者,应帮助患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自杀意念等不健康的思维“去中心化”;对于失去亲人患者,应行哀伤辅导,帮助患者接受亲人去世的现实,降低亲人去世对患者现实生活的影响;对于轻症患者可以通过放松训练,如简易太极、瑜伽、呼吸操、广场舞、八段锦等康复训练,改善患者身心状况;对于重症患者存在睡眠问题、疼痛、呼吸困难等要应对症处理,最大程度降低患者不适。

  1. 小结

现全球受新冠肺炎影响部分人群出现焦虑、恐慌、抑郁,甚至自杀等公共心理危机事件,隔离区患者作为新冠肺炎管理的重点区域,面临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医务人员在给患者提供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心理危机的识别、预防和干预,采取不同的心理引导措施,帮助患者重建心理健康,促进身心康复。新冠隔离区患者心理干预将是一个持久过程,应提供持续、动态化的评估和预防,建立心理干预体系,为重点人群提供院中、院后不间断的干预,确保工作的执行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Wor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Director-General’s statement on IHR Emergency Committee on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EB/OL]. [2020-01-30]. http://www.who.int/director-general/speeches/detail/who-director-general-s-statement-on-ihr-emergency-committee-on-novel-coronavirus-(2019-ncov).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3] 徐宝丽, 管甲亮, 术超, 等.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相关研究进展[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0:1-6.

[4] 韩慧琴, 陈珏, 谢斌.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愈后的心理问题和干预策略建议[J]. 上海医学, 2020:1-9.

[5] 马楷轩, 张燚德, 侯田雅, 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隔离人员生理心理状况调查[J]. 中国临床医学, 2020:1-5.

[6] Zigmond AS, Snaith RP. 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J]. Acta Psychiatr Scand, 1983,67(6):361-370.

[7] Myer RA, Williams R, Ottens AJ, et al. Crisis assessment: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for triage[J]. J Ment Health Counsel, 1992,14(2):137-148.

[8] Myer RA, Conte C. Assessment for crisis intervention[J]. J Clin Psychol, 2006,62(8):959-970.

[9] 胡健波, 周韦华, 胡少华, 等. 三维筛选评估模型在汶川地震外转伤员及家属心理健康状况评估中的应用: 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二○○八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 中国浙江桐乡, 2008[C].

[10] 李献云, 费立鹏, 童永胜, 等. 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在社区成年人群中应用的信效度[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24(04):250-255.

[11] 杨雪岭, 胡全喜, 赵静波, 等. 个体心理危机征兆预警工具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9,22(04):484-489.

[12] 袁芮. 三级预防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心理障碍的策略研究——以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为例[J].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7(9):44-48.

[13] 陈云美, 孙晓敏, 第荣静. 纽曼健康系统模式下三级预防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焦虑、抑郁及自理能力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 2019,25(18):22-25.

[14] 陈宝坤, 杨侠, 刘瑛, 等. 心理危机干预方法研究进展[J]. 精神医学杂志, 2014,27(06):470-472.

[15] Grover S, Avasthi A, Jagiwala M.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ractice of supportive psychotherapy[J]. Indian J Psychiatry, 2020,62(Suppl 2):S173-S182.

[16] 唐欣元, 刘化侠. 支持性心理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其对护理工作的启示[J].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3,34(01):71-74.

[17] Kaczkurkin AN, Foa EB.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anxiety disorders: An update on the empirical evidence[J]. Dialogues Clin Neurosci, 2015,17(3):337-346.